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向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1901年11月8日,徐向前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父亲徐懋准是清末秀才,母亲赵金銮是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妇。徐向前在母亲身边长大,母亲的勤劳善良和助邻行为对他影响深远。
徐向前少年时读了3年多私塾,后到东冶镇沱阳高等小学校读书,接受新事物。但因家境不济,他不得不辍学回家。16岁至18岁,徐向前在河北省阜平县书店当学徒,阅读了大量中国古典小说,萌生为国捐躯的雄心壮志和学军习武的兴趣。
1919年3月,徐向前考入山西国民师范第一期速成班。在这里,他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智力教育,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毕业后,他先后在阳曲县和五台县河边村任小学教员,却因向学生宣传爱国主义、反封建思想被校方辞退。
黄埔军校时期
1924年,徐向前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接受正规军事训练。黄埔军校开学不久,他参加了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的战斗。毕业后留校,他和同学们一道参加了第一次东征。在东征中,徐向前第一次率兵作战,看到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英勇献身精神以及海陆丰农民支援东征军的盛况,深受鼓舞。
1925年,徐向前告别黄埔军校,来到驻河南安阳的国民革命军第2军第6混成旅。但他目睹了军阀的腐败,感到失望。1926年,他来到武汉,担任学兵团指导员,不久又任武汉军校总队政治大队第一队少校队长。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思想发生飞跃,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希望。1927年3月,在国共合作面临分裂的严重关头,徐向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徐向前经历了广州起义失败的磨炼,政治上愈加成熟。1929年6月,他受党中央派遣,到鄂东北任红一军31师副师长。他率领这支弱小队伍同敌人周旋,避强击弱,避实击虚,多打小仗,积小胜为大胜,粉碎了敌人的三次“会剿”,并总结出游击战术原则。
1930年春,徐向前升任红1军副军长兼红1师师长,抓住有利时机,率红1师三次出击平汉路,连克多座县城。1931年,红4军成立,徐向前任军参谋长,协助指挥部队挫败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第二次“围剿”。7月,他任红4军军长,与政治委员曾中生反对张国焘的冒险计划,率部南下攻占浠水、广济等地。11月,徐向前任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组织指挥了一系列战役,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三次“围剿”。
1932年10月,由于张国焘战略指导错误,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撤出鄂豫皖苏区,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徐向前指挥部队在转移途中成功突围,并进入四川。在川陕苏区,他指挥红四方面军取得了反“三路围攻”和反“六路围攻”的胜利,使苏区和红军得以巩固和扩大。
1935年春,徐向前指挥部队发起嘉陵江战役,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北上。6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会师后,他兼任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8月,他拥护中央关于北上创建川陕甘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但张国焘拒绝北上并强令南下,徐向前积极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推动部队第二次北上。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徐向前根据中央军委命令,率红四方面军一部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1月,他任西路军总指挥,与陈昌浩率部继续西进,由于敌众我寡及个别领导人指挥失误,西路军浴血奋战4个多月后失败。1937年3月,徐向前与陈昌浩离队东返陕北,向党中央汇报情况。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向前任八路军第129师副师长。他随周恩来等至太原等地,做阎锡山的统战工作,就八路军开赴山西及合作抗日问题与其谈判。11月,他率129师一部转战晋东南,参与指挥广阳、神头岭、响堂铺等战斗以及反“六路围攻”和反“九路围攻”作战。
1938年4月,徐向前率“路东纵队”挺进冀南,创建了以南宫为中心的冀南抗日根据地。他提出依靠群众建造平原地区“人山”的思想,坚持抗日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发展和扩大了抗日武装,建立起各级抗日民主政权。1939年6月,他奉命到山东沂蒙山区,担任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等职,组织领导根据地军民挫败日伪军“扫荡”,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摩擦,巩固了根据地和抗日民主政权,发展了抗日武装力量。
1940年6月,徐向前奉命回延安。回延安后不久,他因受伤卧床半年多,边休息治疗边坚持工作,撰写了《敌寇在华北战略战术的演变及其特点》等文章。1941年10月,他发起成立延安黄埔同学会,当选为主席。1942年起,他先后担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司令部副司令员兼参谋长、抗日军政大学校长等职,领导抗大的整风学习。1944年7月,徐向前因患肋膜炎住进医院治疗,此后一直处于休养状态,但仍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后,徐向前被疏散至绥德,他不顾身体虚弱,请求重返前线工作。1947年6月,他就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军区主力部队南下后,他负责主持军区工作,并于同年底组织部队实施运城战役。
1948年3月,徐向前指挥发起临汾战役。他先命部队拔除敌外围据点,继而采用坑道爆破方法突入城内,全歼守军,解放晋南全境。第8纵队第23旅因攻克临汾立下头功,荣获“临汾旅”称号。同年5月,徐向前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华北野战军第1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6月,他指挥发起晋中战役,利用运动战调动敌人,寻机分割包围,一个月内歼敌10余万,解放县城14座。1948年10月到1949年4月初,徐向前带病组织指挥太原战役,任太原前线司令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太原前线总前委书记,最终解放太原。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10月,徐向前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54年起,他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9月27日,徐向前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6年至1987年,徐向前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参与领导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国防建设。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斗争。1978年至1980年,他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1983年6月至1988年4月,徐向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
徐向前是中共第七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八届(十一中全会补选)、第十一届、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一至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在北京逝世。遵照他的遗愿,骨灰撒在他曾经浴血战斗过的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太行山,骨灰盒和遗像安放在他的故土山西五台县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