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玉柱,男,满族,1936年5月5日出生于辽宁省北宁市 ,中国共产党党员,石油地质学家、石油勘探家、石油发展战略家、油气勘探大师、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开拓者、中国古生代成油理论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专家组副组长。
康玉柱,1936年5月5日出生于辽宁省北镇县(今北镇市),是满族的优秀儿女,也是我国著名的石油地质学家、石油勘探家、石油发展战略家、油气勘探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求学经历
1956年9月至1960年7月,康玉柱在长春地质学院地质普查系学习,成绩优异,获学士学位。在大学期间,他就对地质力学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经历
早期地质勘探工作:1960年7月至1962年10月,康玉柱任地质部第一普查勘探大队组长。1962年11月至1979年12月,任地质部石油地质综合大队分队长。在此期间,他参与了多个地区的地质勘探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
塔里木盆地勘探生涯:1977年,康玉柱来到新疆,投身于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1979年,在新选塔里木探区中,他提出向塔北沙雅隆起转移战略。1980年,他率先提出在雅克拉构造上打沙参二井,并获高产油气流,实现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田首次重大突破。1985年1月至1995年12月,任地矿部塔北油气勘查联合指挥部指挥兼专家组长,在他的带领下,塔北地区的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1996年至2001年,任新星公司西北石油局高级咨询组组长。
西部新区勘探工作:2001年5月至2007年3月,康玉柱任中国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副经理、专家组副组长,继续为我国西部新区的油气勘探事业贡献力量。2007年,担任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致力于油气勘探的科研和指导工作。
主要科研成就
理论创新:1992年,康玉柱首次建立了我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地质力学找油理论,并初步形成了中国西北地区叠加盆地成油特征等理论。这些理论的建立,为我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推动了我国油气勘探事业的发展。
油气田发现:在塔里木盆地,康玉柱主持勘查发现了10个油气田和1个大油田,包括雅克拉、阿克库木、阿克库勒等油气田,以及我国第一个古生代的塔河大油田。他还在其他盆地也有重要的油气发现,如1961年参加发现胜利油田。截至2018年,他主持和指导发现了包括古生代特大油田——塔河油田和胜利特大油田在内的20余个油气田。
科研项目与报告:“八五”和“九五”期间,康玉柱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地矿部5个科研项目,全面系统研究评价了塔里木等盆地油气资源、油气成藏特征。他主编西北石油局油气勘探规划、设计20多份,科研报告20份,独编和主编科学技术专著10部、主笔科学技术专著4部,公开发表科学论文150余篇。
社会任职
康玉柱担任了众多社会职务,包括中石化科委咨询委员会专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家顾问团顾问、中国地质大学和长春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国家储委油气专委会委员、新疆地质学会副理事长、新星公司西北石油局高级咨询组组长、中国石化科学技术委员会资深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吉林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石化及国土资源部科委委员等,为我国油气勘探领域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荣誉奖项
康玉柱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1993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6月被评为“感动新疆十大人物”;2010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他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特等奖四项、一等奖四项,以及地矿部个人特等奖、记一等功,地矿部集体特等奖2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突出贡献奖,科技中国人物奖等。
人物评价
康玉柱是中国古生代海相油气勘探的开拓者、中国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的奠基人,为中国石油勘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一生致力于油气勘探事业,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以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能,在我国油气勘探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他的科研成果不仅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为我国油气勘探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还十分注重人才培养,通过担任兼职教授等方式,为我国油气勘探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的奉献精神和高尚品德,深受同行和晚辈的尊敬和爱戴,是我国能源与矿业工程领域的杰出代表和学习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