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侯德封

中国科学院院士
侯德封
侯德封[公元1900年-198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河北保定市高阳县人物
侯德封(1900年4月8日—1980年2月24日),字洛村,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地质学、地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
侯德封:开拓地质科学疆域的巨匠
在 20 世纪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壮阔征程中,侯德封以其卓越的智慧、无畏的勇气和毕生的执着,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作为中国地球化学、铀矿地质和第四纪地质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他的贡献跨越多个领域,深刻影响了中国地质事业的走向,成为后世科研工作者敬仰与学习的楷模。
1900 年 4 月 8 日,侯德封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河西村的一个书香世家。父亲侯耿灿是前清秀才,思想开明,与维新派进士齐令宸交好,秉持 “实业救国” 理念,主张开矿富国以雪甲午之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侯德封自幼便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立志将来为国家的富强贡献力量。11 岁时,他进入保定高师附小学习,开启了求学历程。13 岁,转入保定育德中学。在育德中学,侯德封不仅在学业上表现优异,更积极投身于进步思想的传播,展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17 年,从保定育德中学毕业后,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理预科,两年后,正式进入北京大学地质系,自此与地质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就读期间,侯德封如饥似渴地汲取专业知识,系统学习了地质学的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同时,他深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洪流,展现出青年学子的担当与热血。1923 年,侯德封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本科毕业,迈出了在地质领域探索的第一步。
毕业后的侯德封,经历了一段丰富而充实的工作历程。1924 年至 1925 年,他在山东莱阳县中学担任教师,虽身处教育岗位,但对地质研究的热情丝毫未减,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野外考察,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1926 年至 1927 年,他前往河南中原煤矿公司担任钻探师,深入矿区,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在这期间,他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测准矿床矿体位置,精心设计钻孔,为煤矿的开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1928 年至 1935 年,侯德封任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矿部(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担任技士。在这里,他参与了多项重要的地质调查项目,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对各类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936 年至 1937 年,他出任山西太原晋绥矿产测探局矿产课课长,积极推动当地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工作。1937 年,侯德封出版了《黄河志(第二篇)・地质志略》,这部著作详细叙述了秦岭以北、阴山以南,包括甘、陕、晋、冀全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区)部分地区的黄河流域的地貌、地层、构造和矿产等情况,为黄河流域的地质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抗战爆发后,侯德封辗转至四川,1938 年至 1945 年担任四川省地质调查所技正,1943 年至 1945 年升任所长。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开展地质调查工作,为保障大后方的资源供应做出了重要贡献。抗战胜利后,1946 年至 1949 年,侯德封回到南京,担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继续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辛勤耕耘。
新中国成立后,侯德封迎来了科研事业的新高峰。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他在中国国内首次提出并阐明了地层地球化学、化学地理和化学地史等地球化学基本概念,为地球化学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950 年初,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了李春昱担任总队长的东北地质矿产调查总队,与刘东生、关士聪等在东北南部分队工作。在辽宁省清原县,他亲自下矿洞调查金铜矿,深入了解矿区地质情况,提出了极具价值的指导意见,有效扩大了开采量。1951 年至 1980 年,侯德封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长,全面负责研究所的科研管理与学科建设工作。在他的领导下,地质研究所汇聚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研究工作,逐渐成为我国地质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1952 年,侯德封加入九三学社,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科技事业的发展建言献策。1954 年至 1962 年,他担任中国地质学会书记、秘书长,在学会的组织建设和学术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推动了我国地质学界的学术繁荣。1955 年,凭借在地质领域的卓越成就,侯德封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是对他科研贡献的高度认可。同年,他在《地质知识》上发表了《目前我国石油地质调查工作中的基本问题》,指出石油地质最基本的工作是与矿层有关的沉积岩剖面的研究,应从化学观点和物理观点认识沉积岩剖面的基本类型、堆积时的物理化学环境、沉积岩的发展情况,从而了解成矿时期的构造环境和古地理条件。这一观点为我国石油地质研究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1956 年,侯德封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将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事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57 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同年,领导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开展了稀有元素及稀土元素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此外,他还和杨钟健一起协助李四光成立了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并出任委员会副主任,积极推动我国第四纪地质学的发展。1958 年起,侯德封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化学系主任,致力于培养地球化学领域的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他强调学生一定要打好数、理、化坚实的基础,练好新兴实验技术的基本功,为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1968 年至 1980 年,侯德封担任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所长,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我国地球化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1970 年起,他以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倡导开展寻找自然超铀和超重元素的研究,并大胆推断自然界可能存在第 124 号超重元素。这一前瞻性的研究思路,引领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探索方向。1978 年,他提出的 “核子地质学” 理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该理论认为,组成地球的一切元素或同位素在地球发展的自然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同位素组成的研究可以进一步认识成矿元素的共生系统和量与质的变化规律。侯德封运用 “核子地质学” 理论深入研究金属成矿问题,先后发表了《金属成矿论》《金属成矿各论(一)》和《金属成矿各论(二)》三篇论文,并与欧阳自远、于津生合著《核转变论与地球物质的演化》,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 “核子地质学” 理论。1982 年,作为主要成员之一,侯德封参与的 “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 项目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为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侯德封一生著述颇丰,先后发表了 100 多篇论文,出版了多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著作。他的代表作包括《从地层观点对中国锰铁等矿产的寻找提供几点意见》《目前我国石油地质工作中的基本的问题》《粒子地球化学》《金属成矿论》和《核转变能与地球物质的演化》等。这些论著涵盖了地质科学的多个领域,对我国地质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他还系统编写了第三、四、五次《中国矿业纪要》,为我国矿产资源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除了在科研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侯德封还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担任了众多重要职务。他曾担任全国地层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中国地质学会第 32 届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和常务理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以及《地质论评》编辑主任等职。在这些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领导才能,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社会环境。
在生活中,侯德封艰苦朴素,对物质生活无所追求。直至逝世,他一直住着两间破旧厢房,屋内陈设极为简单,除了书橱、书桌和几把旧椅子,几乎别无他物。领导多次要给他换房,均被他谢绝,他总是把好一点的房子让给别人住。他将稿费全部用于改善办公、科研条件以及帮助贫困学生,展现出高尚的品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1980 年 2 月 24 日,侯德封在北京逝世,享年 80 岁。他的离去,是中国地质学界的重大损失。为纪念侯德封教授生前对发展我国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1983 年,涂光炽提议设立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家奖,经过三年筹备,于 1986 年开始举办第一届侯德封奖(2001 年设奖登记时正名为侯德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青年科学,简称侯德封奖),旨在鼓励与表彰在矿物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中作出卓越的、创造性贡献的青年地球科学工作者。
侯德封以其渊博的学识、卓越的科研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尊敬。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称赞他 “为中国地质科学事业终生奋斗的精神,深为后人敬仰”。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评价他是 “一位博学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战略家。他对地质构造、古生物、矿产均有研究,学贯地质领域的各个方面。他眼光独到,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对未来的发展,他都进行了科学部署。他以一颗赤诚之心,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侯德封先生在地球化学领域上的丰硕成果与在学术上严谨的学风无不闪耀着科学的智慧和创新的光辉”。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表示:“侯德封教授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科学工作的组织者。”
侯德封的一生,是为地质科学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科研成果和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为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上一篇:阎逊初下一篇:崔尔杰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越南老一辈革命家,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首任主席
原东北局书记处书记
澳大利亚政治家
教育领域与心理学领域的杰出人物
革命征程中的多面英雄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作家
心怀桑梓的实干家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革命烈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共中央统战部原部长
[公元1900年-1985年] 江苏省南京人物
杰出的人民教育家
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澳大利亚政治家
红岩双枪老太婆的原型
民国时期杰出女性
原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兼省长
革命烈士赵一曼丈夫
抗日英烈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兴通讯创始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番禺区人物
开国少将、革命烈士
著名的戏剧艺术家
中国古代十大奸臣
原驻伊拉克大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北京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爱国华侨
中国工程院院士
晚清主战派和清流领袖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