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与教育:1965年9月14日生于圣彼得堡(原列宁格勒),父亲是大学化学教师,母亲教俄语。17岁考入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因分数不足先读夜校,后凭成绩转入全日制,1990年获副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并合著3卷民法教科书(销量超百万册)。
创业与政治启蒙:研究生期间加入导师索布恰克(圣彼得堡市长)的竞选团队,1990年创办“天王星”咨询公司,1993年参与创立圣伊利姆纸浆公司,任法律总监并持股20%,7年间将其打造成俄最大木材企业,积累财富。
:二、政治崛起:普京的“影子”(1999–2008):
普京的核心幕僚:1999年受普京邀请进入莫斯科,任政府办公厅副主任,2000年主导普京总统竞选(助其以52.94%胜选),随后历任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俄气(Gazprom)董事会主席(2001–2008),推动该公司市值从78亿激增至3000亿美元。
权力跳板:2003年任总统办公厅主任,2005年升第一副总理,负责医疗、教育等“国家优先项目”,虽资金有限但奠定民生改革基础。
:三、总统任期(2008–2012):“梅普组合”与转型尝试:
接棒与共治:2008年以70.28%当选俄第三任总统,提名普京任总理,形成“梅普二人转”。任内延续普京路线,同时推动“自由现代化”:
经济: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动用主权基金稳定市场,提出“四个I”(制度、基建、创新、投资)减少能源依赖;
外交:2008年对格鲁吉亚发动军事行动,支持南奥塞梯、阿布哈兹独立,强化俄在高加索影响力;
社会:推进反腐败,呼吁司法独立,但被指“雷声大雨点小”。
分歧与隐患:私下尝试摆脱“影子”,成立“黄金人才库”吸纳异见,联合国投票支持干预利比亚未与普京通气,为2012年“退位”埋下伏笔。
:四、蛰伏与转型(2012–2020):从总理到“边缘人”:
总理任期(2012–2020):普京重返总统后,梅德韦杰夫任总理,主导经济多元化(如数字经济战略),但政绩不显,被戏称“人形背景板”。
权力边缘化:2020年转任安全会议副主席,彻底失去核心权力,民调支持率长期个位数。
:五、俄乌冲突后的“鹰派逆袭”(2022–至今):
极端表忠:俄乌冲突爆发后,化身“核威胁专业户”,在Telegram频发暴论(如“乌克兰应从地球消失”“克里米亚遇袭则基辅末日审判”),甚至称“普京是自由世界领袖”,被西方视为“政治表演”。
生存策略:借“反西方”政治正确洗白早年“自由派”标签,以激进言论争夺普京信任,试图在接班人竞争中翻盘。尽管被部分民众嘲讽“纸老虎”,但其“普京PLUS”人设成为俄强硬派代表符号。
:六、争议与评价:
学者底色:早期被视为“自由派”,推动法治与现代化,但执政魄力不足;
权力游戏:从“太子”到“弃子”,再到“暴论网红”,折射俄政坛“忠诚高于能力”的潜规则;
历史定位:夹在普京时代的稳定与变革之间,其“表演式强硬”既是个人权力焦虑的缩影,也反映俄罗斯转型期的矛盾——在威权框架下,改革者与保守派的身份切换,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的注脚。
(注:截至2024年,梅德韦杰夫任安全会议副主席兼武装力量征募委员会主席,持续以激进言论活跃于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