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亮:为碧水蓝天奋斗的环境工程泰斗
在辽宁大连中山区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位对中国环境工程领域影响深远的杰出人物 —— 刘鸿亮院士。他的一生,是为环保事业不懈奋斗、为祖国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
一、年少立志,投身环保事业
1932 年 3 月,刘鸿亮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中山区。彼时的中国,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国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刘鸿亮的家庭虽不算大富大贵,但父母一直重视对他的教育,希望他能在未来有所作为,为国家贡献力量。童年时期的刘鸿亮,亲眼目睹了战争给城市带来的创伤,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河流变得污浊不堪,空气里弥漫着刺鼻的气味,这些景象深深刺痛了他的心,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关注环境问题的种子。
1950 年,刘鸿亮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在专业选择上,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起初并不被看好,许多同学认为这个专业与当时青年人向往的 “美好” 追求相去甚远,报名者寥寥无几。然而,在校系领导的反复动员下,特别是听了钱伟长教务长的激励,刘鸿亮怀揣着为国家和人民解决实际问题的决心,“忍痛割爱” 选择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在学习过程中,他了解到老百姓因饮用含氟地下水而导致牙齿黄斑病,城市居民因生活区域缺乏下水道,在洪水来临时遭受污水回灌的痛苦,还有工厂因缺水而不得不停工的现实。这些现象让他深刻认识到国家和人民对改善水环境的迫切需求,从而更加坚定了他在这个专业深耕的信念。1954 年,刘鸿亮以优异的成绩从清华大学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并进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担任助教,开启了他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征程。
二、学术深耕,推动专业发展
1955 年,刘鸿亮担任清华大学土木系给水排水专业教研组秘书,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科研工作。1958 年,全国大搞勤工俭学,刘鸿亮负责专业教研组的相关工作。他带领 100 余名师生勇挑重担,承包了北京东单至建国门外的地下雨水、自来水管道工程。同时,他还参与了其他多个项目,如 “从污泥中提取 B12 及生产塑料”“在北京农村搞沼气化”“用小球藻净化污水同时生产小球藻”,以及在河北省徐水县农村搞简易卫生设备,承担塘沽、邯郸自来水厂设计等。通过这一年多的实践,不仅让学生们的专业思想得到了稳固,刘鸿亮自己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专业工作的重要性,从此全身心地热爱上了自己所从事的专业。
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我国也将环境工程专业提升到重要位置,取代了原有的给排水专业。1982 年,刘鸿亮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他调到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任副院长,1986 年升任院长。在新的岗位上,他开始将目光聚焦于水域富营养化问题。当时,西方国家在大声呼吁环境污染问题的同时,其水体却越来越清澈,而我国的湖泊和近海岸污染却愈发严重。这种鲜明的对比让刘鸿亮意识到我国在环境保护认识上的滞后,他决心改变这一现状,大力推动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三、科研突破,守护湖泊生态
刘鸿亮在湖泊环境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的成果。他组织并参与了大量湖泊调查工作,足迹遍布我国众多湖泊。在调查过程中,他深知建立一个全面、准确的湖泊环境数据库的重要性。为此,他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收集了海量的数据,涵盖湖泊的水质、水量、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为我国湖泊环境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在湖泊富营养化机制研究方面,刘鸿亮投入了大量的心血。他通过长期的野外监测和实验室研究,深入剖析了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他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氮、磷等营养物质在湖泊生态系统中的循环规律,以及它们如何引发藻类过度繁殖,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这些研究成果为我国湖泊污染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为了找到切实可行的湖泊污染综合防治技术,刘鸿亮带领团队开展了大量的科研攻关。他们研发了一系列针对不同类型湖泊污染的治理技术,如生物修复技术、生态调控技术等。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有效地改善了许多湖泊的水质,恢复了湖泊的生态功能。例如,在滇池的污染治理中,刘鸿亮团队研发的生态修复技术得到了应用,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等措施,逐步恢复了滇池的生态系统,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刘鸿亮在科研成果方面硕果累累。他参与并主持了我国 “六五”“七五”“八五”“九五” 计划科技攻关课题,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各 1 次,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各 1 项,以及 “中华环境资源奖”。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了 100 多篇论文,并出版了 10 余本专著和译著,其中包括《湖泊管理》《湖泊环境营养化调查规范》等我国首次发表的有关湖泊环境的重要专著。这些著作对我国湖泊环境研究和治理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推动了我国湖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四、多元贡献,助力环境改善
除了在湖泊环境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刘鸿亮在环境工程的其他方面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他就建立了我国第一个放射性废水处理专门化教研组和环境工程研究所。在当时,我国在放射性三废处理方面的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刘鸿亮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代放射性三废处理的专业人才,为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工作期间,刘鸿亮致力于创建一流的研究机构。他积极引进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在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成为亚洲一流的环境研究机构。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方面,他带领团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他们研发的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为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垃圾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实现了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
刘鸿亮还积极参与国家教育部 “新世纪网络课程工程” 重大教改项目《环境工程案例库》的编写工作。该案例库收集了大量国内外环境工程领域的实际案例,为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他还主持了国家 “八六三” 高技术重点项目 “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的理论、方法、技术及示范工程建设”,以及中国工程院资助项目 “提高三峡库区水质标准,保证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 等重要科研项目。在这些项目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我国环境工程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社会担当,传播环保理念
刘鸿亮在社会任职方面也极为活跃,他曾担任国际湖泊环境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顾问及其环境委员会主任等重要职务。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参与国际环境事务的交流与合作,为提升我国在国际环境领域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代表中国参加了 20 余次世界各地的环境学术研讨,在国际舞台上积极传播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成果,同时也将国际先进的环保理念和技术引入国内,促进了我国环境保护事业与国际接轨。
作为中国 “奥运第一人” 刘长春的儿子,刘鸿亮在 2008 年 3 月 24 日担任了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的第 16 棒火炬手。这一身份让他深感自豪,他认为这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他将奥运精神与环保理念相结合,在火炬传递过程中,向人们宣传环保知识,呼吁大家共同关注环境保护,为实现 “绿色奥运” 的目标贡献力量。他强调,“绿色奥运” 绝不仅仅是北京奥运会对世界的承诺,它应该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高度结合,成为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六、桃李满园,传承环保事业
在人才培养方面,刘鸿亮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他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代放射性三废处理的专业性人才,之后又关注和指导着一批又一批的后辈科研人才。他的学生们在环境工程领域的各个方向上继续深耕,成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中坚力量。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经常带领学生深入实地进行调研和实验,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术研究上,他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他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位学生,激励着他们为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努力奋斗。
七、晚年坚守,持续贡献力量
在晚年时期,刘鸿亮依然心系我国的环境事业。他开始关注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我国燃煤产业对大气污染的严重影响。他深刻认识到解决大气污染问题的艰巨性,这不仅涉及我国的能源战略和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更关乎我国如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大问题。尽管年事已高,但他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为解决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出谋划策。他的这种执着和坚守,体现了一位科学家对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刘鸿亮院士的一生,是为中国环境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他以自己的卓越成就、高尚品德和无私奉献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尊重。他为我国环境工程专业的发展和湖泊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环境保护的史册上,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环保人为实现碧水蓝天的美好愿景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