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淀佐(1934年3月24日—2023年10月25日),辽宁凌海人,1950年3月参加工作,195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矿物工程学家,现代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创始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工程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王淀佐,1934年3月23日出生于辽宁省锦县(现凌海市),是中国著名的矿物工程专家,现代浮选药剂分子设计理论创始人,为中国矿物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求学之路
早期经历:1949年,王淀佐初中辍学后考入长春东北大学政治学院,学习半年后分配到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工作。经过短期技术培训,成为一名技术员,在选矿科参加技术工作。
高校深造:1956年,王淀佐进入中南矿冶学院(现中南大学)选矿系学习。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于1961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职业生涯
中南矿冶学院时期:1961年至1984年,王淀佐在中南矿冶学院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副院长等职务。在此期间,他深入开展浮选理论和浮选药剂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南工业大学校长时期:1985年,王淀佐升任中南工业大学校长。他和教职员工共同努力推动学校发展,强调深化改革、从严治校,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他注重调动学生学习成才和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强调老师不仅要授业,更要传道。同时,他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使学校拥有了一批享誉中外的专家学者,形成了老中青学术梯队。此外,他积极筹集资金,搞好基础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建起了一流的开放型实验室和新图书馆,推动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时期:1991年,王淀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出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院长。他在担任院长期间,积极推动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带领全院在有色金属材料研究和开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提升了我国有色金属行业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工程院领导时期:1994年,王淀佐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8年8月,出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在担任中国工程院领导职务期间,他积极参与国家工程科技领域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组织开展重大咨询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推动了我国工程科技事业的发展,为院士人才队伍建设和工程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成就
创立浮选化学理论:王淀佐长期从事矿物加工浮选理论和工艺的研究,创立和发展了浮选化学理论,该理论已成为现代浮选理论的基础,被国内外学者公认为未来浮选科技发展的方向。他提出的浮选剂结构理论和分子设计,系统分析了浮选剂结构与性能关系,建立起浮选剂分子设计的定量判据和计算公式,使浮选剂理论进入定量研究水平。
解决硫化矿浮选问题:在硫化矿浮选方面,他提出的电化学控制与无捕收剂浮选理论,成功解释了硫化矿浮选机制,并发展了无捕收剂浮选技术,解决了硫化矿浮选研究中长期争论的三大问题。
建立盐类矿物浮选规则:对于复杂盐类矿物分选理论和溶液化学控制,王淀佐建立了盐类矿物浮选的4条规则,包括矿浆中矿物表面转化的理论预测与控制、矿物 - 药剂化学竞争吸附的预测控制、矿浆中各种药剂交互作用的计算图解与控制以及揭示矿物难以分选的原因并预测设计合理的浮选方案,推进了浮选理论的定量化和实用性研究。
其他研究成果:他在矿物与材料加工药剂的分子设计和应用表面化学、矿物与材料加工过程溶液化学、有色金属矿生物湿法冶金、铝土矿的浮选脱硅和有效利用、固体颗粒的相互作用和细粒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也卓有成就,为解决我国矿产资源加工利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著作与论文
王淀佐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出版著作约17部。其中,《浮选剂作用原理及应用》获全国优秀教材奖,《矿物浮选与浮选剂》获中南地区优秀著作奖,《浮选溶液化学》为浮选过程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选矿手册》中浮选理论的基础。
奖项与荣誉
人才称号:1989年,王淀佐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科学技术奖励:1994年,获首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此外,他还获得过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多项荣誉。2020年11月8日,荣获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
国际荣誉:2010年,王淀佐荣获“国际矿物加工大会终身成就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社会兼职
王淀佐曾担任政协第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同时,他还是国家教委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副理事长兼选矿学术委员会主委、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经理高级学术顾问、美国矿冶学会会员、国际矿物加工理事会主席等。
逝世
2023年10月25日,王淀佐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他把自己的智慧和毕生精力全部奉献给了中国矿冶发展事业,他的逝世是国际矿冶科技界、产业界的重大损失。
王淀佐院士在矿物工程领域的卓越成就和深远影响,将激励着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为推动我国矿业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努力奋斗。他的治学精神、创新理念和高尚品德,也将永远铭记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