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莪[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像 河南省南阳市人物 杨士莪(1931年8月9日—2024年3月19日),男,汉族,出生于天津,河南南阳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水声工程学专家,机械与运载工程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前系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 1947年,杨士莪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师从梅贻琦、周培源、钱三强等。1950年,为响应党中央号召,选择肄业报名参军,来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任教,投身于人民海军建设事业。1952年12月,奉调参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筹建工作,在海军工程系海道测量专科“大地测量”教研室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1959年,在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进修深造。1970年—1978年,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教授。1978年—1995年,历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水声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水声研究所所长。1982年—1987年,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1995年,杨士莪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获聘为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19年,正式退休 。2024年3月19日,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逝世,享年93岁 。 杨士莪主要从事水声工程研究 ,为中国水声工程事业和教育事业奋斗一生,是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 ,被称为中国“水声之父” “水声元勋” 。1993年,获得全国优秀教师。2012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22年9月,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23年9月,获得第十一届“龙江楷模” 。2024年9月,被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 杨士莪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水声科学家,中国水声工程学科奠基人、水声科技事业开拓者之一,祖籍河南南阳。他为中国水声工程事业和教育事业奋斗一生,作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 早年经历 1931年8月9日,杨士莪出生于天津市英租界马场道。其祖父杨鹤汀1906年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曾加入同盟会,后从事教育创办学校。父亲杨廷宝是知名建筑家,为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后改称院士)。在家庭重视教育的传统下,杨士莪耳濡目染,对科教事业颇为注重。 杨士莪幼年时逢战乱,跟随家人辗转河南、天津、北京、重庆等地,艰苦的童年经历和家庭的熏陶,让他早早立下科学救国的决心。1942年,他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1947年毕业后进入南京中央大学附属中学学习,同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 投身国防教育事业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正在清华大学物理系读书的杨士莪感受到国家对军事人才的迫切需求,毅然选择肄业报名参军,来到大连第一海军学校(现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任教,从此踏上了为人民海军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道路。 1952年12月,杨士莪作为第一批教员,奉调参与中国首个综合性高等军事工程技术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的筹建工作,并在该校担任副教授。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教育和科研工作中。 ### 出国深造与专业创建 1957年,鉴于当时水声学科在国内尚属空白,杨士莪被派往苏联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进修深造,从此改行研究水声。在苏联学习期间,他发现有两个关键技术实验室对外国学者不开放,这让他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必须自力更生,也更加坚定了他为中国水声事业奋斗的决心。 1960年,杨士莪回国后,便在哈军工着手创建我国第一个理工结合、配套完整、为国家战略服务的综合性水声工程专业,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空白。他还挤出时间钻研理论,编写教材,著有国际上最早集中论述水下噪声机理的著作《水下噪声原理》,以及国内最早的声学理论著作《声学原理》,并讲授和指导编写了《水声传播原理》《统计传播》《水声学》等一系列课程和教材,为中国水声学科的理论建设奠定了基础。 ### 科研成果丰硕 1970年至1980年,杨士莪作为水声测量系统的负责人,领导完成了洲际导弹“落点水声测量系统”的研制工作,为国家海洋工程技术相关领域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中国水声定位方法最早的提出者和技术决策者,为中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定位系统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作为中国水动力噪声研究的先行者之一,他主持设计建造了中国首个针对声学研究的“重力式低噪声水洞”,解决了国际上悬而未决的水洞噪声实验测量方法。 此外,杨士莪还领导了探雷声呐技术的基础研究,提出目标识别的新途径;作为首席科学家,积极推动并领导完成中国首次独立大型深海水声综合考察;领导了矢量传感器在国内的研制及借助地声手段探测水中目标的研究等,在多个水声科研领域取得了突破性成果。 1994年,杨士莪担任首席科学家和考察队队长,带领近百名科研人员乘坐水声科学家考察船出海科考。1995年7月,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这是对他在水声领域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 ### 教育生涯成就斐然 杨士莪扎根水声学科教育近70年,始终奋战在教学科研一线。1982年至1986年,他担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副院长。198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0年,获聘西北工业大学教授。 他注重人才培养,作为中国首批博导,参与培养了中国首批水声专业骨干和年轻教师队伍,累计培养了11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受教学生达数千人,其中多数已成长为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科研及学术骨干,中国水声领域的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受他指导。 杨士莪创建的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专业,已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水声科研基地和水声人才培养基地。1981年,该学科点获得国家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第一批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并建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3年,国家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在此建立。他开创了中国水声教育的新格局,推动中国水声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常规到精专发展。 年过90的杨士莪仍坚持每年为本硕博学生授课,写满好几个黑板的工整板书,讲授最前沿最急需的知识,因总是站着讲课,被学生们亲切称为“一站到底”院士。他对教学、对学生从不敷衍应付,学生请他审阅修改论文,一两天就能得到详细反馈。 ### 荣誉与社会任职 杨士莪先后获得诸多荣誉,199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8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7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2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6年荣获“终身奉献海洋”奖章,2022年获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24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追授杨士莪“时代楷模”称号。 在社会任职方面,他曾担任第三届、第四届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防科工委专家咨询委员会船舶组专家,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兼职委员等。还于1983年3月至1992年2月,任黑龙江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 晚年坚守与逝世 2016年,85岁高龄的杨士莪获颁“终身奉献海洋”纪念奖章后,仍坚持参加科研海试和科学考察,许多项目都亲自过问、筹划。2021年,90岁的他还参与了两次科学考察。 2024年3月19日22时58分,杨士莪因病医治无效,在哈尔滨逝世,享年93岁。他的逝世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中国水声工程领域的重大损失,但他为中国水声事业留下的宝贵财富和奉献精神,将激励着无数后来人继续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