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生[公元1910年-198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河南南阳市内乡县人物 王黎生(1910年—1984年12月14日),原名王正今,河南省内乡县人,1929年考入开封黎明中学。1930年先后考入北平大同中学和精业中学。1932年在北平加入反帝大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北平东区进步学生参加公葬李大钊。同年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战士、班长、干事。 ### 王黎生:从豫西学子到开国少将的革命征程 王黎生(1910年-1984年),原名王正身,河南南阳内乡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一位在战火中淬炼成长的革命战士。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洗礼,在军事政治工作领域贡献卓著,其生平轨迹折射出一代革命军人的信仰坚守与使命担当。 #### 一、早年求学与思想觉醒(1910-1933) 1910年,王黎生出生于河南省内乡县一个书香门第。其父王敬修是当地有名的秀才,注重子女教育,王黎生自幼便接受传统儒学启蒙,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当时的豫西地区,军阀混战频仍,苛捐杂税繁重,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深深刺痛了少年王黎生的心。1925年,他考入内乡县立中学,接触到进步师生传播的新文化思想,开始阅读《新青年》《向导》等刊物,逐渐认识到“救亡图存”不仅是个人理想,更是时代使命。 1928年,王黎生考入开封艺术师范学校,系统学习绘画与文学。在校期间,他加入进步学生组织,参与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活动,曾因绘制反帝反封建的漫画被校方警告。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作为学生代表赴南京请愿,目睹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彻底认清其-本质,坚定了“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的信念。1933年,他毅然放弃学业,奔赴北平寻找党组织,从此踏上职业革命道路。 #### 二、投身革命洪流与红军岁月(1933-1937) 抵达北平后,王黎生经人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黎生”为笔名发表杂文,抨击社会黑暗。193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奉命打入国民党第26路军从事兵运工作。该部队多为西北籍士兵,因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军心涣散。王黎生利用绘画特长,在军营墙报绘制《东北同胞流亡图》等作品,激发士兵的爱国情怀,并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地下支部。 1935年,第26路军调往陕甘苏区“围剿”红军,王黎生借机与红军秘密联络,传递军事情报。同年11月,他参与策划部队起义,因叛徒告密被迫提前撤离,辗转进入陕北苏区。抵达延安后,他进入红军大学学习,系统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军事战略,结业后分配至红15军团政治部任宣传干事,参与东征、西征战役,负责战地宣传与群众动员工作。他创作的《红军行军歌》《打土豪分田地》等歌谣在军中广为传唱,极大鼓舞了士气。 #### 三、抗日烽火中的政工尖兵(1937-1945)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黎生随八路军第115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平型关大捷中,他率宣传队深入战场附近村庄,动员群众支援前线,抢救伤员,仅3天内就组织起500余人的担架队,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后勤保障。1938年,他调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在冀西地区开展抗日根据地建设。 针对敌后游击战的特点,王黎生创新宣传形式:组织“战地文工团”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抗日;编写《抗日三字经》《游击战术图解》等通俗读物,提高军民的斗争意识与战术水平;创办《冲锋报》,及时报道战况与英雄事迹。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他深入正太铁路沿线,发动群众破坏日军交通线,组织“麻雀队”袭扰敌人,被军区表彰为“模范政工干部”。 1942年,日军对冀中根据地发动“五一大扫荡”,王黎生时任第3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奉命留守根据地坚持斗争。他带领机关人员化整为零,在地道中指挥群众坚壁清野,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游击作战,创造出“院落伏击”“化装奇袭”等战术,多次粉碎日军“清剿”。在最艰苦的时期,他与战士同吃野菜、共卧草堆,因过度劳累引发肺病,仍坚持工作,被战友称为“铁打的宣传员”。 #### 四、解放战争中的军事政治双优将才(1945-1949) 抗战胜利后,王黎生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10旅政治部主任,投身解放战争。1947年正太战役中,他针对部队新补充的解放战士(原国民党士兵)较多的特点,开展“诉苦教育”,通过忆苦思甜激发其阶级觉悟,使部队战斗力迅速提升。在攻打石家庄的战斗中,他亲率突击营爆破城墙,身先士卒的精神感染了全体官兵,该旅被授予“攻坚模范旅”称号。 1948年平津战役期间,王黎生任第64军190师政治委员,负责围困北平西郊敌军。他提出“攻心为上”策略,组织喊话队、散发传单,向敌军宣传-政策,并利用被俘军官劝降,成功促使国民党第13军一部起义,减少了战斗伤亡。1949年进军西北时,他率部参加太原战役、兰州战役,在追击马步芳残部的战斗中,创造性地开展“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工作,促成多个敌据点和平解放,受到第一野战军司令部通令嘉奖。 #### 五、建国后的奉献与坚守(1949-1984) 新中国成立后,王黎生历任第64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他随部入朝,在第五次战役中负责后勤保障与伤员转运工作,建立起“分段接力运输线”,有效应对美军空袭,保障了前线物资供应。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王黎生调任山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主管民兵建设与国防教育。他深入太行山区调研,提出“民兵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组织编写《农村民兵训练手册》,推动山西民兵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期间,他遭到冲击,被下放到农场劳动,但始终坚信党和人民,拒绝参与任何-活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气节。 1978年平反后,王黎生任山西省军区顾问,致力于整理革命史料,撰写《冀西抗日根据地斗争纪实》《我的政工生涯》等回忆录,为研究华北抗战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他还关心家乡建设,多次向内乡县捐赠图书、资助办学,促成当地修建“革命烈士纪念馆”。1984年12月,王黎生在太原逝世,享年74岁,临终前留下遗言:“将骨灰撒在晋察冀根据地的山岭上,与牺牲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 #### 结语:革命精神的永恒传承 王黎生的一生,是革命理想照亮实践的一生。从豫西学子到开国少将,他始终以“黎生”为名(意为“为民众而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国家建设紧密相连。他在政治工作中注重创新,在军事斗争中勇挑重担,在和平时期坚守初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 如今,内乡县建有“王黎生纪念馆”,馆内陈列的战地日记、手绘宣传画等实物,无声诉说着他的革命历程。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写:“我们这代人经历的苦难,是为了后代不再受苦。只要理想不灭,奋斗就不会停止。”这份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在新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