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崔国良

中国工程院院士
崔国良
崔国良[公元1931年-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像 河北张家口市阳原人物
崔国良(1931年7月7日—2017年1月18日),出生于察哈尔省阳原县,固体火箭推进剂与发动机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委、科技委副主任。
崔国良于1956年从华北大学工学院毕业;1961年获得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副博士学位;1961年回国后担任三机部第三研究所三室副主任;1965年至1978年担任七机部四院42所配方研究主任、四院46所所长兼党委副书记;1978年至1985年担任七机部四院内蒙古自治区七机局副局长、四院驻内蒙古指挥部副主任、四院副院长兼内蒙古指挥部主任、四院科技委主任;1985年至1999年担任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常委、秘书长、科技委副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99年至2017年担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常委、科技委副主任;2017年1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崔国良:倚天铸箭,逐梦航天的阳原骄子
在河北张家口市阳原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众多杰出人物,崔国良院士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他以对祖国航天事业的无限热忱与卓越贡献,在固体火箭推进剂与发动机领域书写了壮丽篇章,其一生堪称传奇,激励着无数后来者投身科学事业。

寒门少年的求学奋进路
1931年7月7日,崔国良出生于察哈尔省阳原县(现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一个普通家庭,父母皆是勤劳朴实的平民,靠着家中微薄的田地艰难维持生计。阳原县地处偏远,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文化落后,百姓生活困苦,崔国良的家庭也未能幸免。

小学毕业后不久,年仅14岁的崔国良便被家人送到张家口的一家小商店当学徒工。在旧社会,学徒的生活宛如奴仆,他每日承担着烧火做饭、端盆倒水、伺候店主等繁重杂务,根本无暇学习技艺。这段屈辱且艰辛的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渴望知识、向往改变的种子,他内心深处渐渐萌生了上学、学本领、走出困境的强烈愿望。

1946年,机会终于来临,张家口唯一的公费中学——察哈尔省立张家口中学招考二年级插班生。崔国良瞒着家人毅然报名。寒冬时节,他手提毛笔和墨盒,清晨忙完店里杂活后,便急匆匆地从张家口市南端步行至城北的学校。踏入考场时,他才发现双手的末节手指已被冻得发白僵硬,只能满把握笔答题。但艰苦的环境并未阻挡他,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扎实的知识储备,他成功考入该校,自此开启了改变命运的求学之路。

在校期间,崔国良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心扑在学业上,发愤图强。两年后,他顺利毕业,并考入北京第三中学读高中,真正走出了那个穷乡僻壤。不久后,北京迎来解放,新中国的曙光洒在这片土地上,崔国良不仅享受到了人民助学金,解除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还在党的关怀下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思想愈发成熟。1951年,高中毕业后的他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华北大学工学院化工系。1952年,院校调整,该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今北京理工大学),崔国良在此攻读推进剂专业。在新中国的大学里,他如鱼得水,尽情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同时积极投身社会活动,政治思想日趋成熟,理想信念也愈发坚定。1956年毕业前夕,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留学深造,锚定航天报国志
大学毕业后,崔国良凭借出色的成绩和综合素质,经过严格考试被遴选为留苏研究生。随后,他进入北京外语学院学习俄语,为留学做准备。1957年9月,崔国良远渡重洋,进入前苏联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专攻固体火箭推进剂专业。这一专业方向,实际上是国防部五院李乃暨主任在他出国前为其选定的,从那时起,他便与中国航天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莫斯科的4年里,崔国良一方面深入学习扎实的理化基础理论知识,夯实专业根基;另一方面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当时,他的研究课题是筛选表面活性物质,改善硝化棉吸收硝化甘油的动力学过程,以提高双基药的均质性,减小其燃速的波动。通过大量实验和深入分析,他发现硝化纤维的结构对其吸收硝化甘油的能力以及制成火药后的燃烧速度有着重大影响,纤维紧密度越小,火药燃烧速度越小,且硝化纤维生产过程中的条件也会对其结构及吸收能力产生显著作用。他的课题研究取得了良好成果,最终获得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1961年5月,崔国良学成归国,怀揣着满腔热血,准备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力量。

投身航天,攻克关键技术难题
回国后,崔国良立即投身于国防部五院在三机部第三研究所联合开发固体火箭技术的工作中,专注于固体复合推进剂研究,自此开启了他在航天领域的漫长征程。在随后的岁月里,随着事业组织机构的变迁,他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研究所所长、研究院副院长和科技委主任等重要职务,直至航天部、航空航天部、航天总公司、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常委、秘书长、副主任等要职,还曾兼任内蒙七机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型号副总设计师,以及原国防科工委固体推进剂专业组组长和高能推进剂联合攻关组组长等,在不同岗位上为我国固体火箭发动机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

20世纪60年代,我国固体发动机的研制面临着诸多棘手难题。药柱裂纹问题严重威胁着发动机的安全,一旦药柱出现裂纹,发动机点火后燃面将失控,极有可能引发爆燃事故。经过深入分析,崔国良认识到药柱在发动机中承受特殊加载作用,对其力学性能不仅要求具备一定强度,还需有足够的延伸率。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不懈努力,他成功研究出提高伸长率的配方,初步解决了药柱裂纹问题。

同时,发动机工作时的不稳定燃烧问题也亟待解决。最初确定了三条技术途径,崔国良负责组织含铝推进剂配方的研究。1962年8月,在发动机装药扩大试验中,他带领团队取得连番成功,该配方不仅彻底消除了发动机不稳定燃烧问题,还在我国开辟了固体复合推进剂研究的新路径,此后各个复合推进剂系列配方均将铝粉作为主要组分之一。

助力型号研制,铸就航天辉煌
1967年,国防科委下达了我国第一个两级固体燃料火箭“巨浪一号”的型号研制任务。当时,我国在这一领域技术储备匮乏,发动机的许多单项技术尚未过关,甚至部分研究工作尚未开展,诸多原材料需与发动机同步研制,且对材料性能有着特殊要求。崔国良临危受命,接替杨南生指挥完成两级固体燃料发动机的试样和正样研制工作,力求使发动机达到火箭总体设计要求。

在研制过程中,困难重重,试验站时常传来发动机爆炸和穿火的巨响,每次试验失败后,团队都需从草丛中仔细寻找残骸,分析故障原因。崔国良让调度室每天撰写研制快报,当晚审阅后,次日便召开会议或亲临生产车间、实验室、试车台现场解决问题。针对一级固体发动机四个摆动喷管与后盖组合体的密封设计难题,他主持多次改进和点火试验,最终确定了可靠的密封结构。1980年7月,在固体发动机最关键的地面试车中,崔国良连续三天坚守现场,密切关注试验进展。当试车成功的那一刻,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一瘸一拐地奔向试车台,仔细检查发动机,确认绝热效果良好。1982年,“巨浪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潜地导弹技术的国家,崔国良在其中功不可没。

除了“巨浪一号”,崔国良还深度参与了众多航天型号的研制工作。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第三级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研制中,面对大型装药带来的药柱裂纹问题,他带领攻关小组通过调整推进剂配方,改善药柱高分子网络结构,提高推进剂力学性能,成功解决难题,确保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顺利送入太空,为我国首次航天活动立下汗马功劳。

在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的远地点发动机研制中,他担任首任所长的七机部四院46所自主研发的丁羟推进剂开创性地应用其中,将卫星送入准静止轨道,为我国通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联合攻关,推动高能推进剂发展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航天事业发展的需求,研发高能固体推进剂迫在眉睫。1984年,崔国良担任国防科工委固体推进剂专业组组长后,敏锐地意识到高能推进剂研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同事钱维松向上级提出加快研制高能固体推进剂的建议。

历经10余年的艰苦努力,崔国良顶住各方压力,精心组建联合攻关组,积极推动“同台比武”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科研力量。在攻关过程中,他始终秉持尊重科学的态度,深入探讨技术路线,虚心听取各方意见,力求每一项决策都基于充分的科学依据。例如,在面对绝热层和阻挡层的技术选择时,他带领团队反复论证,最终决定去掉阻挡层,简化设计,提高发动机性能。经过不懈努力,我国高能固体推进剂终于问世,其能量特征和燃速压强指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为我国新型机动固体洲际导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我国固体火箭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新的里程碑。

荣誉等身,德艺双馨为楷模
崔国良在固体火箭推进剂与发动机领域的卓越贡献,赢得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可。他先后荣获多项殊荣,有3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还曾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以及光华基金一等奖、航天奖等多项奖励。1980年,他被授予航天部劳动模范称号,1984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1992年被批准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9年更是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我国工程技术界的最高荣誉。此外,他还曾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人民代表。

然而,面对诸多荣誉,崔国良始终保持谦逊低调。当同事、同学要为他庆祝当选院士时,他诚恳地表示:“我是踩着大家的肩膀上来的,我很愧疚啊!”他深知,每一项科研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团队的协作与努力,个人的成就只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工作中,他关心下属,注重人才培养,积极倡导知识共享与保护知识产权的平衡,为我国航天领域培养了一大批技术骨干,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017年1月18日,崔国良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他的离去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卓越科研成果,将永远激励着中国航天人奋勇前行。崔国良院士用一生的时间,在固体火箭推进剂与发动机领域深耕细作,倚天铸箭,为我国国防事业和航天事业的发展立下不朽功勋,他是阳原人民的骄傲,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英雄,他的事迹将永载史册,熠熠生辉。 
上一篇:马宝玉下一篇:宋玉泉
山西省委原书记
原北京市委委员
原重庆市委书记
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画家
海南省委原书记
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
勤勉实干的开拓者
文艺耕耘者
山东省委原书记
湖北省委原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苏省委原书记
内蒙古自治区原党委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杰出外交家、国际法泰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党组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著名数学家
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四任行政长官
刚正谏臣
中国科学院院士
辛亥革命的坚强志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革命烈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家口市文联作家协会副主席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