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红普,1965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副总经理。
康红普,1965年11月16日出生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建安乡张家庄村,是我国著名的采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求学经历
本科:1981年9月,康红普考入山西矿业学院采矿系(现太原理工大学),1985年毕业,与煤炭结下不解之缘。
硕士、博士:1985年9月至1988年7月,他在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系攻读硕士学位,导师为侯朝炯。1988年9月至1991年7月,继续在该系攻读博士学位,导师为陆士良。在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中,康红普专注于采矿工程领域的研究,为他日后在煤矿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方面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职业生涯
初期研究工作:1991年,康红普博士毕业后被分配到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开展巷道矿压理论和支护技术方面的研究和试验工作。当时,我国大多数煤矿巷道采用砌碹支护、型钢支护等传统支护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如容易引发顶板事故、耗费人力、效率低下等。康红普承担了“采准巷道组合锚杆支护技术”等重大课题,经常在几百米的井下开展长时间的现场试验。试验初期,井下环境恶劣,他与课题组成员轮换跟班,不顾顶板冒落的危险,指挥施工人员作业,常常站在工作面的最前面验证试验结果。最终,锚杆支护技术试验成功,解决了矿区回采巷道支护难题,为我国煤矿支护方式的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
国外进修:1996年,康红普前往英国诺丁汉大学矿物资源工程系进修。在英国期间,他查阅了大量与锚杆支护相关的资料,考察了岩石力学实验室,参加了国际会议,还参观了当时最先进的支护材料和仪器展览,接触到了国际上先进的支护技术和理念,这对他的研究思路产生了重要影响。回国后,他向单位领导建议引进国外最先进的计算软件和测试仪器,为国内的相关研究和试验提供了有力支持。
职务晋升与科研突破:从1991年到1996年,康红普担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课题组长;1996年到1998年,担任研究室副主任;1998年到2007年,担任研究室主任;2007年到2008年,担任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所长;2008年到2012年,担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研究所所长;2012年到2013年,担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科研副院长;2013年,担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设计研究分院副院长。在担任这些职务的过程中,康红普始终坚持在科研一线,带领团队不断取得科研突破。他发明了煤矿井下巷道围岩地质力学测试方法与仪器,揭示出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参数分布规律;开发出基于地质力学测试,以锚固与注浆为核心的煤矿巷道安全高效支护成套技术体系。
当选院士后的发展:2015年12月,康红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后,他继续致力于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他担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研究员及博士生导师,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副总经理等职务,在更高的平台上推动我国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发展。2021年11月,康红普凭借其研究成果《煤矿巷道抗冲击预应力支护关键技术》荣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主要科研成就
测试技术与仪器发明:主持完成了“煤矿井下地质力学原位快速测试技术及围岩控制技术”,发明了煤矿巷道围岩专用单孔、多参数、地质力学参数测量方法及配套仪器,发现了井下地应力场变化规律。开发出三维采动应力监测仪器,揭示出采动应力场分布特征,首次提出了支护应力场新概念及测量方法,揭示出采动巷道支护的本质是“三场”相互作用,为煤矿巷道支护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支护成套技术开发:作为“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开采关键技术及装备”项目中巷道支护技术负责人,研究揭示出全煤巷道大变形机理,发现了全煤巷道支护时空效应与关键参数,提出高预应力一次支护方法,开发出配套技术,在大同塔山煤矿应用后,巷道变形降低85%。主持开发出高强度、高延伸率锚杆锚索支护材料,以及高预应力锚杆与锚索施工设备,解决了高预应力施加难题,研发形成了以锚固与注浆为核心的煤矿巷道支护成套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技术水平。
解决复杂巷道支护难题:针对强烈动压影响巷道支护难题,提出煤矿强动压巷道定向水力压裂卸压机理,开发了先进、实用的新型小孔径定向水力压裂坚硬顶板控制和强烈动压巷道卸压成套技术与装备。近3年来,针对千米深井巷道围岩变形大等支护难题,提出巷道围岩支护—改性—卸压“三位一体”、“三主动”协同控制理论,开发出集高预应力锚杆锚索主动支护、高压劈裂注浆主动改性及水力压裂主动卸压为一体的深部巷道围岩控制成套技术体系,成功解决了千米深井、软岩及强采动巷道支护难题,巷道围岩变形量降低50%以上。
人才培养
康红普从1999年开始带硕士,2002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四十多个相关方向的研究生。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精神,教导学生要坚持一个主要研究方向,为我国煤矿巷道支护领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专业人才。
荣誉与社会任职
荣誉表彰:康红普获得了众多荣誉,包括2000年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02年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中央企业十大杰出青年”称号,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获第十六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能源大奖”;2010年获第八届光华工程科技奖(青年奖);2020年5月29日,获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社会任职:他担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第十八次、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锚固与注浆分会副主任委员、软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企业青联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兼职博士生导师,以及《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煤炭学报》《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等多种期刊编委,在行业内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
康红普长期深入煤矿现场一线,工作刻苦认真,勇于拼搏,创新意识强,学风正派,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他的研究成果推动了我国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提升了我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水平,为我国煤炭行业的安全高效生产做出了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