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冯友兰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冯友兰

冯友兰[公元1895年-1990年,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像 河南南阳市唐河县人物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
19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师从约翰·杜威。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文学院院长,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政协委员,第六至七届全国政协常委,取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
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等,成为20世纪中国学术的重要经典,对中国现当代学界乃至国外学界影响深远,称誉为“现代新儒家”。
1990年11月26日20时45分,病逝于北京友谊医院,享年95岁。
### 冯友兰:横跨世纪的哲学巨匠与文化守望者

冯友兰(1895年12月4日-1990年11月26日),字芝生,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祁仪镇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毕生精力构建“新理学”体系,系统梳理中国哲学发展脉络,其著作《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等成为中外学界研究中国哲学的经典,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 一、早年求学:从唐河少年到北大高材
1895年12月4日,冯友兰出生于唐河县祁仪镇一个书香门第。其父冯台异为光绪年间进士,曾任湖北崇阳县知县,注重子女教育;母亲吴清芝出身当地望族,知书达理。这样的家庭环境为冯友兰奠定了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他自幼诵读四书五经,10岁时已能熟练背诵《论语》《孟子》,对儒家经典的早期浸润成为其日后哲学研究的精神底色。

1907年,12岁的冯友兰随父迁居湖北崇阳,进入新式学堂接受启蒙教育,开始接触西学与近代科学知识。1910年,他考入开封中州公学,后转入武昌中华学校。1912年,17岁的冯友兰赴上海就读于中国公学预科,期间接触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等著作,初步建立对西方哲学与社会思潮的认知。

1915年,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师从胡适、梁漱溟等学者。在北大期间,他系统学习中国传统哲学典籍,同时广泛涉猎西方哲学著作,尤其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产生浓厚兴趣。1918年,冯友兰以优异成绩毕业,毕业论文《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初步展现其融合中西哲学的思考路径,此文后经修改发表于美国《国际伦理学杂志》,成为他早期学术影响力的起点。

#### 二、留洋深造:哈佛岁月与思想奠基
1919年,冯友兰获河南省官费资助,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深造,师从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John Dewey)。留美期间,他深入研究西方哲学体系,同时以西方哲学的逻辑框架反观中国哲学,逐渐形成“以西释中”的学术方法。在哈佛,他与金岳霖、陈岱孙等留学生结为挚友,共同探讨中西文化融合之道,这一时期的交流对其日后构建“新理学”体系影响深远。

1923年,冯友兰完成博士论文《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英文),以“天、人、物、我”为核心,对比中西方哲学的人生理想观,提出“中道”思想,主张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寻求平衡。该论文后经修订以《一种人生观》为名出版,成为其早期思想的代表作。同年,冯友兰学成归国,开启学术与教育生涯。

#### 三、执教生涯:从清华到西南联大的学术深耕
1923年起,冯友兰先后执教于河南中州大学、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燕京大学等校,1928年受聘为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后任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在清华期间,他完成了学术生涯的重要转型,从对西方哲学的引介转向中国哲学的系统梳理与重构。

1931年至1934年,冯友兰出版《中国哲学史》上下册,这部著作以西方哲学的分期与逻辑方法,将中国哲学划分为“子学时代”与“经学时代”,系统阐述从先秦到清末的哲学发展脉络。该书不仅成为国内高校哲学专业的经典教材,更被译为英文在海外出版,成为西方学界研究中国哲学的权威著作,被誉为“第一部完整的中国哲学史”。

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南迁,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西南联大。在昆明艰苦的环境中,冯友兰始终坚守学术阵地,完成了“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的写作,构建起“新理学”体系。这一体系以程朱理学为根基,融合西方新实在论,提出“理、气、道体、大全”等核心范畴,试图为中国文化寻找现代化的路径。其中,《新事论》探讨社会转型问题,主张“工业化”是中国走向现代的关键;《新原人》提出“人生四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其伦理思想的核心。

在西南联大期间,冯友兰还担任文学院院长,主持校务工作,在物资匮乏、日军轰炸的困境中,推动教学与研究正常开展,为保存中国学术火种作出重要贡献。1946年,他随清华回迁北平,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夏威夷大学等校讲学,向西方学界系统介绍中国哲学与“新理学”思想。

#### 四、时代变局中的坚守与争议
1949年后,冯友兰的学术生涯进入复杂阶段。他选择留在大陆,继续在清华大学任教,后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面对新的社会环境,他尝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诠释中国哲学,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初稿,但因时代局限,部分内容未能体现其学术本意。

1950年代至1970年代,冯友兰经历多次政治运动,其“新理学”体系被批判为“唯心主义”,但他始终未放弃对哲学的思考。1978年改革开放后,年逾八旬的冯友兰迎来学术重生,他以惊人的毅力重启《中国哲学史新编》的写作,耗时十余年完成七卷本巨著。这部著作突破以往框架,以“实事求是”为原则,重新梳理中国哲学发展脉络,尤其对明清之际的思想转型、近代中西文化冲突等问题提出独到见解,成为其学术生涯的收官之作。

#### 五、教育贡献与学术影响
冯友兰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从教60余年,培养了张岱年、任继愈、冯契等一批知名学者。他主张“教育的目的是使人成为人”,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其教育理念对现代中国高等教育仍有启示意义。

在学术影响上,冯友兰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系统梳理中国哲学史,确立了现代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式;二是构建“新理学”体系,为传统儒学的现代化探索路径;三是推动中西哲学对话,成为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他的著作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国际学界享有盛誉,美国学者杜威曾评价:“冯友兰是中国最具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

#### 六、晚年与传承
1990年11月26日,冯友兰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临终前,他留下遗言:“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周易》哲学。”这句话既是对中国哲学未来的期许,也折射出他一生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冯友兰的学术遗产不仅体现在著作中,更在于其提出的“照着讲”与“接着讲”的学术方法——“照着讲”即梳理传统哲学的本来面貌,“接着讲”则是在传统基础上回应时代问题。这一方法为当代中国哲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启示。如今,“冯学”研究已成为学界的重要领域,其思想在文化传承、社会建设等领域仍具有现实意义。

#### 结语
冯友兰的一生,横跨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他以哲学家的深邃与教育家的担当,在中西文化碰撞中为中国哲学寻路,在时代洪流中坚守学术初心。从唐河祁仪镇的少年到享誉世界的哲学巨匠,他的生命轨迹与学术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正如他在《新原道》中所言:“中国哲学的精神是‘内圣外王之道’,未来的中国哲学,必能在继承这一精神的基础上,为人类文明贡献新的智慧。”这一信念,正是冯友兰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遗产。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7 11:15
上一篇:孔令甫下一篇:张衡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教育革新推动者
革命烈士
革命烈士
遗传学家,教育家
公路选线专家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国民党抗日十大名将
中国著名女画家、雕塑家
甘肃最早的共产党员
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爱国者
近代政治活动家,收藏家
中国空军史上首批飞行员,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南朝梁高凉郡太守、冼夫人之夫
海南省委书记
北洋时期直系军阀首领
家乡建设的奉献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利丰集团主席
中国内地一级男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新鸿基地产的创办人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中国国民党军高级将领
东源人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原中央委员
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曾任中科院广州分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始兴人物
家乡建设的奉献者
梅江区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
明朝官员
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教育家
生态学家,环境科学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