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万年[公元1880年-1954年,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元老]+像 河南南阳市宛城区人物 徐万年,字寿亭,南阳瓦店人。幼家贫,怀大志,15岁赴湖北,1906年加入革命组织共进会,发展会员2000余人共谋起事。辛亥武昌起义,徐率队带土炮2门,与工程营部队会合,占领楚望台、凤凰山、蛇山等处,轰击湖北督署,出入枪林弹雨之中,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后历任副官部长、参军、副军统、军事委员会委员、稽勋局调查员等职。1954年病逝于故乡。 ### 徐万年:辛亥革命中的南阳英杰 在清末民初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河南南阳宛城人徐万年以其坚定的革命意志、卓越的组织才能和为民主共和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成为辛亥革命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他从一名普通的铁路工人成长为武昌起义的核心骨干,毕生致力于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其生平事迹彰显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与奋斗精神。 #### 一、早年经历与革命启蒙(1880—1906) 1880年,徐万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府宛城县(今南阳市宛城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清末的南阳,虽为中原重镇,却因封建剥削加剧、灾荒频发,百姓生活困苦。徐万年幼年时家境贫寒,仅读过几年私塾便辍学务农,后为谋生辗转至湖北汉口,在京汉铁路(时称卢汉铁路)上做学徒,后成为一名铁路工人。 京汉铁路作为清末重要的交通干线,连接南北经济命脉,也是新思想传播的重要通道。汉口作为铁路枢纽和通商口岸,聚集了大量产业工人、留学生和进步知识分子,成为反清革命思想的温床。在这里,徐万年目睹了列强在华的特权、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以及底层民众的苦难,逐渐萌发了反抗意识。他常与工友议论时政,阅读《民报》《革命军》等革命刊物,受到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思想的深刻影响,认定只有推翻清朝统治,才能改变国家与民族的命运。 1906年,徐万年经人介绍加入**共进会**。共进会是清末重要的反清革命团体,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在长江流域的会党、新军和工人中发展力量。徐万年凭借在铁路工人中的威望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很快成为共进会在汉口的骨干成员,负责联络铁路工人和湖北新军,秘密发展革命力量。他利用铁路工人流动性强的特点,在沿线车站、工厂建立联络点,传递革命消息,输送进步分子,为日后的起义埋下了火种。 #### 二、投身革命组织与武昌起义筹备(1906—1911) 加入共进会后,徐万年的革命活动愈发活跃。他深知新军是推翻清廷的重要力量,遂将工作重心转向策反清军士兵。1908年,他经人引荐加入湖北新军第八镇工程第八营,成为一名士兵。在新军中,他以朴实耿直的性格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赢得士兵信任,秘密发展共进会会员,建立起严密的组织网络。至1911年,他已成为新军工程第八营共进会的负责人之一,与孙武、刘公、蒋翊武等革命党人建立了密切联系。 1911年,革命形势日益成熟。共进会与文学社(另一重要革命团体)决定联合发动起义,徐万年作为新军基层骨干,参与了起义的具体筹备工作。他负责绘制武昌城防地图、筹集武器弹药,并联络各营革命士兵,约定起义信号与行动路线。为确保起义成功,他常常深夜秘密集会,传递指令,甚至变卖个人物品购置炸药、枪支,展现出无私的革命奉献精神。 同年10月9日,武昌起义前夕,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的秘密机关因意外引发爆炸,起义计划暴露,清军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危急时刻,徐万年与工程第八营的革命骨干熊秉坤等人紧急磋商,决定提前起义。10月10日晚8时许,工程第八营的士兵程定国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徐万年立即率部响应,带领士兵冲出营房,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为起义军提供了关键的武器支援。 #### 三、武昌起义中的核心作用(1911) 武昌起义爆发后,徐万年成为起义军的重要指挥者之一。他深知楚望台军械库的战略意义,在占领军械库后,立即组织士兵分发武器弹药,并派人联络其他部队响应。当晚,他率部攻打湖广总督署,面对清军的猛烈反扑,身先士卒,奋勇冲锋,在激战中多处负伤仍坚持指挥,最终协助起义军于10月12日完全占领武昌城。 武昌光复后,徐万年参与组建湖北军政府,并担任军务部参议,负责军队整编与防务部署。他积极协调各起义部队,稳定军心,同时参与制定进军汉口、汉阳的作战计划,为巩固革命成果立下汗马功劳。在阳夏保卫战中,他亲赴前线督战,鼓励士兵奋勇杀敌,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为各省响应起义争取了宝贵时间。 此时的徐万年,已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革命军中的重要将领,其军事才能与组织能力得到广泛认可。孙中山后来评价武昌起义时曾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众志之同,将士之勇,而基层骨干如徐君者,实为功不可没。” #### 四、投身民国建设与反袁斗争(1912—1916)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徐万年继续投身民主共和事业。他拒绝了袁世凯政府的拉拢利诱,坚持维护革命成果,历任湖北军政府军务司司长、北伐军左翼军司令等职,参与肃清湖北境内的清军残余势力,稳定地方秩序。同年,他加入中国国民党,成为早期党员之一。 然而,革命胜利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公然破坏民主制度,徐万年愤而参与“二次革命”,在湖北组织军队讨伐袁世凯。“二次革命”失败后,他遭到袁世凯政府的通缉,被迫流亡上海、广州等地,但仍秘密联络革命同志,坚持反袁斗争。 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徐万年积极参与护国运动,协助蔡锷、唐继尧等组织护国军,在南方各省宣传反袁思想,动员民众支持护国战争。同年6月,袁世凯病死,护国运动胜利,徐万年返回湖北,继续为维护共和制度奔走。 #### 五、民初政局中的坚守与抗争(1917—1927) 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徐万年对时局深感忧虑。1917年,张勋复辟,他再次投身讨逆战争,参与组织湖北的讨逆军,反对封建帝制复辟。此后,他历任湖北靖国军梯团长、豫军别动队司令等职,在复杂的军阀斗争中始终坚持民主共和原则,反对军阀割据与独裁统治。 1924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徐万年积极响应,支持国共合作。他回到河南,在南阳、信阳等地联络革命力量,发动民众支持国民革命,为北伐战争的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1926年,北伐军进入湖北,徐万年参与策应北伐军的工作,协助收复武汉,后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高等顾问,为统一全国贡献力量。 #### 六、晚年岁月与历史评价(1928—1954) 北伐战争结束后,徐万年因不满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实行独裁统治,逐渐淡出军政舞台,回到南阳老家隐居。他在南阳期间,致力于地方公益事业,参与修建学校、桥梁,帮助贫苦民众,深受乡邻爱戴。抗日战争爆发后,年近六旬的徐万年虽无力再上战场,却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支持家乡的抗日救亡运动,鼓励青年参军报国,展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 新中国成立后,徐万年作为辛亥革命元老,受到党和政府的尊重与关怀。1950年,他被邀请参加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地方建设建言献策。1954年,徐万年因病在南阳逝世,享年74岁。临终前,他仍不忘叮嘱家人:“吾一生为共和奋斗,今国已新生,当珍惜来之不易之和平,为国家富强尽力。” 徐万年的一生,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缩影。他从社会底层走出,凭借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执着追求,在辛亥革命、反袁斗争、护国运动、北伐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留下了深刻足迹。他始终坚守革命初心,不为名利所动,不因挫折退缩,展现了中国近代革命者的崇高品格。 历史学者评价徐万历时曾说:“在武昌起义的诸多领导者中,徐万年或许不是最知名的,但却是最具代表性的——他是千千万万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而奋斗的普通民众的化身,其事迹证明,辛亥革命的胜利,是人民力量的胜利。”如今,在南阳宛城区,徐万年的故居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其事迹被载入地方史志,成为激励后人传承革命精神、投身国家建设的重要精神财富。 徐万年用一生践行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誓言,他的奋斗历程不仅是个人的成长史,更是近代中国从封建帝制走向民主共和的艰难历程的生动写照。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与解放的历史丰碑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