沈延毅(1903—1992),字公卓、攻昨,号述菊、天行健斋主,出生于辽宁省盖平县(现盖州市)城东古台村,曾任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沈阳市文史馆馆长、任辽宁省政协常委、沈阳市政协常委、辽宁省书法协会会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等职。沈延毅书法魏晋唐,以魏体行书闻名当代。
# 沈延毅:书坛巨匠的传奇人生
沈延毅(1903—1992),字公卓、攻昨,号述菊、天行健斋主,1903年12月21日生于辽宁省盖平县(今盖州市)城东土台村。其父沈羹唐为清末拔贡,擅长诗文与书法,在当地颇具声望。受家庭熏陶,沈延毅自幼便跟随父亲研读经史、研习书法、创作诗歌,年少时就以出众的文才和书法在乡里崭露头角。后来,他进入民国大学、北京大学深造,毕业后,先后在吉林道尹公署任职,又于中东铁路督办莫德惠处负责文书工作。抗战胜利后,沈延毅担任东北生产管理局秘书处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辽宁省博物馆研究员、沈阳市文史馆馆长等职。“文革”期间,沈延毅遭受冲击,被下放农村插队。1978年,政策落实后他重返城市,并担任辽宁省政协常委、沈阳市政协常委、辽宁省书法协会会长、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理事、中华诗词学会顾问等重要职务,为辽沈地区的文史研究与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1992年2月23日,沈延毅在沈阳与世长辞,享年89岁。
沈延毅自9岁开始习练书法,直至89岁离世前3天仍笔耕不辍,与书法相伴长达80年,其对书法的热爱与钻研之深令人赞叹。他的书学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 **启蒙基础期(9岁 - 18岁)**:在父亲的教导下,沈延毅对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唐代楷书大家的作品进行悉心临摹与研习。他曾在诗中回忆道:“髫龄满纸笑涂鸦,先仿隋唐诸大家。六十年中如寤寐,几番梦笔几生花。”这一时期,他所书写的唐楷作品形神兼备,无论是字体结构还是笔法运用都十分娴熟。从他60岁和80岁所写的欧体、颜体楷书作品中,便能窥见其少年时期临摹唐楷所打下的深厚功底,这为他日后书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受父亲擅长“何体”书法的影响,沈延毅对何绍基的书法也投入大量精力研习,这种影响贯穿其书法生涯,直至晚年仍能在他的作品中寻得踪迹。
- **准备待发期(18岁 - 40岁)**:18岁时,沈延毅在父亲的带领下,拜见了寓居大连的近代碑学大师康有为。彼时的康有为已远离政治纷争,专注于书画创作与碑学研究。见到才华横溢的沈延毅,康有为颇为赏识,对其精心指导。沈延毅每日侍奉康有为左右,得以近距离观摩其书法创作,领悟点画运笔之妙,深受启发。临别时,康有为嘱咐他追溯秦汉书法,提升艺术格调,并赠予两幅手迹。返回家乡后,沈延毅开始深入研究家中收藏的魏碑旧拓,反复临摹揣摩,直至年逾四十。在此期间,他将《龙门二十品》的险峻朴茂、《郑文公》的遒丽宽博、《张猛龙》的雄秀劲利以及两《石门》的恣肆奇浑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北碑风格。
- **探索形成期(40岁 - 75岁)**:在掌握唐楷精髓并汲取北朝碑刻养分后,沈延毅开始探索碑帖结合、以魏入行的书体,展开了漫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作。他的诗作“积健为雄颜鲁公,渊源篆隶肆圆锋。别开生面书中象,一帜独垂百代风”,便是对这一时期书法风格与探索方向的生动概括。他以魏碑笔法为基础,融合篆籀《泰山》《石鼓》、汉隶《乙瑛》《史晨》的特点,使线条圆润遒劲、一波三折;借鉴欧阳询、柳公权书法的瘦硬骨架结构,塑造出中宫紧束、秀朗挺劲的字体形态;同时吸收隶楷《爨龙颜》《爨宝子》的厚重古拙与夸张稚趣,逐步向何绍基的行书风格靠拢,初步形成了个人书法风格。这一时期的作品沉稳精湛,点画精妙,艺术水平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 **发展成熟期(75岁 - 逝世前)**:经过七十余年的人生历练与书法探索,尤其是在“文革”结束后,沈延毅的“魏体行书”逐渐走向成熟。古稀之年的他将斋号命名为“天行健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书法创作。此时,他博采众长,笔法运用游刃有余,笔下线条变化万千,书法作品意境高远、气势磅礴,进入创作的丰收阶段。沈延毅精神矍铄,频繁参与各类社会活动,备受尊崇。他才思敏捷,常常即兴创作妙文佳句,为众人题词赠书,其作品广受海内外书法爱好者珍视。1988年,在辽宁省首届书法艺术展上,沈延毅应众人盛情,挥毫泼墨,一气呵成书写了一幅周总理青年时代诗作的六尺四条大屏,字大逾半尺,笔力雄浑,令在场众人惊叹不已。
沈延毅晚期的书法作品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笔墨挥洒自如,充满生命力,仿佛进入了随心所欲的艺术境界,与齐白石临终画作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沈延毅之前,包世臣、张裕钊、赵之谦、康有为、李瑞清、沈曾植等众多书法家都曾对“魏体行书”进行过探索与实践,但各自存在一定局限。而沈延毅师古而不泥古,他认为学习古人书法,应先追求技法形似,再达到形神兼备,最终实现推陈出新、自成风格。他站在时代高度,总结前人经验教训,成功将北碑楷书与南帖行书和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沈延毅的书法融合了晋唐的韵致与法度、宋代的意趣,注重单字品质与美感,追求线条的厚重饱满,看似颤笔的线条实则是他胸有成竹、饱墨疾书的成果。其书法具有五大艺术特征:
- **强悍无畏的丈夫气**:突破传统书法以文雅、平和为上的审美观念,将唐楷的间架结构与北碑的结体字形相融合,塑造出瘦硬奇崛、变化多端的独特风格。
- **端庄威正的庙堂气**:书法结字以正为主,欹正相生,汲取各家之长,保持着庄重威严又不失灵动的气质。
- **苍劲古拙的金石气**:将帖学与碑学笔法完美融入“魏体行书”,尤其是对“磔”法的运用达到极致,使作品线条丰富多变。
- **挥洒超逸的道仙气**:书写时不拘一格,悬腕竖掌,笔法灵动,作品充满神韵。
- **诗书并茂的文人气**: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沈延毅的书法作品常自书诗词,诗书相得益彰,充满文化气息。
沈延毅的书法艺术成就斐然,上承晋唐北碑传统,下启现代书法流派,是传统书学理论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的典范,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尽管他的书学理论与艺术风格尚未得到充分研究,但启功、沈鹏等书法大家对他的高度评价,足以证明其艺术价值。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展现了精湛的技艺,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沈延毅纪念馆位于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老城区的鼓楼办事处旧址,这座有着150年历史的建筑,承载着人们对这位书法大家的敬仰与追思。2003年10月25日,为纪念沈延毅百岁诞辰,盖州市决定建立该纪念馆,让更多人能够领略他的书法艺术与人生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