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竑:扎根青海,奉献一生的教育科研与民主人士典范
李希竑(1931 - 2009),1931年3月生于青海省西宁市。1962年11月,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自此开启了在教育、科研、民主政治等多领域发光发热的人生篇章。
李希竑毕业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兽医系,拥有大学学历,是备受尊敬的教授。1954年8月,他踏上工作岗位,最初在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任职,从教师逐步成长为畜牧科主任、教务室副主任。1962年9月至1969年9月,他任教于青海畜牧兽医学院,担任家畜外科学、产科学教研组长。1969年9月至1970年12月,李希竑在青海省军区农场劳动,尽管遭遇波折,但他对事业的热忱从未减退。1970年12月至1981年5月,他重返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先后担任教师、教研组长、教务副主任、副校长等职务。1981年5月起,他在青海畜牧兽医学院担任副教授、教授,并先后出任副院长、院长,同时在民盟青海省委员会担任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等重要职务。1991年3月,他兼任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993年1月至1998年1月,当选为青海省第七届政协副主席。2004年1月,李希竑正式退休。然而,2009年6月28日19时,他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宁与世长辞,享年78岁。
在其职业生涯中,李希竑身兼多职,曾担任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六届青海省人大常委,政协第六、七、八届青海省委员会常委,民盟青海省委名誉主委,以及民盟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等重要职务。
李希竑长期投身畜牧兽医教学科研工作。在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青海畜牧兽医学院工作时,他秉持着教书育人的初心,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师德师风,为青海省培养了大量畜牧兽医专业人才,深受师生敬重。他在兽医外科学、产科学领域造诣深厚,理论知识扎实,临床与教学实践经验丰富。他曾担任《兽医学》主编,出版多部专著和教材,发表30余篇科技论文,在国内兽医科技界声誉颇高。在教学之余,他积极开展科研,将现代科学技术引入兽医学领域,在绵羊胚胎移植、治疗奶牛不育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他心系基层,经常深入农村牧区,为牲畜防病治病,举办专业培训班,开展科学试验,成功攻克和解决了青海省畜牧业生产中的诸多难题。
担任民盟青海省委主委期间,李希竑积极践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力加强民盟自身建设,充分调动广大盟员的工作积极性,为青海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建言献策。任职省科协副主席时,他充分发挥科技部门职能,大力宣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积极推动城乡科普活动,为推进青海省“科技兴青”战略实施付出诸多努力。在担任省政协副主席期间,他深入学习党的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理论,全身心投入政协事业,不顾身体病痛,坚持深入基层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积极建言献策,为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长期担任领导职务的民主党派人士,李希竑是中国共产党的真挚朋友。他始终坚定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支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冲击,他依然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始终保持着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的赤诚之心,展现出热爱中国共产党、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尚品质。
李希竑将一生都奉献给了青海省的教育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他为人正直坦荡,工作勤勉尽责,处事公平公正,待人诚恳亲切,善于团结同志,作风正派廉洁。退休之后,他依旧心系青海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他的离世,让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位知心挚友,人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老朋友深感悲痛。但他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精神风范,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