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逊初(1912年2月24日—1994年4月5日),河北高阳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阎逊初1944年毕业于里昂大学,获法国自然科学硕士学位;1949年2月获得法国国家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法国科学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1951年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昆虫研究室研究员;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种保藏委员会研究员;1957年—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微生物研究室研究员;1958年—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4月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阎逊初:中国放线菌分类学的奠基者
在 20 世纪中国微生物学发展的征程中,阎逊初宛如一颗璀璨的启明星,以其卓越的智慧与不懈的努力,为中国放线菌分类学领域开辟出一片崭新天地。他的一生,是对科学事业执着追求的一生,是为国家科研进步无私奉献的一生。
1912 年 2 月 24 日,阎逊初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北坎尾村的一个书香世家。祖父和外祖父皆为晚清进士,父亲是清末秀才,后毕业于京师学堂,曾任北京四中校长。在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下,阎逊初自幼便对知识充满渴望,养成了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性格。1923 年,年仅 11 岁的他踏入京西妙峰山下的温泉中学,开启求学生涯。山区相对清贫的生活,非但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让他愈发懂得珍惜学习机会,艰苦朴素、勤奋钻研的作风在此时逐渐形成。1928 年,凭借优异成绩,阎逊初升入北平中法大学预科,两年后顺利转入经济系本科。在中法大学的求学时光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养分,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34 年,他以四年平均成绩全班第一的傲人成绩毕业,获得了宝贵的保送法国留学资格。
初到法国,受当时 “实业救国” 思潮的深刻影响,阎逊初毅然决定弃经济而学农学,进入蒙塔利尔地方农校学习,随后又转入格里尼雍国立高等农校深造。在农校期间,他刻苦钻研农学知识,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出色的实践能力,成功获得法国农业技师衔。毕业前夕,因成绩斐然,他受到校长的单独接见,这无疑是对他努力的高度认可。学业完成后,阎逊初满怀报国热忱踏上归国之路,怎奈二战爆发,航线被迫中断,无奈之下,他只得折返法国。这次意外转折,却为他开启了微生物学研究的大门。他转而进入里昂大学生物系,自此与生物学结下不解之缘。在里昂大学,他展现出非凡的学术天赋,顺利获得学士学位。之后,他师从真菌学家居埃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在微生物研究领域不断深耕。1949 年,阎逊初凭借在微生物研究方面的杰出成果,荣获法国国家博物学博士学位,并在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继续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法国的这段漫长求学岁月里,他不仅积累了深厚的学术知识,还掌握了先进的科研方法和技术,为日后回国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1 年春,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阎逊初怀着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建设新中国的满腔热血,冲破重重阻碍,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回国后,他受聘为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52 年,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国公然违反国际公约,进行惨无人道的细菌战。阎逊初挺身而出,积极投身国际反细菌战委员会,凭借精通法语的优势,担任世界保卫和平大会反细菌战会议法语翻译组组长。在长达 8 个月的时间里,他带领法文小组日夜奋战,为揭露美国细菌战罪行、维护世界和平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彼时,新中国的抗生素工业近乎一片空白,而抗生素对于医疗卫生和国防建设至关重要。微生物学研究,尤其是放线菌研究,作为抗生素研究与生产的关键基础,在国内却极为薄弱。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阎逊初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于 1953 年全身心投入到放线菌研究领域。他组织并领导了放线菌分类鉴定研究组,从此开启了中国放线菌分类学的拓荒之旅。在研究过程中,他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从放线菌的分离、筛选,到分类鉴定,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他们深入全国各地采集土壤样本,在实验室中反复进行培养、观察和分析。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阎逊初先后发表研究论文和报告 60 余篇,在放线菌分类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在链霉菌分类研究方面,阎逊初做出了开创性贡献。链霉菌种类繁多,分类难度极大,严重制约了相关研究的开展。阎逊初另辟蹊径,创新性地按照形态培养特征,将链霉菌划分为 14 个类群,后又进一步简化为 12 个类群。这一分类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链霉菌分类的效率和准确性,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极大便利,填补了中国放线菌分类学在此领域的空白。他还带领团队先后发现 13 个类群、100 多个新种和新变种,并为有关单位鉴定了 100 多个具有重要实际意义的放线菌种。许多当时国外临床应用的抗生素产生菌,在他的指导下,也在中国被成功发现,有力地打破了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在抗生素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封锁。例如,70 年代华北制药厂筛选出的 “正定霉素” 这一新型抗癌抗生素,便是在他的精心指导下,通过定向筛选方法发现的。阎逊初凭借在放线菌分类方面的卓越成就,于 1978 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这是对他为国家科研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度赞誉。
进入 80 年代,阎逊初领导的研究组进一步拓展研究范畴,聚焦于放线菌目新种属的探索。在这一时期,国际上的化学分类指标逐渐被广泛接受,阎逊初敏锐地捕捉到这一趋势,在结合自身丰富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运用以形态特征为主、化学指标为辅的综合分类原则,深入开展放线菌属级分类单位的系统研究。为获取更精准的研究数据,他们不仅运用光学显微镜、生理生化试验等常规手段,还大胆引入电子显微技术、超薄切片技术、全细胞和胞壁的氨基酸和糖组分分析、DNA 的 GCmol% 测定等先进的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经过对大量来自我国土壤的放线菌材料以及国外典型菌株的细致分析,他们成功发现并建立了 3 个全新的属:小链孢菌属、类链霉菌属和异壁放线菌属。这 3 个新属在形态学和化学特征上,均与放线菌目中已有的 60 多个属截然不同。它们的发现与建立,不仅标志着我国放线菌分类学研究已逐步迈向国际前沿水平,极大地丰富了放线菌分类学的研究内容,也为我国在该领域赢得了国际声誉。相关研究成果在《微生物学报》发表后,迅速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美国瓦克斯曼微生物所出版的《放线菌杂志》转载了小链孢菌属的详细摘要,英国著名放线菌分类学家顾德费娄等人编著的《放线菌生物技术》专著中,也对阎逊初团队有关我国一些放线菌新种、新属的描述予以引用。美、英、德、法、日等国的菌种保藏机构纷纷收藏这三个新属的典型菌株。这项成果于 1988 年荣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再次彰显了阎逊初团队在放线菌分类研究领域的卓越实力。
除了在科研一线取得丰硕成果,阎逊初还积极投身于推动我国抗生素工业和放线菌分类研究的发展进程。1956 年,他被聘任为全国抗生素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为我国抗生素的研究与生产建言献策,贡献智慧。50 至 60 年代,为了在我国开创抗生素筛选研究新局面,他不辞辛劳,先后参与组织了 4 次全国抗生素学术讨论会。在每次讨论会上,他都会精心准备关于抗生素及其产生菌的专题综述报告,及时向国内同行介绍国际上新抗生素的研究动态以及放线菌分类中的前沿问题和研究方向,为我国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指明前进方向。此外,阎逊初还致力于科学知识的传播与交流,翻译出版了多部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专著,如 L.H. 维诺格拉德斯基的《土壤微生物学问题和方法》、克拉西里尼科夫的《放线菌和分枝杆菌》、瓦克斯曼的《放线菌,第二卷》等。这些译著犹如知识的火种,为我国抗生素筛选、放线菌分类研究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科研工作者。1992 年,阎逊初编著的百余万字巨著《放线菌的分类与鉴定》正式出版。这部著作汇聚了国内外有关放线菌传统分类学的研究精华,对当时已发表的 60 多个属和近 2000 种放线菌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类学描述,成为我国放线菌分类学研究的重要基石和权威文献,对推动我国放线菌分类学研究的持续深入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凭借在放线菌分类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和突出贡献,1980 年,阎逊初众望所归,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这一殊荣不仅是对他个人科研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我国放线菌分类学研究发展的充分肯定。此后,他继续发挥自己的学术引领作用,为培养我国放线菌分类科研人才不遗余力。他言传身教,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影响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一位学生和科研工作者。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放线菌分类学人才茁壮成长,成为我国微生物学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
1994 年 4 月 5 日,阎逊初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 82 岁。他的离去,是中国微生物学界的重大损失。然而,他留下的宝贵科研成果、创新的学术思想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如同璀璨星辰,永远照亮着中国放线菌分类学研究的前行道路。阎逊初作为中国放线菌分类工作的奠基人,以其辉煌的学术成就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功绩将永载史册,为后人所铭记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