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马大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

马大为

马大为[有机化学家]+像 河南南阳市社旗县人物 
### 马大为:从南阳社旗走出的有机化学巨匠

在当代中国有机化学领域,马大为的名字如雷贯耳。这位出生于河南南阳社旗县的科学家,以其在药物化学、有机合成方法学等领域的突破性贡献,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全球顶尖有机化学家之一。他的科研之路不仅映射着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轨迹,更彰显了一位学者扎根基础研究、服务国家需求的赤子之心。


#### 一、故土与启蒙:社旗少年的科学萌芽(1963年—1980年)

1963年,马大为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一个普通家庭。社旗县地处南阳盆地东北部,历史悠久,曾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商业重镇,赊店古镇的繁盛文化底蕴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当地人的务实与坚韧。马大为的童年与少年时代便在这片土地上度过,家乡的淳朴民风与家庭的严格教育,为他奠定了勤勉、踏实的品格底色。

中学时期,马大为对自然科学展现出浓厚兴趣。据其回忆,家乡虽物质条件有限,但学校的化学实验课总能点燃他的好奇心。一次简单的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让他首次感受到化学世界的奇妙——“不同物质的组合竟能产生如此直观的变化,仿佛在探索一个隐藏的宇宙”。这份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深化,他开始主动阅读课外化学书籍,甚至在家中用简易器材尝试小规模实验,尽管条件简陋,却培养了他动手实践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1980年,马大为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化学系,离开家乡奔赴济南。这一选择既是对科学梦想的追逐,也开启了他与有机化学的终身缘分。当时的山东大学化学系在国内享有盛誉,严谨的学术氛围与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化学基础。本科四年,他系统学习了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核心课程,尤其在有机合成领域表现出过人天赋,多次在系里的实验技能竞赛中获奖。


#### 二、求学之路:从山东大学到海外深造(1984年—1994年)

1984年,马大为从山东大学毕业,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师从著名有机化学家陆熙炎院士,攻读硕士学位。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是中国有机化学研究的“重镇”,这里汇聚了黄鸣龙、汪猷等老一辈科学家,学术传统深厚。在陆熙炎院士的指导下,马大为首次接触到前沿的有机合成研究,主攻金属有机化学方向,其硕士论文《过渡金属催化的烯烃反应研究》为他后续的科研之路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1989年,马大为获得硕士学位后,远赴美国深造,进入匹兹堡大学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国际著名有机化学家Denis P. Curran教授。美国的科研环境与学术理念为他打开了新的视野:其一,强调“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鼓励学生从实际需求中提炼科学问题;其二,注重跨学科合作,有机化学与生物学、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让他深受启发。在美期间,他聚焦于自由基化学与天然产物合成,博士论文《基于自由基反应的复杂分子构建方法》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美国化学会志》(JACS),引起学界关注。

1994年,博士毕业后的马大为并未止步,他选择在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是诺贝尔奖得主E. J. Corey教授。Corey提出的“逆合成分析”理论深刻影响了现代有机合成,马大为在其课题组中参与了复杂天然产物的全合成研究,掌握了高效构建分子骨架的核心技术。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精准合成”的精髓——“有机合成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每一步反应都需要对分子结构与反应机理的深刻理解”。


#### 三、归国建功:扎根上海有机所的科研突破(1995年—2010年)

1995年,正值中国科研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马大为响应国家“海外人才引进计划”,放弃了海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回到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开启了独立科研生涯。彼时,中国的有机化学研究正处于从“跟踪模仿”向“原创引领”转型的关键阶段,马大为的归来恰逢其时。

##### 1. 铜催化偶联反应:颠覆性的合成方法学贡献

马大为团队的早期研究聚焦于“碳-氮键构建”这一有机合成中的核心难题。传统方法中,芳香胺的合成依赖贵金属(如钯、铂)催化剂,成本高昂且反应条件苛刻,难以应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1998年,马大为团队首次报道了“铜催化的 Ullmann 型偶联反应”,通过引入新型配体(如邻菲啰啉衍生物),显著提高了铜催化剂的活性与选择性,使反应在温和条件下即可高效进行,且无需贵金属参与。

这一发现被学界称为“马氏反应”,彻底改变了芳香胺合成的格局。该方法不仅降低了工业生产成本(催化剂成本仅为传统方法的1/100),还拓展了反应的适用范围,可用于合成药物分子、天然产物、有机材料等多种化合物。2003年,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被评为“年度最重要的有机合成方法”,至今已被引用超过5000次,成为全球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常规方法。

##### 2. 药物化学研究:从实验室到产业的桥梁

马大为深知,基础研究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应用上。他将有机合成方法学与药物研发紧密结合,聚焦抗肿瘤、抗感染等重大疾病领域,开发了一系列高效合成药物分子的新路线。例如,他团队设计的“新型激酶抑制剂”合成方法,为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其中多个化合物已进入临床前研究阶段。

2005年,马大为与国内药企合作,将铜催化偶联反应应用于抗高血压药物“缬沙坦”的工业化生产,使该药物的合成效率提升30%,成本降低40%,惠及 millions of患者。这一案例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典范,也让他更加坚定了“科研服务民生”的理念。

##### 3. 学术影响力的积累

2000年起,马大为先后担任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在推动研究所学科建设的同时,持续深耕科研一线。他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计划”项目等,培养了数十名博士与博士后,其中多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教授或企业研发骨干。

2010年,马大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院士之一。这一荣誉既是对他个人学术成就的肯定,也标志着中国有机化学研究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提升。


#### 四、引领与传承:推动中国有机化学走向世界(2010年—至今)

当选院士后,马大为的视野更加广阔。他不仅继续深耕科研,更致力于提升中国有机化学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学科交叉与人才培养。

##### 1. 国际合作与学术交流

马大为频繁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担任《德国应用化学》《有机快报》等顶级期刊的编委,多次在国际有机化学大会上做主旨报告。2015年,他牵头组织“中美有机化学前沿论坛”,促进了两国学者的深度合作;2018年,作为亚洲唯一代表,他当选为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有机化学分会主席,推动制定了全球有机化学研究的优先发展方向。

##### 2. 学科交叉与新领域开拓

进入21世纪,马大为敏锐地捕捉到“化学生物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潜力。他带领团队将有机合成与生物学结合,研究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的相互作用,为探索疾病机制、开发新型靶向药物提供了新思路。2016年,其团队发现的“新型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 3. 人才培养与科普工作

作为博士生导师,马大为以“严而不苛、启而不包”的理念培养学生。他常对学生说:“做科研要敢于挑战难题,但不能脱离实际;要追求创新,但不能忽视细节。”截至2023年,他已培养博士、博士后100余人,其中30余人成为高校教授或科研机构负责人,多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荣誉,形成了一支活跃在国内外的有机化学生力军。

同时,马大为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多次回到家乡河南,在南阳师范学院、河南大学等高校举办讲座,鼓励青年学子投身科学。他常以自己的经历勉励家乡学子:“河南是中原文化的发源地,这片土地孕育了无数英才。只要有梦想、肯坚持,从河南走出去的孩子一样能在世界舞台上发光发热。”


#### 五、荣誉与担当:一位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马大为的科研成就获得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认可。除中国科学院院士外,他还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2年)、“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5年)、“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8年)等重要荣誉。2021年,他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极少数获此殊荣的中国有机化学家之一。

面对荣誉,马大为始终保持清醒:“这些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而是团队协作的结果,更是国家支持基础研究的体现。”他多次强调,中国有机化学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投入与政策支持,而科学家的责任就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作为河南籍科学家,马大为始终心系家乡。2019年,他牵头在南阳设立“有机化学前沿研究中心”,推动当地高校与上海有机所的合作,助力河南化学学科发展。他说:“社旗是我的根,南阳是我的故乡。能为家乡的教育和科研做点事,是我最欣慰的事。”


#### 六、结语:科学之路永无止境

如今,年过六旬的马大为仍活跃在科研一线,每天坚持走进实验室,与学生讨论课题、分析数据。他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上书“格物致知”,这四个字既是他科研理念的写照,也是他对科学精神的诠释——通过探究事物的本质,获得知识与智慧,最终服务于人类社会。

从社旗县的少年到国际知名的科学家,马大为的人生轨迹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更展现了中国科学家“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突破,往往源于对基础问题的执着探索;而一位科学家的价值,不仅在于发表多少论文,更在于其成果能否为国家发展、人类福祉做出贡献。

马大为,这位从河南南阳走出的有机化学巨匠,仍在以自己的方式,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学事业书写着新的篇章。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6 15:21
上一篇:王黎生下一篇:刘启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国民党原党主席,台湾地区前领导人
作家、学者、文化推动者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
原贵州省革委会主任
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
中国作家协会
易学领域的杰出探索者
明代的清正廉吏
河南省委原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元曲四大家
吉林省委书记
落马官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
澳大利亚现任总理
中国科学院院士
贵州省委书记
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
中国科学院院士
被T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山大学胃肠病学研究所所长
革命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