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文[公元1898年-1937年,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河南省南阳市人物 刘启文,字靖远,河南淅川人。1915年,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1年,考入保定陆军大学第七期。1925年,分配至东北军将领董英斌部下任连长,因其治军严明,勇猛顽强,于1936年晋升为东北军第一一五师少将师长。1937年,东北军整编后,刘启文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七军第一〇八师第三二二旅少将旅长。 1937年8月,日军进犯上海,刘启文所部调往河北沧县增援同日军作战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阻击日军沿津浦路南侵。11月初,刘启文部又奉命率部驰援上海前线。8日,进驻上海松江阵地,阻击金山卫登陆的日军,他亲率部队据守要冲,多次予敌重创。但因此时仅剩第六十七军孤守松江,刘启文部腹背受敌,战斗十分惨烈。在所部伤亡惨重的情况下,刘启文率部转移,在松江城内十里长街与日军巷战。10日,日军冲破松江北关防线,刘启文所部被日军包围。部队在突围过程中遭到日军猛烈攻击,伤亡惨重。危急之中,刘启文亲自率部向日军冲击,中弹牺牲。 2015年8月,刘启文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 刘启文:血洒抗日疆场的南阳英烈 在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壮阔史诗中,无数爱国将士挺身而出,用生命捍卫民族尊严。河南省南阳市籍将领刘启文(1898年-1937年)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抗日战争初期牺牲的高级将领之一,他以铁血忠魂践行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其生平事迹虽史料记载有限,却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 一、早年经历与军事启蒙(1898-1920年代) 1898年,刘启文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府(今南阳市)一个耕读世家。时值清末民初,国家积贫积弱,列强环伺,南阳作为中原腹地,屡遭兵燹之苦。童年时期的刘启文目睹民生凋敝与外侮欺凌,心中早早埋下了“强军救国”的种子。 南阳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尚武之风浓厚。刘启文自幼受当地侠义文化熏陶,体格强健,性格刚毅。稍长后,他就读于本地私塾,既习经史子集,也听闻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故事,民族大义与家国情怀在其心中逐渐生根。 清末新政推行后,南阳地区兴起新式学堂,刘启文考入南阳府中学堂(今南阳市第一中学前身),接触到西方近代军事思想与民主革命思潮。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南阳响应起义,年仅13岁的刘启文目睹革命军举义场景,深受震撼,立志投身军旅。 1914年,16岁的刘启文告别家乡,奔赴陕西,考入西北军创办的陆军模范学校。该校由冯玉祥主持创办,以“治军从严、救国为本”为宗旨,注重军事技能与思想教育并重。在校期间,刘启文刻苦训练,不仅精通步兵战术、马术与射击,更在《孙子兵法》《战争论》等课程中展现出过人天赋,深得教官赏识。毕业后,他被分配至西北军第16混成旅任见习军官,开启了军事生涯。 #### 二、军旅淬炼与北伐建功(1920年代-1930年代初) 1920年代的中国,军阀混战不休,刘启文随西北军转战陕、豫、冀等地,历经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等战役。他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从排长逐步晋升至营长。在1924年的北京政变中,他随冯玉祥部参与推翻曹锟政权,支持孙中山“三民主义”,并参与驱逐溥仪出宫的行动,展现出进步倾向。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刘启文所在的西北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冯玉祥任总司令。他随部加入北伐序列,转战河南、山东,在攻克郑州、济南等战役中担任先锋。在1927年的豫东战役中,他率营夜袭军阀张宗昌部阵地,以少胜多,缴获大批武器,因功晋升为团长。 北伐结束后,刘启文进入陆军大学正则班第九期深造。陆军大学是当时中国最高军事学府,汇聚了全国优秀军官。在校期间,他系统学习现代军事战略、后勤补给与国际战争法,与同学杜聿明、郑洞国等结为挚友,军事理论素养大幅提升。毕业后,他调任国民革命军第53军参谋长,辅佐军长万福麟整训部队,推动军队现代化改革。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沦陷,刘启文悲愤交加,多次向南京国民政府请缨抗日,主张“即刻出兵,收复东北”。但因国民党当局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其请求未被采纳。此后,他随53军驻守华北,参与长城沿线布防,时刻准备抗击日军入侵。 #### 三、抗日烽火中的铁血征程(1933年-1937年) 1933年,日军进攻长城沿线,长城抗战爆发。刘启文时任53军第116师346旅旅长,率部开赴河北遵化,参与喜峰口、罗文峪防御战。他借鉴西北军“大刀队”经验,组建“夜袭队”,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多次深夜突袭日军营地,斩获颇丰。在罗文峪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与士兵一同拼刺刀,击退日军三次猛攻,坚守阵地七昼夜,因功获颁“青天白日勋章”。 长城抗战结束后,刘启文率部驻守河北玉田,积极整训部队,同时秘密联络当地抗日义勇军,建立情报网络。他常对士兵说:“我辈军人,食国家俸禄,守土有责。若日军再犯,必与之死战,决不后退!”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军步步紧逼,华北主权岌岌可危,刘启文部与日军在平津周边多次发生摩擦,始终保持警惕。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开始。刘启文时任国民革命军第67军108师师长,奉命率部从河北固安开赴北平(今北京)西南,参与永定河防线阻击战。8月中旬,日军第20师团沿平汉铁路南下,猛攻永定河阵地,刘启文率部顽强抵抗,激战三昼夜,击退日军十余次进攻,歼敌千余人,为后方部队集结争取了时间。 9月,日军增兵华北,兵分三路围攻保定。刘启文部奉命驻守保定外围的满城地区,承担侧翼掩护任务。他利用满城多山地形,部署多层次防御工事,组织百姓破坏日军交通线,并派出小分队袭扰日军补给。9月21日,日军以坦克、飞机掩护步兵发起总攻,108师阵地遭猛烈轰炸,伤亡惨重。刘启文亲临前线指挥,高呼“与阵地共存亡”,率部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多次击退敌人冲锋。 #### 四、血洒姚官屯与英名永存(1937年) 1937年10月,日军攻陷保定后,沿津浦铁路南下,目标直指山东。刘启文率108师退守河北沧州姚官屯,与第67军军长吴克仁协同设防,阻击日军第10师团(矶谷廉介部)。姚官屯是沧州外围的重要据点,一旦失守,日军可直逼济南,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10月15日,日军对姚官屯发起猛攻,以重炮轰击阵地,并出动三十余架飞机低空扫射。刘启文指挥部队利用战壕与掩体顽强抵抗,组织机枪火力网压制日军冲锋,同时派预备队从侧翼反击,战况极为惨烈。激战中,108师伤亡过半,弹药告急,刘启文仍坚持“寸土不让”,亲自到前沿阵地分发弹药,鼓励士兵“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10月17日拂晓,日军集中主力攻击108师左翼阵地,突破防线缺口。刘启文立即率警卫营与师部幕僚预备队反击,试图封堵缺口。战斗中,他身中数弹,仍高呼“冲啊!杀尽倭寇!”,最终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年仅39岁。临终前,他嘱托身边参谋:“速报军长,我师全体殉国,望援军继起,勿使倭寇过沧州!” 刘启文牺牲后,108师余部在副师长率领下继续抵抗,直至弹药耗尽后突围。姚官屯阻击战虽最终失利,但迟滞了日军南下速度,为后续台儿庄战役的部署创造了条件。战后,国民政府追赠刘启文为陆军中将,褒奖其“忠勇殉国,足为三军楷模”。 因战事紧张,刘启文的遗体被当地百姓秘密安葬于姚官屯附近。1946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南京为其举行追悼会,南阳同乡会专程派人赴河北寻回其遗骨,归葬于南阳城西卧龙岗烈士陵园,与诸葛亮祠相邻,寓意“忠魂伴武侯”。 #### 五、历史评价与精神传承 刘启文的牺牲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高级将领殉国的典型代表之一。他的一生,从西北军的青年军官到抗日战场的师长,始终以民族大义为重,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用生命践行了军人的使命。 198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刘启文为革命烈士,其事迹被收录入《中华英烈传》。南阳市在卧龙岗烈士陵园为其重塑纪念碑,碑文写道:“刘公启文,南阳骄子,抗日先锋,血洒疆场,气壮山河。” 刘启文的家乡南阳市宛城区(原南阳县)将其故居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当地学校常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讲述其抗日事迹。2014年,刘启文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成为全国公认的抗日英雄。 作为从南阳走出的爱国将领,刘启文身上体现了中原儿女“刚毅忠勇”的品格。他的事迹告诉我们:在民族危亡之际,正是无数像他这样的先烈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才换来了民族的独立与尊严。如今,姚官屯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刘启文与战友们的忠魂,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丰碑上,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