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乐[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江苏南通崇川区人物 杨乐(1939年11月10日-2023年10月22日),出生于江苏南通崇川区,是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他在学术研究上成果丰硕,在教育、科研管理等方面同样贡献卓越,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数学的无限热爱,成为众多数学工作者的楷模。 1939年11月10日,杨乐诞生于江苏南通崇川区。父亲杨敬渊十分重视对他的教育,从小便要求他勤奋读书。1945年,杨乐进入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一附属小学。小学期间,吴志仪、刘志唐等老师的悉心教导,在他求知若渴的心灵中播下了知识的种子,对他的启蒙之路影响深远。1950年,杨乐考入江苏省南通中学读初中。初中二年级时,学校开设的代数课和平面几何课,如同为他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那些抽象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深深吸引了杨乐,从此,他对数学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此后,他在数学学习上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和刻苦精神,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为日后深入研究数学奠定了坚实基础。1956年,成绩优异的杨乐在高中毕业后,成功考入北京大学,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心心念念的数学专业。在人才济济的北大校园,杨乐开启了如饥似渴的学习之旅。大学期间,他每天都沉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图书馆、教室、宿舍三点一线,成为他大学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不仅熟练掌握了学校安排的各类数学基础课程,还广泛涉猎前沿数学理论,常常与同学们探讨学术问题,与老师交流研究思路,不断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 1962年,本科毕业后的杨乐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研究潜力,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有幸成为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的关门弟子,也因此成为华罗庚的同门师弟。在熊庆来教授的精心指导下,杨乐迅速进入科研状态。读研的头3个月,他便潜心钻研,完成了论文《亚纯函数及函数组合的重值》,这篇论文后发表于《数学学报》,展现出他在数学研究领域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厚功底。1964年,杨乐迎来了科研道路上的重要合作伙伴——张广厚。二人携手合作,开始深入研究全纯与亚纯函数族。他们全身心投入研究工作,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反复进行推导论证。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他们用法语写成的学术论文于1965年发表在《中国科学》期刊上,在数学界引起了一定关注。然而,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中科院数学所的研究工作陷入全面停滞。杨乐虽已完成博士论文,却无法正常毕业。但即便身处困境,他对数学的热爱和追求从未改变,在艰难的环境中默默坚守,等待科研工作重新开展的机会。1971年,随着文化禁锢有所松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中科院工作,强调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杨乐终于迎来了曙光,逐渐恢复研究工作,也得以再次走进图书馆查阅文献资料,重新踏上他热爱的科研道路。此后,杨乐与张广厚继续紧密合作,深入探索函数值分布论。1977年,他们取得了重大突破,首次发现函数值分布论中的两个主要概念“亏值”和“奇异方向”之间的具体联系。这一成果震惊了国际数学界,后来被命名为“杨—张定理”或“杨—张不等式”,成为函数值分布论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1977年10月,凭借在科研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杨乐越级晋升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979年又晋升为研究员。 1978年4月,改革开放的春风为中国科研事业带来新的生机。杨乐与张广厚应邀赴瑞士苏黎世参加国际分析会议,并顺访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高校。这是“文化大革命”后学者个人出访的首例,此次出访让杨乐有机会与国际顶尖数学家交流切磋,了解国际数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数学家的研究成果,为中国数学界与国际接轨迈出了重要一步。1979年,杨乐应邀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与普渡大学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访问。期间,他还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和霍普金斯大学等十所院校作学术演讲,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时积极参观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方法。同年,杨乐加入中国共产党,将对党的忠诚与对数学事业的热爱紧密结合,以更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科研工作中。1980年11月,凭借在数学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杨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激励着他在数学研究道路上勇攀高峰。此后,杨乐在科研领域继续深耕,在亚纯函数与其导数的总亏量方面获得多个精确结果,回答了专家D.Drasin提出的三个问题,首次证明了亏函数的可数性;他还获得了亚纯函数Borel向的分布规律,对奇异方向在涉及导数与重值时作了深入研究,与海曼(W.K.Hayman)合作研究了特沃德(Littlewood)的一个猜想,获得了亚纯函数在涉及重值时普遍与精确的亏量关系。他在复分析中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为国内外同行学者广泛引用,极大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除了在学术研究上成果斐然,杨乐在科研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同样贡献卓著。1982年,杨乐出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同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他担任委员会委员。在任职期间,他积极参与研究所的管理工作,为科研项目的规划、科研资源的合理分配出谋划策。1987年,杨乐出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至1994年)。在担任所长期间,他与王元共同提出将数学所办成开放型研究所的理念,在研究工作、学术交流、培养人才等方面实施开放、流动的方针。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数学家来访讲学,鼓励所内科研人员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合作研究,为数学所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数学人才,提升了数学所在国际上的影响力。1996年6月,杨乐与数学家丘成桐教授共同创建了中国科学院晨兴数学中心,并出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该中心为国内外数学家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数学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创新发展。1998年12月,在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推动下,经过整合组建成立了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杨乐出任研究院首任院长(至2002年)。在研究院的整合改革过程中,杨乐充分发挥领导才能,凝练研究方向,使其更加集中且符合学术发展潮流;重点支持一批创新力强、年轻优秀的研究人员,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发展机会;加强研究生教育,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大幅度减少行政处室工作,实行基本工资、岗位津贴与绩效津贴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较大地提高了科研人员与研究生的待遇,极大地增强了学术与创新文化的气氛,为研究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社会任职方面,杨乐同样积极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他曾担任多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为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担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期间,积极推动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任职期间,为促进科技界的交流与合作贡献力量;在担任中国数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理事长等职务时,积极组织各类数学学术活动,推动中国数学事业的整体发展。他还担任多个学术期刊的主编或编委,如《数学学报》《Results in Mathematics》《中国科学A辑》《科学通报》等,严格把控学术质量,为数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此外,杨乐十分重视数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工作。他深知数学对于国家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经常走进校园、科研机构,为广大师生和科研人员作学术报告和科普讲座。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案例,将高深的数学知识深入浅出地讲解给听众,激发了无数人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他还积极参与编写数学科普读物,如与他人共同主编的《数学与人文》《数学与教育》《数学与对称》等系列书籍,以丰富的内容、多元的视角,展现了数学的魅力和应用价值,为普及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发挥了积极作用。 2023年10月22日14时34分,杨乐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他的离去是中国数学界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科研成果、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数学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杨乐从南通崇川的校园走向中国数学研究的巅峰,他用一生的执着与热爱,书写了一部辉煌的数学传奇,成为家乡人民的骄傲,也为中国数学事业的发展树立了不朽的丰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