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哲荣:为 “陆战之王” 铸魂的巨匠
在新中国国防工业的璀璨星空中,王哲荣院士宛如一颗耀眼夺目的恒星,以其卓越的智慧、坚韧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为我国坦克装甲车辆事业的发展立下了不朽功勋。从战火纷飞年代的热血少年,到推动我国主战坦克实现跨越发展的科技巨擘,王哲荣的一生,是为国防现代化事业不懈奋斗的壮丽史诗。
1935 年 10 月 5 日,王哲荣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彼时的中国,正深陷于内忧外患的泥沼之中,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高阳县这片古老的土地,也未能幸免于战火的蹂躏。年幼的王哲荣,常常听长辈们讲述八路军战士手持简陋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军浴血奋战的英勇故事。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一颗报国的种子:“一定要努力学习,造出坦克大炮保家卫国!” 这颗种子,随着他的成长,逐渐生根发芽,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坚定信念。
1956 年,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对国防事业的满腔热忱,王哲荣考入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在这所被誉为 “中国军工人才摇篮” 的高等学府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沉浸在机械工程、兵器设计等领域的浩瀚知识海洋中。军校严谨的学风和严格的纪律,塑造了他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长达 6 年的求学生涯中,王哲荣每天都在实验室、图书馆和教室之间奔波忙碌,他不仅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还积极参与各种实践项目,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段宝贵的经历,为他日后投身坦克装甲车辆研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1962 年,王哲荣以优异的成绩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同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将自己的命运与党和国家的事业紧紧相连。毕业后,他被分配到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前身),正式开启了他与 “陆战之王” 坦克相伴一生的传奇之旅。
初入研究院,王哲荣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我国第一代坦克 “121” 中型坦克的研制工作中。他代表军方,承担起从战术技术论证、总体设计、总装调试,到样车试验、设计定型等全过程的组织协调与研发任务。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坦克研制工作面临着重重困难。许多关键技术国内尚属空白,研发设备简陋,资料稀缺。但王哲荣没有丝毫退缩,他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在科研一线,查阅大量国外文献资料,深入研究坦克的各项性能指标,反复进行设计计算和试验验证。为了获取第一手数据,他常常亲自钻进闷热狭小的坦克驾驶舱,跟随试验车辆在各种复杂地形中穿梭,忍受着颠簸和噪音,记录下每一个关键数据。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121” 中型坦克终于成功研制并定型,为我国陆军装甲力量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此后,王哲荣又马不停蹄地投入到新的科研项目中。他主持研制出国内第一台燃气轮机试验坦克和新部件试验坦克,为我国坦克动力系统的创新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他还主持完成了引进项目 64 式坦克的复装、试验及资料编译出版工作,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坦克装甲车辆的研制水平。1978 年,王哲荣因在 69 式中型坦克研制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被授予全国科学大会奖。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多年辛勤付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我国坦克研制事业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肯定。
然而,王哲荣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在他心中,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主战坦克,让我国的陆军装甲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1984 年,这个梦想终于迎来了实现的契机 —— 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研制项目正式立项。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唯一一个由国务院军委直接下达研制任务的陆军装备重点项目,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在项目总师祝榆生的力荐下,时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总体研究室副主任、有着丰富总体设计经验的王哲荣,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项目副总设计师兼总体组长。
面对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王哲荣深感责任重大。当时,我国坦克研制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而三代坦克的设计定型要求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无疑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王哲荣没有被困难吓倒,他会同总师祝榆生,结合我国国情,大胆提出了 “系统取胜” 的设计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在我国工业技术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通过对整个武器系统的有机综合、系统匹配与优化设计,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增效,从而达到 1 + 1 > 2 的效果。同时,他还提出了 “技术上螺旋上升,运营上良性循环” 的创新理念,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指明了方向。
在三代坦克研制过程中,王哲荣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他从自己一直关注的实验测试环节入手,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坦克性能测试体系,确保每一项技术指标都经得起实战检验。在火力系统方面,自主研发的带热像瞄准镜火控系统等一系列先进成果首次成功应用,大大提高了坦克的射击精度和夜战能力;在防护系统上,采用了新型复合装甲和主动防护技术,显著增强了坦克的抗打击能力;在机动性方面,对动力系统进行了优化升级,使坦克具备了更高的行驶速度和更好的越野性能。从 1984 年到 1999 年,在长达 16 年的时间里,王哲荣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里,默默坚守,潜心钻研,一场没有硝烟的国防高科技攻坚战悄然打响。
1999 年,注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年份。这一年,我国第三代主战坦克 ——99 式主战坦克横空出世,惊艳世界。99 式主战坦克的成功研制,实现了我国主战坦克从仿制、改进型到自主开发的历史性跨越,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坦克装甲车辆总体技术的国家之一。它的综合性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我国陆军装甲力量的核心装备。在当年的国庆 50 周年阅兵式上,99 式主战坦克作为装备方队的排头兵,威风凛凛地驶过天安门广场,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那一刻,王哲荣激动得热泪盈眶,多年的心血和汗水,终于化作了钢铁洪流中的荣耀与辉煌。
99 式坦克的成功,不仅提升了我国的国防实力,还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人才效益。由于采取了 “运营上良性循环” 的策略,新成果产生一项转化一项,99 坦克在定型之前就收回了全部成本,这在我国武器装备研制中十分罕见。同时,通过三代坦克项目的锻炼,培养了大批技术实力过硬的科技人才,为我国坦克装甲车辆行业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在科研工作之余,王哲荣还十分注重理论知识的总结和传承。他一边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一边结合多年的科研与工程实践经验,编写出版了《在创新中发展的坦克装甲车辆》《第三代主战坦克研制大纲》等多部论著,为我国坦克装甲车辆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这些论著,成为了我国兵器工业领域的宝贵财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兵器人不断前行。
凭借在坦克装甲车辆研制领域的卓越贡献,王哲荣获得了诸多荣誉和奖项。1999 年,他荣立中国兵器工业 “9910 工程” 个人一等功;2000 年,获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1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荣立国防科工委个人一等功;2002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5 年,获国防科技奖二等奖和中国兵器工业科技创新突出贡献一等奖。2004 年,在建国 55 周年之际,作为有突出贡献的 5 位科技界别专家之一,王哲荣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切接见。这些荣誉,是党和国家对他一生奉献的高度褒奖,也是他为国防事业立下赫赫战功的见证。
2005 年 3 月 17 日,王哲荣受聘为中北大学双聘院士,担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此后,他又兼任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教学岗位上,他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他悉心指导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勇于创新,敢于挑战。在他的言传身教下,一批批优秀的兵器专业人才茁壮成长,成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中坚力量。
2022 年 5 月 31 日晚,王哲荣因病在北京 301 医院逝世,享年 86 岁。这位为我国坦克装甲车辆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的科学巨匠,带着他对国防事业的无限眷恋,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卓越科研成果,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国防工业发展的历史丰碑上。
王哲荣的一生,是与 “陆战之王” 紧密相连的一生,是为我国国防现代化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我国陆军装甲力量的发展筑起了一座巍峨的高峰。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兵器人在追求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奋勇前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将永远铭记王哲荣院士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他的精神,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而努力拼搏,续写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