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宝玉:1920 年出生于河北蔚县下元皂村,1937 年参加八路军,193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狼牙山战斗中,他是六班班长,带领战士们奋勇杀敌,最后壮烈跳崖,年仅 21 岁。
马宝玉:狼牙山上的不朽丰碑
1920 年,马宝玉出生于河北蔚县下元皂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下元皂村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自然条件艰苦,村民们世代靠微薄的土地为生,长期遭受着封建地主的剥削与压迫,生活困苦不堪。在马宝玉年幼时,父母便因贫病交加相继离世,孤苦伶仃的他只能依靠邻里乡亲的接济勉强维持生计。为了生存,小小年纪的马宝玉便开始给地主放牛、做杂役,过着饥寒交迫的日子。这段悲惨的童年经历,在马宝玉心中埋下了对旧社会的仇恨种子,也铸就了他坚韧不拔、敢于抗争的性格。
少年时期的马宝玉,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暴行。看到同胞们遭受苦难,家园被肆意践踏,他心中燃起了熊熊的怒火,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愈发强烈,救国救民的愿望也日益迫切。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八路军深入敌后,在华北地区广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宣传抗日主张,组织群众抗日。当八路军的队伍来到下元皂村时,马宝玉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军,成为了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的一名战士。从此,他踏上了保家卫国、抗击日寇的革命征程。
初入部队的马宝玉,积极参加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尽管训练条件艰苦,但他始终以顽强的毅力刻苦训练,努力学习军事技能和战斗知识。他虚心向老战士请教,认真钻研每一个动作要领,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熟练掌握了射击、投弹、刺杀等基本军事技能,成为了连队中的训练标兵。在政治学习中,马宝玉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战争对于挽救民族危亡的重大意义,坚定了为民族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1939 年,由于表现突出,马宝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旗下庄严宣誓的那一刻,他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决心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参军后的马宝玉,跟随部队转战于晋察冀边区的崇山峻岭之间,多次参加抗击日军的战斗。在战斗中,他总是冲锋在前,不畏艰险,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出色的战斗能力。无论是小规模的遭遇战,还是大规模的阵地战,马宝玉都能沉着冷静地应对,出色地完成任务。在一次与日军的遭遇战中,马宝玉所在的连队被敌人包围,情况万分危急。马宝玉主动请缨,带领几名战士抢占了一处高地,凭借有利地形,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成功吸引了敌人的火力,为连队突围创造了机会。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连队最终成功突围,马宝玉也因此受到了上级的表彰。
1941 年,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发动了残酷的秋季大 “扫荡”,妄图消灭八路军主力,摧毁抗日根据地。9 月 25 日,马宝玉所在的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阻击敌人,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七连战士们毫不畏惧,依托狼牙山的险要地形,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一天的激战,七连成功完成了掩护任务,但自身也伤亡惨重,弹药消耗殆尽。为了保证主力部队和群众的安全,七连决定留下一个班担任后卫,继续阻击敌人,马宝玉所在的六班主动承担了这一艰巨而危险的任务。
接受任务后,马宝玉带领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四位战士,将敌人引向了狼牙山棋盘陀顶峰。一路上,他们充分利用熟悉的地形,巧妙地与敌人周旋,时而隐蔽在岩石后向敌人射击,时而投掷手榴弹给敌人造成杀伤。为了迷惑敌人,他们还故意在不同的地方留下脚印,制造出主力部队转移的假象。敌人误以为八路军主力就在山上,便调集大量兵力,向棋盘陀顶峰发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进攻。马宝玉和战友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出色的战斗技巧,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敌人的尸体在山坡上越堆越高。
随着战斗的持续,六班战士们的弹药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几颗手榴弹。面对蜂拥而上的敌人,马宝玉果断地对手榴弹进行了分配,准备进行最后的抵抗。当敌人距离他们只有几十米时,马宝玉大喊一声:“打!” 几颗手榴弹同时投向敌群,爆炸声响起,敌人倒下了一大片。但敌人很快又重新组织起了进攻,此时,六班战士们已经没有了弹药。马宝玉看着身边的战友,坚定地说:“我们是八路军战士,宁死也不能当俘虏!” 随后,他带领战友们将枪支砸毁,毅然决然地走向悬崖边。在悬崖边,马宝玉整理了一下军装,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然后第一个纵身跳下了悬崖,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也毫不犹豫地跟着跳了下去。
马宝玉牺牲时,年仅 21 岁。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对党的忠诚,展现了八路军战士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他和战友们的英勇事迹迅速传遍了晋察冀边区,传遍了整个中国,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投身到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了纪念马宝玉等五位英雄,在狼牙山修建了纪念塔和纪念馆,让后人永远铭记他们的丰功伟绩。马宝玉的英雄事迹也被写入教科书,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