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王黎生

开国少将

王黎生

王黎生[公元1910年-198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河南南阳市内乡县人物
王黎生(1910年—1984年12月14日),原名王正今,河南省内乡县人,1929年考入开封黎明中学。1930年先后考入北平大同中学和精业中学。1932年在北平加入反帝大同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领导北平东区进步学生参加公葬李大钊。同年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任战士、班长、干事。
### 王黎生:从豫西学子到开国少将的革命征程

王黎生(1910年-1984年),原名王正身,河南南阳内乡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一位在战火中淬炼成长的革命战士。他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洗礼,在军事政治工作领域贡献卓著,其生平轨迹折射出一代革命军人的信仰坚守与使命担当。


#### 一、早年求学与思想觉醒(1910-1933)
1910年,王黎生出生于河南省内乡县一个书香门第。其父王敬修是当地有名的秀才,注重子女教育,王黎生自幼便接受传统儒学启蒙,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当时的豫西地区,军阀混战频仍,苛捐杂税繁重,百姓流离失所的景象深深刺痛了少年王黎生的心。1925年,他考入内乡县立中学,接触到进步师生传播的新文化思想,开始阅读《新青年》《向导》等刊物,逐渐认识到“救亡图存”不仅是个人理想,更是时代使命。

1928年,王黎生考入开封艺术师范学校,系统学习绘画与文学。在校期间,他加入进步学生组织,参与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活动,曾因绘制反帝反封建的漫画被校方警告。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作为学生代表赴南京请愿,目睹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彻底认清其-本质,坚定了“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的信念。1933年,他毅然放弃学业,奔赴北平寻找党组织,从此踏上职业革命道路。


#### 二、投身革命洪流与红军岁月(1933-1937)
抵达北平后,王黎生经人介绍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以“黎生”为笔名发表杂文,抨击社会黑暗。1934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奉命打入国民党第26路军从事兵运工作。该部队多为西北籍士兵,因不满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军心涣散。王黎生利用绘画特长,在军营墙报绘制《东北同胞流亡图》等作品,激发士兵的爱国情怀,并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地下支部。

1935年,第26路军调往陕甘苏区“围剿”红军,王黎生借机与红军秘密联络,传递军事情报。同年11月,他参与策划部队起义,因叛徒告密被迫提前撤离,辗转进入陕北苏区。抵达延安后,他进入红军大学学习,系统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军事战略,结业后分配至红15军团政治部任宣传干事,参与东征、西征战役,负责战地宣传与群众动员工作。他创作的《红军行军歌》《打土豪分田地》等歌谣在军中广为传唱,极大鼓舞了士气。


#### 三、抗日烽火中的政工尖兵(1937-1945)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王黎生随八路军第115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平型关大捷中,他率宣传队深入战场附近村庄,动员群众支援前线,抢救伤员,仅3天内就组织起500余人的担架队,为战役胜利提供了后勤保障。1938年,他调任晋察冀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在冀西地区开展抗日根据地建设。

针对敌后游击战的特点,王黎生创新宣传形式:组织“战地文工团”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抗日;编写《抗日三字经》《游击战术图解》等通俗读物,提高军民的斗争意识与战术水平;创办《冲锋报》,及时报道战况与英雄事迹。1940年百团大战期间,他深入正太铁路沿线,发动群众破坏日军交通线,组织“麻雀队”袭扰敌人,被军区表彰为“模范政工干部”。

1942年,日军对冀中根据地发动“五一大扫荡”,王黎生时任第3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奉命留守根据地坚持斗争。他带领机关人员化整为零,在地道中指挥群众坚壁清野,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游击作战,创造出“院落伏击”“化装奇袭”等战术,多次粉碎日军“清剿”。在最艰苦的时期,他与战士同吃野菜、共卧草堆,因过度劳累引发肺病,仍坚持工作,被战友称为“铁打的宣传员”。


#### 四、解放战争中的军事政治双优将才(1945-1949)
抗战胜利后,王黎生任晋察冀军区第4纵队10旅政治部主任,投身解放战争。1947年正太战役中,他针对部队新补充的解放战士(原国民党士兵)较多的特点,开展“诉苦教育”,通过忆苦思甜激发其阶级觉悟,使部队战斗力迅速提升。在攻打石家庄的战斗中,他亲率突击营爆破城墙,身先士卒的精神感染了全体官兵,该旅被授予“攻坚模范旅”称号。

1948年平津战役期间,王黎生任第64军190师政治委员,负责围困北平西郊敌军。他提出“攻心为上”策略,组织喊话队、散发传单,向敌军宣传-政策,并利用被俘军官劝降,成功促使国民党第13军一部起义,减少了战斗伤亡。1949年进军西北时,他率部参加太原战役、兰州战役,在追击马步芳残部的战斗中,创造性地开展“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相结合”的工作,促成多个敌据点和平解放,受到第一野战军司令部通令嘉奖。


#### 五、建国后的奉献与坚守(1949-1984)
新中国成立后,王黎生历任第64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他随部入朝,在第五次战役中负责后勤保障与伤员转运工作,建立起“分段接力运输线”,有效应对美军空袭,保障了前线物资供应。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8年,王黎生调任山西省军区副政治委员,主管民兵建设与国防教育。他深入太行山区调研,提出“民兵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组织编写《农村民兵训练手册》,推动山西民兵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期间,他遭到冲击,被下放到农场劳动,但始终坚信党和人民,拒绝参与任何-活动,展现了共产党人的气节。

1978年平反后,王黎生任山西省军区顾问,致力于整理革命史料,撰写《冀西抗日根据地斗争纪实》《我的政工生涯》等回忆录,为研究华北抗战史提供了珍贵资料。他还关心家乡建设,多次向内乡县捐赠图书、资助办学,促成当地修建“革命烈士纪念馆”。1984年12月,王黎生在太原逝世,享年74岁,临终前留下遗言:“将骨灰撒在晋察冀根据地的山岭上,与牺牲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


#### 结语:革命精神的永恒传承
王黎生的一生,是革命理想照亮实践的一生。从豫西学子到开国少将,他始终以“黎生”为名(意为“为民众而生”),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国家建设紧密相连。他在政治工作中注重创新,在军事斗争中勇挑重担,在和平时期坚守初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忠诚与担当。

如今,内乡县建有“王黎生纪念馆”,馆内陈列的战地日记、手绘宣传画等实物,无声诉说着他的革命历程。正如他在回忆录中所写:“我们这代人经历的苦难,是为了后代不再受苦。只要理想不灭,奋斗就不会停止。”这份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在新的征程上砥砺前行。
此信息最后更新时间为:2025-7-6 15:18
上一篇:杨廷宝下一篇:马大为
中国第二大姓氏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中将
奥运会冠军
国务院原副总理
西汉改革家、政治家、新朝皇帝
纵横家
开国少将
湖北省委书记
香港声名赫赫的导演、编剧、制片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忠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
四川省委书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原甘肃省委书记
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原文化部副部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中华全国总工会原主席
冀东抗日民族英雄、烈士
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
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主犯
革命烈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解放军少将、空军技术部副部长
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原福州军区顾问,解放军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苏联第 5 任最高领导人
磁县人物
开国少将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森林植物学家,林业教育家
少校军衔
原冀中军区某部指导员
扎根林区的奉献者
肇州县人物
印度共和国政治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少将
开国少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龙部落历史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