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沐鸿[公元1900年-1980年] 山西长治市武乡县人物 高沐鸿(1900 - 1980),山西武乡人,汉族,早期革命活动家,曾以成钧、劣者、马古、M、笔未朽等为笔名,在革命与文学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五四” 运动时期,新思潮新文化如春风般席卷全国,高沐鸿深受感染,毅然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彼时,他与在太原第一师范求学的张友谟、张仪丁、张盘石等学友组建 “共进学社”,创办《共鸣》刊物,积极宣传马列主义,成为传播进步思想的先锋。此后,他的笔触不断在《莽原》《弦上》《狂飙》等刊物上落墨,以文字为武器,猛烈抨击黑暗的旧世界。 20 世纪 20 年代至抗日战争前夕,高沐鸿辗转于北平、上海、太原等地,持续开展进步文学活动。他创作了诗集与多部中长篇小说,如《红日》《少年先锋》《天河》《夜风》《狭的囚笼》《湖上曲》等,用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现实,启迪民众思想。1928 年,在上海,他与高长虹、柯仲平等人共同主办《狂飙》周刊,出版《狂飙》丛书,为进步文学发展注入力量。此外,他还先后在《山西日报》《绥远日报》主编文艺副刊,为文学青年搭建展示平台。 抗日战争爆发后,高沐鸿不仅以笔为枪,更投身抗日实践。他出任山西省榆社县抗日县长,积极组织抗日力量,领导当地群众抵御外敌。后又担任《黄河日报》社长兼总编辑,通过报纸宣传抗日主张,鼓舞军民士气。同时,他还担任晋冀鲁豫边区参议员、太行文联主任等职。在抗战与解放战争期间,他主编《文化哨》《文艺杂志》等刊物,发表《纵断面和横断面》《遗毒记》《美满家庭》等作品,还编著《抗日读本》《古话正误》等通俗读物,并创作大量中短篇小说、杂感文章,如《东山王》《黑熊》等,从不同角度展现战争时期的社会百态,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 新中国成立后,高沐鸿在多个重要岗位上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他先后担任山西省文联主任、省监察委员会副主任、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在此期间,他的文学创作热情依旧不减,创作了《黄河一澄清》《十二月之歌》等长诗及数十首短诗,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建设新中国的豪情。1980 年,他的最后一部诗集《回春室诗抄》出版。直至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仍在为国家和人民服务,去世前任职山西省政协副主席。 高沐鸿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也是文学创作的一生。他以坚定的信念投身革命事业,用饱含激情的文字记录时代变迁,为中国革命和文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