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尔杰:为航空航天事业燃尽心血的巨匠
在 20 世纪中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的壮阔星河里,崔尔杰院士宛如一颗耀眼夺目的星辰,以其卓越的智慧、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奋斗,为我国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及航空航天事业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印记。
1935 年 11 月 10 日,崔尔杰出生于山东济南,原籍河北高阳。他成长于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家庭,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强烈渴望和敏锐的思维能力。在济南一中的求学生涯,对崔尔杰的人生有着深远影响。这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名校,不仅为他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还塑造了他的价值观和世界观。1948 年济南解放,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崔尔杰也深受时代浪潮的感染。他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见证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心中逐渐萌生出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的理想。1949 年,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成为崔尔杰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同年他加入青年团,积极投身于各类政治活动,如在 “三反”“五反” 运动中,他和同学们深入基层宣传,跟随 “工商业检查大队” 参与实践,这些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坚定了他为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的决心。
高中时期,崔尔杰在文学方面展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办墙报、写诗歌与评论,还担任了华东青年报的特约通讯员,彼时他的高考志愿皆填报了北大、外交学院的文科专业。然而,时代的需求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受 “抗美援朝” 以及国家对国防力量增强的迫切需求影响,崔尔杰毅然放弃了对文学的热爱,决心投身工科领域,为国家的国防事业贡献力量。1953 年,凭借优异的成绩,他被推荐并考入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设计系。
在北京航空学院的学习生活,是崔尔杰人生中一段重要的成长历程。当时,新中国对航空工业极为重视,大力扶持航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1956 年,在钱学森、沈元、陆世嘉等老一辈专家学者的倡议和推动下,北航决定成立空气动力学新专业,崔尔杰凭借扎实的学习基础和较高的外语水平,从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功转入该专业。在北航,他怀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需求的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除了认真完成课程学习,他还积极参与课外学习小组、研究小组以及学生科技协会的活动,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和实践能力。在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优秀教授们的悉心教导下,崔尔杰在学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日后从事空气动力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9 年,崔尔杰从北京航空学院空气动力学专业毕业,随后开启了他在科研领域的辉煌征程。他进入北京空气动力学研究所,成为一名研究员,从此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空气动力学研究事业。在工作中,崔尔杰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热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涉足气动领域的前沿问题。
在航天器非定常气动力和流固耦合问题研究方面,崔尔杰堪称国内的开拓者。当时,这一领域在国内几乎一片空白,面临着诸多技术难题和挑战。但崔尔杰凭借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无畏的勇气,率先开展相关研究。他带领团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通过不懈努力,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为我国航天器的设计和性能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他的研究成果使得我国在航天器的飞行稳定性、气动弹性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有力推动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崔尔杰还提出了利用非定常激励进行流动控制获得高升力的方法,并深入揭示了其机制。这一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飞行器的高升力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航空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流动控制机制的深入研究,他的理论为提高飞行器的升力性能、降低能耗以及提升飞行安全性等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我国在航空技术领域实现新的突破。
在气动弹性分析领域,崔尔杰同样取得了卓越成就。他建立和发展了复杂飞行器外形考虑气动干扰的气动弹性分析新方法。随着飞行器设计的日益复杂,气动干扰对飞行器性能的影响愈发显著,传统的气动弹性分析方法难以满足需求。崔尔杰通过深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考虑多种因素的新分析方法,有效解决了复杂飞行器外形在飞行过程中的气动弹性问题,提高了飞行器的设计精度和可靠性,为我国新型飞行器的研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针对涡致振动这一工程实际中常见且棘手的问题,崔尔杰发展了涡致振动的非线性振子模型,并提出了抑制涡致振动的多种途径。涡致振动会对各类结构,如桥梁、高层建筑、海洋平台以及飞行器部件等产生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结构破坏。崔尔杰的研究成果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模型和实用方法,通过对涡致振动机理的深入理解,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抑制措施,大大提高了相关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在工程实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意义。
崔尔杰不仅在基础研究领域成果丰硕,还积极投身于型号关键动力问题攻关和重大工程项目的开发工作,展现出卓越的科研领导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担任 701 所副所长期间,为了研制全垫升气垫船,他以身作则,亲赴南通气垫船生产基地,与科研队伍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招待所条件简陋,夏天高温潮湿且蚊虫肆虐,但崔尔杰毫无怨言,全身心投入到项目中。他对工作精益求精,不放过生产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亲自爬到气垫船上检查焊缝、围裙的安装情况,参与试车、试航,一旦发现问题,立刻召集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共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成功攻克了全垫升气垫船研制过程中的诸多技术难题,推动了项目的顺利进展。
1999 年,凭借在空气动力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崔尔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是对他多年来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然而,荣誉并未让他停下前进的脚步,他继续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在 “九五” 期间,他主持了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及国家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计划的 “地效飞行器” 项目的技术工作。地效飞行器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运输工具,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研制过程中面临着众多技术挑战。崔尔杰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丰富经验,带领团队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成功开发出多种型号的地效飞行器,并投入国内和跨国航线运行。他还提出建立 “地面效应空气 - 流体力学” 的框架设想,并对其研究内容进行了充实与发展,为这一新兴学科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除了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突出贡献,崔尔杰还积极开拓风工程和工业空气动力学应用研究。在结构风致振动方面,他深入研究了风对各类建筑结构和工程设施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有效的抗风设计方法和振动控制策略,为保障大型建筑和基础设施在强风环境下的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持。在风力机气动弹性研究中,他针对风力机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气动弹性问题,开展了系统的研究,通过优化风力机的设计和控制策略,提高了风力机的效率和稳定性,促进了我国风力发电产业的发展。此外,他在体育流体研究等方面也做出了创新性工作,将空气动力学原理应用于体育领域,为运动员的训练和装备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升了我国在相关体育项目中的竞技水平。
在长达 50 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崔尔杰成果斐然,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型号气动力学专题研究报告累计达 150 多篇。他的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我国空气动力学学科的发展,更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以及相关工程领域的进步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他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品德,言传身教,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气动人才,这些人才如今已成为我国气动领域的中坚力量,继续传承和发扬着他的科研精神和事业。
生活中的崔尔杰,是一位和蔼可亲、毫无架子的长者。他与普通职工打成一片,骑自行车上班,与大家一起吃盒饭、聊天、开玩笑,深受同事们的尊敬和喜爱。他的发言风趣幽默又富有深度,总能为团队带来新的思路和启发,让大家看到科研事业的发展远景。
然而,长期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也损害了崔尔杰的健康。2010 年 12 月 13 日,这位为我国气动事业燃尽毕生心血的科学巨匠与世长辞,享年 75 岁。令人动容的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为 1 米电弧风洞的立项而操劳,真正践行了将一生奉献给国家科学事业的誓言。
崔尔杰院士的一生,是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和空气动力学发展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卓越成就、创新精神和高尚品德,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册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为实现我国科技强国的目标而努力拼搏。
你对崔尔杰院士的科研细节、培养人才的具体方式等方面感兴趣,可进一步向我提出,我将继续为你完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