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嘉谋[公元1874年-1941年,清末民初教育家、史志专家、诗人] 河南省南阳市人物 张嘉谋,字忠甫、中父,通用中孚,自号梅溪钓徒(简称梅溪),祖籍直隶开州(今河南省濮阳),清乾隆年间,高祖张瑛始迁河南省南阳,居城西北白庄。曾任河南民族博物院院长,中州国学专修馆校长,尚志高级文书职业学校校长等职。1941年8月5日溘然长逝。 ### 朱宇温:明代唐藩的守成之君 #### 一、宗室渊源与早年身份 朱宇温(1485年-1560年),明代宗室,河南南阳唐藩第六任亲王,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桱的五世孙。其家族自永乐六年(1408年)朱桱就藩南阳后,已在南阳经营近百年,形成盘根错节的地方宗室势力。朱宇温为唐恭王朱弥钳嫡长子,生母杨氏为文城王妃。因父亲朱弥钳生前仅袭文城王爵位,朱宇温早年以“文城王长子”身份居于南阳唐王府,接受严格的宗室教育,熟习《皇明祖训》与儒家经典,养成恭谨自律的性格。 #### 二、袭爵风波与权力巩固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宇温的伯父、唐成王朱弥鍗去世,无子嗣。按明朝宗法,朱弥钳(朱宇温之父)作为朱弥鍗胞弟,本应袭爵,但朱弥钳已去世,故朱宇温以“伦序最长”身份被朝廷任命为“唐藩理宗”,暂代王府事务。当时唐藩内部对继承权存在争议,朱宇温的四叔、五叔均觊觎爵位,但其凭借“嫡长”身份与朝廷支持,最终于嘉靖四年(1525年)正式袭封唐王,成为第六任唐王,王妃赵氏同步受封。 #### 三、藩政举措与朝廷互动 1. **整肃宗室**:南阳唐藩支脉繁多,部分宗室子弟恃宠而骄。朱宇温即位后,弹劾新野王府镇国将军朱宇淡、奉国将军朱宇淙等“贪淫不法”,最终二人被废为庶人,震慑了宗室势力,使唐藩风气为之一清。 2. **效忠朝廷**:嘉靖年间,北方蒙古部落频繁南下,朱宇温主动捐献战马助边,获明世宗嘉奖,成为“诸藩效忠典范”。 3. **宗族事务**:嘉靖十七年(1538年),他上疏请求加封弟弟为郡王、妹妹为郡主,虽因“违祖制”被礼部驳回,但体现了对家族的重视。 4. **医疗待遇**:朱宇温晚年多病,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三十九年(1560年)两度获朝廷特遣御医赴南阳诊治,可见朝廷对其“藩王元老”身份的礼遇。 #### 四、晚年与身后荣宠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七月,朱宇温病逝,享年76岁,在位36年,朝廷赐谥“敬”(谥法“夙夜恭事曰敬”),葬于南阳府城郊(今南阳市卧龙区一带,墓址已不存)。其长子朱宙栐袭爵,即唐顺王。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因唐藩后裔朱聿键(南明隆武帝)称帝,朱宇温被追尊为“惠皇帝”,成为明朝宗室中少数获追尊帝位者之一,这一追尊虽属政权象征,但也凸显了其在唐藩世系中的重要地位。 朱宇温的一生,体现了明代中期藩王“守土、效忠、治家”的典型特征,其治理使南阳唐藩在嘉靖朝保持稳定,成为明代藩王制度中“循规守矩”的代表人物。 ### 张嘉谋:清末民初的南阳学脉守护者 #### 一、家世与早年求学 张嘉谋(1874年-1941年),字中孚,号梅溪,河南南阳唐河县人,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为清代秀才,父亲以教馆为业。他自幼聪慧,5岁入私塾,12岁能诗,16岁中秀才,23岁(1897年)中举人,时人誉“南阳才子”。青年时期,他拜南阳学者顾嘉蘅(曾任南阳知府)为师,奠定了扎实的经学与史学功底,同时受维新思想影响,开始关注西学与教育革新。 #### 二、教育革新:从书院到新式学堂 1. **书院转型**:清末科举废除后,张嘉谋率先推动南阳“崇正书院”改为“南阳中学堂”(今南阳一中前身),引入数学、博物、外语等课程,成为豫西南新式教育的开拓者。 2. **办学实践**:1905年,他在唐河创办“端阃女学堂”,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俗,是河南最早的女子学堂之一;后又创办南阳师范传习所,培养新式教师,推动基础教育普及。 3. **教育理念**:主张“经世致用”,强调“学无中西,惟求实用”,既保留经学精华,又引入西方科学,其教育实践影响了徐旭生(考古学家)、董作宾(甲骨文专家)等后辈。 #### 三、史志与文献整理:守护地方文脉 1. **修志成就**:作为河南著名史志专家,他主纂《南阳府志》(1919年版),增补了大量明清南阳经济、民俗资料;参与编纂《河南通志》,负责“舆地”“艺文”篇,考证严谨,被誉为“河南方志范本”。 2. **文献抢救**:清末民初,南阳古籍散佚严重,他历时20年搜集整理《南阳诗钞》《梅溪文钞》,收录自汉至清南阳籍文人作品,为地方文学史研究留下珍贵资料。 3. **考古关注**:他最早关注南阳汉画像石的价值,1923年撰写《南阳汉画像石记》,呼吁保护汉代石刻,为后来南阳汉画馆的建立奠定基础。 #### 四、社会活动与学术交游 1. **公益事业**:清末民初南阳灾荒频发,张嘉谋牵头成立“南阳救济会”,募集粮食、款项救助灾民;推动修复南阳武侯祠、医圣祠等古迹,保护文化遗产。 2. **学术网络**:与李时灿(河南教育总会会长)、王敬芳(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创始人)等交往密切,参与“河南教育改进社”,推动全省教育改革;与章太炎、罗振玉等学者书信往来,讨论经学与史学问题。 3. **政治立场**:辛亥革命后,他拒绝参与军阀混战,以“学者”身份保持中立,专注教育与学术,被誉为“南阳清流领袖”。 #### 五、晚年与传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阳遭日军轰炸,张嘉谋携家人避居唐河县乡村,仍坚持整理文稿。1941年病逝,享年67岁,葬于唐河县源潭镇。其著作有《南阳府志》《梅溪诗存》《中州金石考》等,多数收入《河南文献》丛书。 张嘉谋一生以“兴学、修志、护文”为己任,被南阳学界尊为“清末民初南阳文脉之宗”,至今南阳市仍有“梅溪路”“嘉谋中学”(今唐河县第一初级中学)以其名命名,纪念这位地方教育与文化的守护者。 朱宇温与张嘉谋,虽相隔三百年,却同为南阳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朱宇温以藩王身份维护地方稳定,张嘉谋以学者身份传承文化薪火,二人共同构成了南阳“政统”与“学脉”的历史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