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凤桐[公元1897年-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像 河南南阳市内乡县人物 陈凤桐(1897年2月25日—1980年10月4日),生于河南省内乡县,著名农学家,农业科技管理专家。新中国成立后曾历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书记、顾问。 1929—1931年赴日本青山农业大学留学,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 陈凤桐:从豫西农家子到中国农业科学的开拓者 #### 一、早年岁月:内乡沃土上的求学之路 1897年,陈凤桐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府内乡县(今内乡县)一个耕读传家的农民家庭。清末的中原大地灾荒频仍,乡村凋敝,他自幼目睹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仍食不果腹的窘境,心中早早埋下“以农救国”的种子。 陈家虽不富裕,却重视教育。6岁时,陈凤桐进入村中私塾启蒙,诵读经史之余,常帮家中务农,对农作物生长规律产生天然兴趣。1910年,他考入内乡县立高等小学堂,接触到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尤其对《格致》(物理、化学)课程中关于土壤、植物的内容格外专注。1915年,18岁的陈凤桐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里系统学习了生物学、地质学基础,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进步青年,开始思考农业与国家命运的关联。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凤桐积极参与郑州学界的反帝爱国游行,思想受到极大震动。他意识到,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之一是农业落后,遂立志“研求农理,改良农事”。师范毕业后,他拒绝了安稳的教职,辗转至北平,考入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今中国农业大学前身),正式踏上农业科学研究的道路。 #### 二、革命熔炉:从实验室到根据地的实践转型 1925年,陈凤桐从北京农业专门学校毕业,先后在察哈尔农事试验场、绥远实业厅担任技术员,从事作物育种与土壤改良工作。他深入农村调查,撰写《塞北农田状况调查报告》,首次提出“干旱地区作物抗旱性选育与灌溉技术结合”的方案,却因军阀混战、经费匮乏而难以推行。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陈凤桐痛感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在进步友人的影响下接触马克思主义。1933年,他毅然放弃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奔赴察哈尔抗日同盟军,担任随军农场技术员,为军队培育耐寒蔬菜。同盟军失败后,他辗转至陕北,于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革命队伍中罕见的农业科技人才。 在延安时期,陈凤桐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1939年,他主持创建延安自然科学院农业系,兼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农业局局长。面对边区粮食短缺的困境,他提出“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策略:在黄土丘陵推广谷子、糜子等耐旱作物,在河谷地带试种棉花,还发明“沤肥速成法”提高土壤肥力。1943年,他培育的“延安青”棉花品种亩产达30公斤,较当地品种增产50%,解决了边区军民穿衣难题,被毛泽东同志称赞为“农业战线的布尔什维克”。 #### 三、学科奠基:中国农业地理学的开拓者 新中国成立后,陈凤桐担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主持全国农业区划研究。他敏锐意识到,中国幅员辽阔,农业生产必须打破“一刀切”模式,基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特征进行科学分区。1953年,他牵头组建中国首个农业地理研究室,带领团队历时五年,足迹遍布全国28个省、自治区,完成《中国农业区划初步方案》。 该方案首次将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38个二级区,系统分析各区气候、土壤、作物布局与耕作制度的差异,为“一五”计划期间农业资源调配、粮食生产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关于“黄淮地区重点发展冬小麦与棉花”“东北平原建设商品粮基地”的建议,至今仍对农业布局产生影响。 1955年,陈凤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委员(院士),成为新中国首批院士中唯一的农业地理学家。他在《科学通报》发表《论农业生产的地域性》,首次提出“农业生态系统”概念雏形,强调“作物-土壤-气候-人类活动”的协同关系,比西方同类理论早10余年。 #### 四、深耕教育:培育农业科技人才 陈凤桐始终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兼任北京农业大学教授,主讲《农业区划》《土地利用》等课程,首创“野外实习+课堂讲授+生产实践”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他要求学生“既读万卷书,更行万里路”,每年带领研究生深入农村,从海南岛的橡胶园到内蒙古的草原,从江南的稻田到西北的绿洲,积累第一手资料。 他培养的学生中,涌现出石玉林(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地资源学家)、周立三(中国科学院院士、农业地理学家)等一批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中国农业地理学的学术梯队。1963年,他主编的《中国农业地理》教材,成为高校农业专业的经典教科书,再版5次,影响深远。 #### 五、逆境坚守:科研报国的赤子之心 1966年起,陈凤桐遭受冲击,被下放至河南新乡某农场劳动。尽管身处逆境,他仍坚持记录当地土壤性状、作物生长数据,偷偷撰写《豫北农业生产建议》。1972年恢复工作后,已75岁高龄的他立即投入华北平原盐碱地改良研究,提出“井灌井排、秸秆还田、种植耐盐牧草”的综合改良方案,在河北沧州、山东德州等地试点成功,使数十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他作为特邀代表发言,呼吁“重视农业基础研究,尊重科学规律”,并建议重建农业区划机构。次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成立,他担任顾问,指导完成《中国综合农业区划》,为改革开放初期农业生产恢复与发展奠定基础。 #### 六、乡情未改:心系南阳农业发展 虽长期在外工作,陈凤桐始终牵挂着家乡南阳的农业发展。1958年,他回乡考察,针对南阳盆地“水旱不均、土壤黏性重”的问题,建议修建鸭河口水库灌区,推广稻麦轮作;1975年,他致信内乡县政府,推荐种植耐旱高产的“豫谷1号”谷子品种,帮助家乡缓解粮食短缺。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内乡的黄土是我最初的课堂,那里的每一株麦苗都教会我:科学要扎根大地,服务人民。”1980年,他临终前仍嘱咐家人:“将我的部分藏书捐赠给内乡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希望能帮到家乡的乡亲。” #### 七、身后影响与评价 1980年10月4日,陈凤桐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遵照其遗愿,骨灰撒于他曾工作过的延安宝塔山脚下农田与内乡县家乡的土地。 他一生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中国农业地理总论》《土地利用原理》等专著6部,为中国农业地理学、农业区划学、土地资源学奠定了学科基础。1990年,中国地理学会设立“陈凤桐农业地理科学奖”,以表彰在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传钧评价他:“陈凤桐先生以科学家的严谨与革命家的热忱,将农业科学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他的学术思想与实践精神,是中国农业科技界的宝贵财富。” #### 结语 从内乡农家子到中科院院士,陈凤桐的一生,是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工作者“科学救国、科技报国”的缩影。他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智慧破解农业难题,用赤诚之心培育人才,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如今,在他的家乡南阳,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从高标准农田到特色农业产业园,处处可见他当年擘画的影子——这位从豫西走出的科学家,早已将自己的生命,融入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壮阔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