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国瑜,1931年9月18日出生于河北高阳,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与教育背景
求学生涯:1937年起,丁国瑜先后入读于北京附学胡同实验小学、汇文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1952年,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在校期间系统学习了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留学深造:1955年,丁国瑜在地质学家袁复礼教授和马杏垣教授的推荐下,被选拔赴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深造,师从新构造学奠基学者尼·伊·尼古拉耶夫教授。1959年初,他完成了有关中亚细亚喀拉套山新构造的研究生论文,获得地质矿物学副博士学位回国。
职业生涯
早期研究工作:1959年回国后,丁国瑜任职于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1962年任该所第十研究室(第四纪地质室)副主任。这一时期,他主要从事第四纪地质、新构造方面的研究,参加了长江三峡坝区的新构造调查,海南岛第四纪地质、第四纪火山、新构造及沿岸稀有元素砂矿的综合调查研究等工作。
地震研究的开端:1966年邢台地震后,丁国瑜在研究新构造运动的基础上,开始重点进行活动构造、地震构造与地震预测研究。他对平原区新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撰写了《河北平原水系变迁与新构造》《河流坡降与现代构造运动关系》等研究报告,编制了《河北平原水系与新构造图》,首次明确指出了河北平原区水系裂点与隐伏断裂、新构造活动的内在联系,为第四纪覆盖区新构造运动研究开辟了新途径。
非洲考察与重要任职:1969年至1970年,丁国瑜赴非洲参加中国援建的坦桑尼亚—赞比亚铁路沿线地震烈度的考察研究工作,任地震专家组组长。从非洲回国后,他被调至中央地震工作办公室震情分析组从事地震预报及震情分析研究,并于1971年正式任职于国家地震局。
领导与科研并重:1981年至1988年,丁国瑜担任国家地震局副局长,在领导管理工作的同时,依然坚持科研一线工作。他组织召开了中国第一次活断层、古地震学术讨论会,主编出版了《中国活动断裂》一书,对中国活动断裂的研究首次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后续科研与学术贡献:1988年至1996年,丁国瑜成为国际岩石圈计划全新世古地震专题组(ILPⅡ3)的成员,还担任ILPⅡ-2全球活断层图专题组副组长(1990年至1993年)和成员。此后,他继续承担多项重要科研项目,如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新疆伽师强震群成因及帕米尔东北侧强震预测研究”等,为中国地震科学研究不断贡献力量。
主要科研成就
建立地震监测与分析预报系统:丁国瑜在建立中国地震监测、分析预报系统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长期主持全国震情动态的分析研究和预报工作,组织和主持全国震情趋势研讨与会商,为减轻地震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提出地壳破裂网络与地震活动关系模型:他提出了中国地壳现代破裂网络与地震活动关系的模型,率先编制了中国活断层滑动速率图和现代板内运动图,为理解中国地震活动的规律和机制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主编重要图集与论著:丁国瑜主编了《中国活断层图集》,这是中国活断层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对中国活断层的分布、特征、活动性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展示。他还担任了《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图集》的副主编和图集说明书《中国岩石圈动力学概论》的主编,这些成果获得了多项重要奖励。
推动古地震研究:丁国瑜是中国古地震研究领域最早的开拓者之一,1978年在国内首先引进了运用探槽技术及微地层定年研究古地震的方法,积极推进中国古地震遗迹的研究,根据古地震及断层滑动速率资料论证了中国八级强震的原地重复和具有较长复发间隔的论点。
参与重大工程选址与评估:他参与了众多重大工程场地的工程地震及活动构造研究,如新丰江大坝、坦赞铁路、三峡大坝、黄河大柳树大坝、多个核电站选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珠海伶仃洋大桥、琼州海峡跨海工程等,为这些工程的选址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和保障。
学术交流与社会任职
学术交流活动:丁国瑜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1979年参加了国际地震预报大会,并组织召开了中国第一次活断层、古地震学术讨论会,促进了国内外地震科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社会任职:他担任了众多重要的社会职务,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地震危险性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全球主要活断层对比研究”项目主席等,在推动中国地震科学事业发展、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教育贡献
开设课程:丁国瑜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了《解析构造与地震》《新构造学专题》等课程,为培养地质科学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指导。
培养学生:他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如中国地震局研究员赵国泽、陈杰、王若柏等,这些学生在地震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荣誉与奖项
院士称号:1980年,丁国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科技进步奖:他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如1987年《中国岩石圈动力学地图集》以及《1:400万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获得国家地震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年《中国活断层图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其他荣誉:1984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0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9年6月被评为全国野外科技工作突出贡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