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公元1895年-1990年,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像 河南南阳市唐河县人物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 冯友兰:横跨世纪的哲学巨匠与文化守望者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毕生精力构建“新理学”体系,系统梳理中国哲学发展脉络,其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等成为中外学界研究中国哲学的经典,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一、早年求学:从唐河少年到北大高材 1895年12月4日,冯友兰出生于唐河县祁仪镇一个书香门第。其父冯台异为光绪年间进士,曾任湖北崇阳县知县,注重子女教育;母亲吴清芝出身当地望族,知书达理。这样的家庭环境为冯友兰奠定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他自幼诵读四书五经,10岁时已能熟练背诵《论语》《孟子》,对儒家经典的早期浸润成为其日后哲学研究的精神底色。 1907年,12岁的冯友兰随父迁居湖北崇阳,进入新式学堂接受启蒙教育,开始接触西学与近代科学知识。1910年,他考入开封中州公学,后转入武昌中华学校。1912年,17岁的冯友兰赴上海就读于中国公学预科,期间接触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著作,初步建立对西方哲学与社会思潮的认知。 1915年,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师从胡适、梁漱溟等学者。在北大期间,他系统学习中国传统哲学典籍,同时广泛涉猎西方哲学著作,尤其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产生浓厚兴趣。1918年,冯友兰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论文《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初步展现其融合中西哲学的思考路径,此文后经修改发表于美国《国际伦理学杂志》,成为他早期学术影响力的起点。 #### 二、留洋深造:哈佛岁月与思想奠基 1919年,冯友兰获河南省官费资助,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John Dewey)。留美期间,他深入研究西方哲学体系,同时以西方哲学的逻辑框架反观中国哲学,逐渐形成“以西释中”的学术方法。在哈佛,他与金岳霖、陈岱孙等留学生结为挚友,共同探讨中西文化融合之道,这一时期的交流对其日后构建“新理学”体系影响深远。 1923年,冯友兰完成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英文),以“天、人、物、我”为核心,对比中西方哲学的人生理想观,提出“中道”思想,主张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求平衡。该论文后经修订以《一种人生观》为名出版,成为其早期思想的代表作。同年,冯友兰学成归国,开启学术与教育生涯。 #### 三、执教生涯:从清华到西南联大的学术深耕 1923年起,冯友兰先后执教于河南中州大学、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燕京大学等校,192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后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在清华期间,他完成了学术生涯的重要转型,从对西方哲学的引介转向中国哲学的系统梳理与重构。 1931年至1934年,冯友兰出版《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这部著作以西方哲学的分期与逻辑方法,将中国哲学划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系统阐述从先秦到清末的哲学发展脉络。该书不仅成为国内高校哲学专业的经典教材,更被译为英文在海外出版,成为西方学界研究中国哲学的权威著作,被誉为“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西南联大。在昆明艰苦的环境中,冯友兰始终坚守学术阵地,完成了“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的写作,构建起“新理学”体系。这一体系以程朱理学为根基,融合西方新实在论,提出“理、气、道体、大全”等核心范畴,试图为中国文化寻找现代化的路径。其中,《新事论》探讨社会转型问题,主张“工业化”是中国走向现代的关键;《新原人》提出“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其伦理思想的核心。 在西南联大期间,冯友兰还担任文学院院长,主持校务工作,在物资匮乏、日军轰炸的困境中,推动教学与研究正常开展,为保存中国学术火种作出重要贡献。1946年,他随清华回迁北平,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夏威夷大学等校讲学,向西方学界系统介绍中国哲学与“新理学”思想。 #### 四、时代变局中的坚守与争议 1949年后,冯友兰的学术生涯进入复杂阶段。他选择留在大陆,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后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面对新的社会环境,他尝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诠释中国哲学,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初稿,但因时代局限,部分内容未能体现其学术本意。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冯友兰经历多次政治运动,其“新理学”体系被批判为“唯心主义”,但他始终未放弃对哲学的思考。1978年改革开放后,年逾八旬的冯友兰迎来学术重生,他以惊人的毅力重启《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耗时十余年完成七卷本巨著。这部著作突破以往框架,以“实事求是”为原则,重新梳理中国哲学发展脉络,尤其对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型、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等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成为其学术生涯的收官之作。 #### 五、教育贡献与学术影响 冯友兰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从教60余年,培养了张岱年、任继愈、冯契等一批知名学者。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其教育理念对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仍有启示意义。 在学术影响上,冯友兰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梳理中国哲学史,确立了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式;二是构建“新理学”体系,为传统儒学的现代化探索路径;三是推动中西哲学对话,成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美国学者杜威曾评价:“冯友兰是中国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 #### 六、晚年与传承 1990年11月26日,冯友兰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临终前,他留下遗言:“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学。”这句话既是对中国哲学未来的期许,也折射出他一生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冯友兰的学术遗产不仅体现在著作中,更在于其提出的“照着讲”与“接着讲”的学术方法——“照着讲”即梳理传统哲学的本来面貌,“接着讲”则是在传统基础上回应时代问题。这一方法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如今,“冯学”研究已成为学界的重要领域,其思想在文化传承、社会建设等领域仍具有现实意义。 #### 结语 冯友兰的一生,横跨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他以哲学家的深邃与教育家的担当,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中国哲学寻路,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学术初心。从唐河祁仪镇的少年到享誉世界的哲学巨匠,他的生命轨迹与学术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正如他在《新原道》中所言:“中国哲学的精神是‘内圣外王之道’,未来的中国哲学,必能在继承这一精神的基础上,为人类文明贡献新的智慧。”这一信念,正是冯友兰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遗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