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其韩,1922年4月27日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今属淮安市),祖籍江苏南通海门,是一位在中国地质学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地质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的一生,是为地质事业不懈奋斗、探索的一生,在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我国地质科学发展和矿产资源勘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 沈其韩的求学历程颇为曲折。中学时期,他对地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内心渴望有朝一日能亲身考察祖国的壮丽河山。然而,命运弄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学毕业时家乡江苏已全省沦陷,各类学校被迫停办,他求学无门。1941年,在堂兄的资助下,沈其韩与同伴结伴,从上海辗转前往浙西,冲破日军的封锁线,历经千辛万苦抵达重庆。在当地参加短期进修班后,他参加了大学入学考试。1942年,20岁的沈其韩成功考入重庆大学地质系,开启了他与地质科学的不解之缘。在重庆大学,沈其韩如饥似渴地学习地质专业知识。课堂上,他全神贯注地聆听老师的讲解,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课后,他一头扎进图书馆,广泛阅读各类地质文献,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他积极参与野外地质实习,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沈其韩打下了坚实的地质专业基础,也坚定了他投身地质事业的决心。 1946年,沈其韩从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随后进入南京中央地质调查所,开始从事岩石学研究。1949年至1952年,他担任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技术员。在这期间,他参与了一系列基础地质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也逐渐在地质学界崭露头角。1953年至1956年,沈其韩先后在湖北大冶地质部429队担任工程师、地质组长、分队技术负责,在山西垣曲华北地质局214队任工程师、地质科副科长。他深入野外一线,参与铁、铜等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他不畏艰难,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为我国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做出了积极贡献。1956年10月,沈其韩调入地质部地质矿产研究所,迎来了科研生涯的重要阶段。此后,他长期从事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等研究,在多个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20世纪50年代,沈其韩积极参与中国前寒武系的首次总结和1:300万前寒武纪地质图的编制工作。这一时期,他还深入开展铁、铜详勘工作,为我国早期的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60年代,他将研究重点转向早前寒武纪地质、同位素年代学和变质岩区方法研究。他通过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室内实验,对早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观点和理论。70年代,沈其韩在青海、陕西等地进行铁铜矿产调查。他深入研究当地的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规律,为当地的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科学指导。80年代,他在华北地台对深变质岩和重大地质事件展开深入研究。他带领团队对华北地台的地质构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参与主编1/400万中国变质地质图及其总结,为我国变质地质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90年代,沈其韩对早前寒武纪麻粒岩和地层(构造)年代格架进行系统研究。他的研究小组多次发现最古老陆块,这一成果对于揭示地球早期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沈其韩形成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观点。他认为,变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和演化,是各种地质作用综合控制的结果,但深部热流在动态条件下的活动起到了主导作用。他还指出,变质反应不是简单地固相矿物之间的相互反应,含水矿物的脱水熔融以及熔体的参与反应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板块构造研究方面,他认为前寒武纪至少在新太古代已存在板块,新太古地体是由不同微板块拼贴而成,但与显生宙以后的板块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此外,他提出太古宙下地壳主要由20 - 25%的基性麻粒岩和75 - 80%的深成紫苏花岗质岩石组成,总化学成分相当于中性成分。这些观点为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在国际地质学界也产生了广泛影响。 沈其韩在学术成果方面成绩斐然。根据2021年6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网站显示,他先后正式发表专著15种(包括图一种),论文120余篇。其代表作有《中国早前寒武纪麻粒岩》《山东沂水杂岩的组成与地质演化》等。这些著作和论文,系统地总结了他在早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岩石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在科研成果奖励方面,沈其韩同样收获颇丰。他先后获得部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一项(同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1988年,他凭借在地质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获得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89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为我国地质事业发展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 在人才培养方面,沈其韩尤其注重科研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向前推进的,科技工作者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回忆自己一生的科研事业,他感慨年轻的时候应该多尝试不同的工作,积累丰富的经验。他鼓励现在的年轻科技工作者,虽然学历高、专业钻研深,但也应该具备战略性的长远思维,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教学过程中,他言传身教,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地质人才,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1991年,沈其韩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是我国科学界的最高荣誉之一。这一荣誉的获得,充分彰显了他在地质学界的崇高地位和卓越贡献。此后,他依然活跃在科研一线,继续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他虽已过鲐背之年,仍勤于工作,笔耕不辍,不断有重要成果问世,其成就令人敬仰,其精神令人敬佩。 2022年11月27日,这位伟大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沈其韩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周岁。沈其韩的一生,是为地质事业奉献的一生。他的学问、学识、学养广为业界所赞誉。他对前寒武纪地质、变质地质学和矿产勘查研究工作做出的重大贡献,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不懈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