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张炳熹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炳熹

张炳熹[公元1919年-200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南南阳市社旗县人物
张炳熹(1919年6月12日—2000年7月17日),出生于北京,籍贯河南社旗,矿床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高级咨询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 
张炳熹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5月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50年任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副教授;1954年11月任北京地质学院科研处副主任;1957年—1960年任北京地质学院矿产地质勘探系主任;1970年调至国家计委地质局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1982年任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理事会自然资源司司长;1989年任地质矿产部科学高级技术咨询中心主任;2000年7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张炳熹是中国著名的矿床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河南南阳市社旗县人。他为中国的地质教育、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等作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其详细生平介绍:

### 幼年经历与求学之路
张炳熹于1919年6月12日出生在北京。他的父亲在詹天佑设计建造的京绥铁路任职,常奔波于野外,负责铁路沿线征购土地和测绘工作。受父亲影响,张炳熹幼年时就多次乘火车往返北平—张家口一线,对山野产生了热爱之情。

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读书时,上学途中铁路枕木下的各种卵石引发了他对地质学的好奇心。恰好学校有矿物学和地质学选修课,教科书上的知识能在这些卵石中得到印证,这让他坚定了学习地质的决心。1936年夏,年仅17岁的张炳熹考上了北京大学地质学系。

然而,张炳熹刚在北大读完一年级,卢沟桥事变就爆发了。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湖南长沙组成临时大学。张炳熹不愿做亡国奴,离家前往长沙继续学业。1938年,学校又决定迁往昆明,他加入了“湘黔滇旅行团”,历时68天,步行1300公里抵达昆明。沿途他不仅经受了意志和身体的磨练,还进行社会调查、观察地质现象并采集标本,这为他日后的地质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昆明西南联大,尽管办学条件极端艰苦,教室和宿舍简陋,设备仪器匮乏,图书稀少,但张炳熹学习热情高涨,不仅对地质学课程兴趣浓厚,还选修了许多数理化课程。他多次出野外作地质考察,毕业前与同班的董申保一起,填绘了200多平方公里1∶5万的地质图,完成了《云南嵩明杨林一带之地质》的毕业论文。1940年夏,张炳熹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任助教,后任研究助教。

### 海外深造
1943年夏,张炳熹参加清华大学第六届留美公费生“物理矿物学”名额的考试,并于1944年被录取。1946年5月,他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学习。在哈佛期间,他广泛学习矿物、岩石、矿床、构造地质等领域课程,因成绩优异获“金钥匙奖”,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还积极为国内高校争取资源,经他联系,美国同学Arthar Montgomery赠送给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一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研究矿物的X光管,他请王鸿祯先生带回国内安装使用。

### 回国投身地质教育事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张炳熹期盼着回国参加建设,于1950年夏回国,应聘为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副教授,讲授矿床学。他讲课条理清晰,注重理论与实际结合,常以中国的实际材料为例,深受学生欢迎。

为改善教学条件,张炳熹将淘汰的10台岩矿显微镜加以改造,设计出简便的反光显微镜照明器,让学生能够观察光片,其自力更生的精神感动了众多学生。1950年抗美援朝期间,他主持、组织部分师生翻译M.P.毕令斯的《构造地质学》,以翻译所得款项捐献,支持抗美援朝。

1951年夏,张炳熹带学生去黑龙江省鸡西鹤岗煤矿实习,运用构造作图法解决了因断层导致煤层找不到的棘手问题,令众人佩服。他还十分关心青年教师成长,为青年教师组织学习班,讲授矿床专题,持续半年之久,对青年教师帮助很大。

### 北京地质学院工作时期
1952年夏,高校调整,张炳熹调到新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担任地质矿产系副主任、建校委员会委员和岩矿教研室主任等职。1954年11月任科研处副主任,1955年任院学术委员会常委,1957年至1960年任矿产地质勘探系主任。

在北京地质学院的8年里,张炳熹全力以赴投入工作。他领导组建了矿床教研室,与冯景兰教授、袁见齐教授一起建立了矿床学学科,培养了年轻的教学骨干和研究生,为学校矿床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急需的地质矿产人才。

### 地质科研与管理工作
1960年,张炳熹调至地质部工作,先后担任地质部第二地矿司、地矿司、科学技术司总工程师。他参与了众多地质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工作,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中国地质矿产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1970年,张炳熹调至国家计委地质局工作。在此期间,他依然心系地质事业,积极参与国家地质规划和相关项目指导,为推动地质工作更好地服务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1980年,张炳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是对他在地质科学领域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1980年至1982年,他担任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理事会自然资源司司长,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中国地质学家的风采,促进了中国与国际地质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1984年、1992年,张炳熹连续两届任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副主席。他积极参与国际地质科学交流活动,推动中国地质科学走向世界,提升了中国在国际地质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1989年,他担任地质矿产部科学高级技术咨询中心主任,继续为中国地质科技发展出谋划策。

### 社会贡献与荣誉
张炳熹还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代表,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为国家地质事业发展等相关政策的制定建言献策,推动了国家对地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

2000年7月17日,张炳熹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为感谢母校培育,弘扬联大精神,张炳熹的夫人许冀闽学长和子孙们,在张炳熹逝世十周年之际,与清华校友总会磋商设立“西南联大校友张炳熹奖励基金”,并捐资人民币5万元整,鼓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研究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

张炳熹一生致力于地质事业,从地质教育到科研实践,再到国际交流与国家地质规划管理,他都留下了深深的足迹。他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卓越的科研成就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为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地质学界的杰出代表和楷模。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7 11:37
上一篇:王光谦下一篇:杨士莪
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
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央政治局常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清末民国官员,清华大学校长
西汉开国智囊
战国谋略大师,连横破局者
中国哲学史家
著名爱国将领
民国十大才女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少将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原总书记
罗湖区人物
原贵州省军区第一政委
经济学家
革命烈士
原安徽军区第一政委
开国大校
原陆军预备部队训练司令部参谋处长
李大钊的儿媳
革命烈士
开国大校
开国少将
中共河北省委原书记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
岭南画派后“岭南四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
越共中央政治局原委员、越南原国家主席
辽宁省委原书记
自动控制学家
原中顾委委员、福建省委原第一书记
开国少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