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侠:“佩剑将军”的传奇人生
在河北献县侯陵屯村,这片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传奇人物——张克侠。从投身军旅到成为“特别党员”,从浴血抗日到战场起义,再到为新中国建设贡献力量,他的一生波澜壮阔,充满了坚定的信仰与无畏的勇气。
投笔从戎,初涉军旅生涯
1900年10月7日,张克侠出生于河北献县侯陵屯村的一个普通家庭 。彼时的中国,正遭受着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少年张克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成长,心中早早埋下了救国救民的种子。他先后就读于北京汇文小学、汇文中学,在校期间,不仅学业成绩优异,更积极关注国家大事。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来,举国震惊。年轻的张克侠义愤填膺,和同学们一起走上街头,参加抗议活动。这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只有拿起武器,才能真正保卫国家和民族。1916年,为了实现救国理想,张克侠毅然投笔从戎,考入北京清河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从此踏上了戎马生涯的道路。在军校中,他刻苦学习军事知识,磨砺意志品质,为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1918年,还在上军校的张克侠与李德璞结婚。婚后,他继续专注于学业。1921年,凭借优异的成绩,张克侠考入北洋政府创办的保定军官学校 。保定军校作为当时中国重要的军事学府,汇聚了众多优秀的军事人才和先进的军事理念。在这里,张克侠接受了系统而严格的军事教育,进一步提升了自己的军事素养。1923年,张克侠从保定军官学校毕业,随后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在宋哲元的第二十五旅担任见习军官 。然而,命运似乎在此时和他开了个玩笑,半年后,张克侠不幸患上肺结核病,不断吐血。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肺结核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无奈之下,他不得不离开军队,回家疗养。这一段因病离开军队的经历,虽然让张克侠暂时中断了军事生涯,但也让他有时间沉淀和思考,为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
奔赴革命,追求进步思想
1924年秋天,在妻子李德璞的精心照料下,张克侠的病情逐渐好转。病愈后的他,心中那团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火焰再次熊熊燃烧。此时,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事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孙中山向全国招募军事人才的消息传来,张克侠毅然决定投身革命。他冲破重重困难,辗转来到广州,先后在孙中山大本营军政部担任少校科员,并兼任陆军讲武学校教育副官及队长 。在这里,他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恽代英、叶剑英等共产党人的先进思想和高尚品质,给张克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他受到了共产主义的启蒙教育。在与共产党人的交流中,张克侠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转变,他开始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写信向冯玉祥积极宣传革命道理。
1925年,北伐战争爆发,北伐军以讲武学校毕业学员为骨干,编成两个营,张克侠担任了第一营营长 。他率领部队英勇作战,为北伐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1926年9月,冯玉祥将军领导下的西北军响应北伐,张克侠返回西北军,担任学兵团团副 。此时的他,已经在革命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不断积累着军事经验和领导能力。
1927年春,张克侠在李德全的支持下,远赴苏联,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 。在苏联的学习生活,让张克侠进一步开阔了视野,深入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他与共产党员左权、张存实(振亚)、李翔梧(相武)等关系密切 。通过与这些优秀共产党人的交往和学习,张克侠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认识到只有马列主义才能指导革命成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推翻旧社会。他多次向党组织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渴望成为这个先进组织中的一员,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
然而,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面临着生死考验。斯大林一气之下断绝了与国民党的关系,像张克侠这样的国民党中级军官,被共产党组织拒之门外。但张克侠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坚信自己的选择,等待着加入党组织的机会。1928年暑假,苏联共产党决定把国民党的学生以及非共产党学生分批送回中国。回国前,共产党组织派人认真地和张克侠谈话,指出他的入党问题在莫斯科暂时解决不了,回国后仍可申请,并郑重地告诉他,和他一同回国的张存实,会向党组织汇报情况,希望他回国后继续争取。带着党组织的期望,张克侠回到了国内。
秘密入党,潜伏敌营斗争
回国后的张克侠,一度担任国民党第二集团军总部参谋,随后调任张自忠的二十五师任少将参谋长 。尽管身处国民党军队,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在莫斯科时党组织对他的期望,积极寻找着与党组织取得联系的机会。1929年5月,在冯、阎反蒋的中原大战之初,张克侠突然接到张存实的一封信,约他到上海会面。这封信犹如黑暗中的一丝曙光,让张克侠看到了希望。7月间,张克侠抵达上海滩,按照约定与接头人董健吾牧师见面,并于两天后见到了张存实。在这次会面中,张存实和李翔梧(时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成为张克侠的入党介绍人,张克侠终于得偿所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特别党员” ,从此开始了他在敌营中长达20年的秘密工作生涯。
入党后的张克侠,遵照党的指示,重返西北军,继续在张自忠师担任参谋长。他充分利用自己在西北军中的职务和关系,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在军队中传播进步思想,团结爱国官兵,为党的事业默默奉献。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张克侠此时考入南京陆军大学,他利用在陆军大学学习的机会,与张存实保持密切联系,为党组织提供了大量军事情报和军事书籍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呼吁团结抗日,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933年4月,冯玉祥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张克侠被冯玉祥委任为军官学校校长 。在担任校长期间,张克侠广泛宣传马列思想和毛泽东的著作,努力提高广大学员的抗日热情 。他还利用陆军大学放暑假的机会,赶赴张家口支持冯玉祥的爱国抗日行动,担任同盟军的高级参谋、干部学校校长 。在抗日同盟军的工作中,张克侠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为培养抗日军事人才、推动抗日斗争做出了积极贡献。然而,由于日蒋勾结、内外夹击,抗日同盟军最终遭受失败,张克侠不得不又回到陆军大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而是继续在国民党军队中潜伏,等待着新的战斗机会。
1936年12月,张克侠被授陆军步兵上校 。1937年七七事变前,他担任国民党二十九军副参谋长 。在此期间,张克侠积极筹备对日抗战。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召集幕僚研究对日对策时,参谋长张樾亭根据国民党的主张,提出“必要时撤出北平,保存实力,以待全国抗战”的方案。张克侠则根据中共北方局和刘少奇的指示,提出“以攻为守”的方案,指出日本进占华北、进一步灭亡全中国的国策早已确定,必须做积极抗战之准备,必要时以攻为守,一举攻占山海关,缩短防线,扼守待援,号召全国军民奋起抗战,如此必能振奋士气,得到全国人民之同情和支持。宋哲元对此表示赞同,并命张克侠围绕方案积极筹划抗战准备工作。张克侠还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在前线加强抗日思想教育,聘请地下党员张友渔和温健公等进步教授担任教导团教官,教导团内还有其他地下党员做组织工作 。
然而,由于宋哲元举棋不定,错失了战机。1937年7月28日晚,张克侠获悉日军将不战而入城并要“清共”的重要情报。他深知情况危急,立即电话通知张友渔,告知二十九军决定当晚撤出北平,与日本人妥协,以保存实力,日军进城之后就要“清共” 。张友渔接到通知后,立即报告给联络局负责人王世英。党组织迅速行动,以最快速度组织数万名共产党员、民先队员和救亡团体成员撤离北平。正是张克侠的这一及时通知,使万余名革命志士、抗日骨干得以安全转移,免遭日军毒手。而张克侠自己则因为执行掩护任务,被困于城中,躲藏在北新桥一位朋友家中,对外宣称是“粮店老板”。后来,在其内弟李连山的陪同下,历经各种盘查风险,巧妙化装逃出险地。
抗战烽火,奋勇杀敌救国
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爆发,张克侠先后担任冯玉祥的第六战区司令部高级参谋、副参谋长等职 。1938年,他随冯玉祥将军前往武汉,在武汉期间,与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取得联系,听取了叶剑英等同志的指示,受到极大鼓舞,增强了抗日的信心和力量,并按照党的指示在国民党军队中继续积极开展抗日工作 。
1938年,张克侠任五十九军参谋长,后任三十三集团军参谋长、副总司令等职,转战在山东、河南、湖北一带 。他所到之处,积极支持当地的抗日救亡活动,为抗日军队的发展提供大力帮助。在战斗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协助指挥官制定作战策略,指挥部队与日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1939年,在著名的台儿庄大战中,张克侠协助张自忠指挥59军痛击板垣师团,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此役中,张克侠的军事智慧和勇敢精神得到了充分展现,他的声名也由此鹊起。
此外,张克侠还利用自己的身份,为贯彻执行共产党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方针,在国民党二十九军中各派系之间做了大量弥合工作,并尽力创造条件,直接和间接支持掩护地方党的工作。他深知团结对于抗战胜利的重要性,因此积极协调各方关系,努力营造团结抗日的良好氛围。在此期间,他还创办了自忠中学,进行抗日和进步思想的宣传教育,培养了许多革命、进步的人才 。自忠中学成为了传播抗日思想、培养抗日力量的重要阵地,为抗战事业输送了新鲜血液。1942年1月,张克侠晋升为陆军少将 。他在抗战中的卓越表现,为中国的抗战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策反起义,助力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妄图发动内战,夺取胜利果实。张克侠此时被任命为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 。他根据共产党的指示,主动积极地在第三绥靖区上层人物中开展反对内战、反对独裁的斗争,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的阴谋 。他深知内战将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努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避免内战、实现和平而努力。
1945年,张克侠积极参与策动郝鹏举部起义,并亲自带郝鹏举去面见陈毅 。虽然郝鹏举后来又叛变,但张克侠的这一行动,为瓦解国民党军队、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尝试。1946年夏,冯玉祥被迫出国“考察”,张克侠借机到南京送行。通过联系,他受到周恩来同志的接见和指示 。周恩来的指示让张克侠更加明确了自己在解放战争中的任务和方向,坚定了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奋斗的决心。
1948年9月,张克侠晋升陆军中将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开始筹划淮海战役。此时,第三绥靖区司令官冯治安对张克侠产生了怀疑和戒备,为夺他的兵权,指令他住在徐州,不许前往绥靖区总部所在地贾汪 。但张克侠一心想着起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他巧妙地摆脱了敌参谋长、军统特务陈继淹的监视,及时赶到贾汪,与何基沣一起,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即1948年11月8日率五十九军两个师、七十七军一个半师二万三千余官兵,在贾汪、台儿庄防地举行起义 。这次起义,开放了台儿庄一带运河上的通道,敞开了徐州的东北门,使人民解放军得以直捣徐州,并切断黄百韬的退路,对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毛泽东、朱德对张克侠和何基沣的起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毛泽东在给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电报中指出:“北线何张起义是第一个大胜利。”
张克侠率部起义后,先后参加了渡江战役、上海战役,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三军军长,并兼任上海淞沪警备区参谋长 。在这些战役中,他继续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为解放全中国而英勇奋战。
投身建设,奉献余生精力
1950年3月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作出《关于张克侠党籍问题的决定》,认为“张克侠同志虽然在国民党军队工作,但1929年入党以来,一贯与党保持联系,设法为党工作,并有成绩,故其全部党籍,应予承认” 。至此,张克侠终于结束了长达20年的秘密潜伏生涯,公开了自己的共产党员身份。同年,张克侠请求参加绿化祖国的工作,转业到地方,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农林部部长、华东行政委员会森林工业管理局局长、中央林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并兼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分党组书记等职 。他曾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55年,他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
在林业部门的领导岗位上,张克侠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积极投身于大规模植树造林、有计划采伐和节约木材等工作 。他深知林业对于国家建设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为改善我国的林业状况、推动林业事业的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在担任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期间,他认真贯彻执行中央有关知识分子的政策,团结广大科学技术人员,为建立和健全中国林业科研体系、发展科研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重视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积极推动林业科研工作的开展,为我国林业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文化大革命”期间,张克侠遭到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迫害,身心受到极大摧残 。但他始终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敢于坚持原则,面对反革命集团的逼迫,坚持没有中央指示绝不签字交权,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粉碎“四人帮”后,他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仍然积极工作,撰写革命回忆录,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精神财富 。
1984年7月7日,张克侠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他的一生,是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一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从投身军旅追求救国理想,到秘密入党潜伏敌营;从浴血抗战奋勇杀敌,到策反起义助力解放;再到投身新中国建设,张克侠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和富强,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