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于维汉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维汉
于维汉[公元1922年-2010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像 辽宁大连中山区人物
于维汉(1922年1月28日—2010年11月17日),辽宁省大连市人,地方病学专家,原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1945年毕业于国立满洲医学院,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维汉为克山病的预防与治疗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在克山病病因、发病机理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从细胞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克山病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克山病的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被国内外科学界广泛接受,并以此学说开展克山病的防治,使全国克山病病情得到了控制。
于维汉:一生只为克山病防治的医学泰斗
1922年1月28日,于维汉出生于辽宁大连中山区一个普通家庭。童年时期,大连正处于日本殖民统治之下,他亲眼目睹了同胞遭受的苦难,也深切体会到健康对于个人和民族的重要性,这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从医救国的种子。学生时代,于维汉学习异常刻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和强烈的求知欲。1938年4月,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满洲医科大学,正式开启了医学探索之路。在大学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克山病相关知识,从此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5年5月,于维汉一边在大连医院内科工作,一边研究生物化学准备博士论文。随着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大连医院归属发生变化,于维汉毅然终止学业,投身革命工作,开启了他为医学事业奉献的征程。1948年,26岁的于维汉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中国医科大学二分校军医,凭借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无畏的勇气,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屡立战功。

克山病,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早在1907年就出现在东北地区。1935年,黑龙江省克山县等地大规模暴发克山病,患者常常骤然发病,多数在数小时或一两日内死亡,病死率高达92%,一时间,“快当病”“攻心翻”“羊毛疔”等恐惧的称呼在民间流传,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据统计,当时克山病波及黑、吉、辽等16个省区的309个县,受威胁人口达1.24亿之多。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克山病防治工作,决心攻克这一难题。1953年,年仅31岁、时任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副教授的于维汉临危受命,带领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队奔赴克山县病区。

初到病区,于维汉便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白天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寻访患者,详细询问病情、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等情况;夜晚则在临时搭建的简陋病房里,守护在患者身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面对病情危急的患者,他常常不顾疲劳,彻夜抢救。为了深入了解克山病的发病机制,于维汉还主持和参与了大量尸体解剖工作。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亲自主刀解剖了500余例因克山病去世的患者遗体,每一次解剖他都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病变。通过对这些解剖样本的仔细研究,他逐渐掌握了克山病在人体内部的病变特征和规律。同时,为了验证各种治疗方法和病因假说,于维汉还进行了5000余次动物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一整天,精心设计实验方案,耐心观察动物的反应和变化。无数个日夜的坚守,无数次失败后的重新尝试,于维汉从未有过丝毫退缩。

在治疗急型克山病患者的过程中,于维汉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起初,他尝试使用当时常用的樟脑注射疗法,为了挽救患者生命,有时一个病人一天竟用上百支甚至上千支樟脑注射液,然而疗效甚微;之后又尝试升压药物,依然效果不佳。但他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不断总结经验,反复比较、推敲各种治疗方案。终于,在1957年,他试用葡萄糖代替樟脑,采用亚冬眠适当补液的办法,成功抢救了一名危重病人。1958年12月31日,他在克山县北合村将100毫升葡萄糖和一个剂量的冬眠I号注射到一个重症克山病人的静脉里,病人即刻消除了恶心反应。当天,他又给病人注射了三次,病人的病情迅速好转。随后,他将同样的药物用于另外四个重症病人,均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一重大发现,让于维汉无比振奋,经过反复临床实验观察,亚冬眠和适当补液疗法成为抢救治疗急型克山患者的通用疗法,该疗法将急型克山病的治愈率由30%大幅提高到95%,并迅速在全国推广,成为克山病防治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在长期防治过程中,于维汉发现慢型、亚急型克山病患者同样面临着巨大的生命威胁。他通过大量临床实践,找到了服用毛地黄治疗慢型、亚急型克山病的方法,使75%以上患者的心力衰竭得到有效控制。之后,他又进一步总结出服用毛地黄和改善膳食结构的配合疗法,使慢型和亚急型克山病5年死亡率由90%下降到25%以下,克山病防治取得了重大突破,有效控制了病情的发展。

降低克山病死亡率后,于维汉深知,只有找到克山病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他带领团队深入病区,进行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走访调查。在调查中,他发现病区居民的饮食结构普遍单一,主要以当地的少数几种农作物为主。通过对不同病区居民饮食结构与克山病发病情况的对比分析,于维汉敏锐地察觉到导致克山病心肌损害的因子与饮食结构单一有关。随后,他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最终发现用黄豆可以预防克山病发病。

1964年,围绕克山病流行地区缺硒、缺锰、蛋白质和维生素E摄入低的情况,于维汉在黑龙江省富裕县搭建克山病防治观测站,对1.6万人开始了长达22年的综合性研究。在这期间,他系统诊治了6000多名各型克山病患者,亲自为患者检查身体、制定治疗方案,关注着每一位患者的康复情况;主持解剖500多例死亡患者,从病理解剖层面深入探究克山病的奥秘;在动物身上做了5000多次实验,获取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根据研究所得资料,他对观测点进行干预,定期为人口进行健康体检和膳食调查,观察食用豆腐预防克山病的效果。同年,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创建了克山病研究室,为克山病研究搭建了更为专业的平台。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于维汉基本掌握了克山病的发病规律、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确定了诊断标准和防治措施,在克山病的临床诊断、分型等方面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1967 - 1969年期间,特殊的社会环境使于维汉的研究被迫中断,他被隔离审查后关在牛棚中。但他心中对克山病研究的热情从未熄灭,时刻关注着相关信息,默默思考着研究方向。1969年结束隔离后,他第一时间重返克山病研究岗位,仿佛从未离开过。1974年3月16日,于维汉在去齐齐哈尔开会途中,因路滑遭遇车祸,身体多处骨折。然而,心中对克山病的惦念让他一刻也无法安心养病。在病床上,他积极配合治疗,坚持康复锻炼。车祸不到2个月,他便不顾家人和同事的劝阻,重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

1977年,于维汉再度率领由哈尔滨医科大学等单位专家对西藏地区进行克山病考察。他们克服了高原反应、交通不便、环境恶劣等重重困难,深入西藏各地,对当地的克山病发病情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为西藏地区的克山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1978年,于维汉荣获全国科学大会特殊贡献奖,同年任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此后,他积极推动医学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为培养更多优秀医学人才、提升学校科研水平付出了诸多努力。1979 - 1981年,他连续被评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成为全省人民学习的榜样。

1982年,于维汉申请创办《中国地方病学杂志》,经卫生部批准,该杂志于1982年1月正式出版第一期,他担任主编。这份杂志为地方病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推动了我国地方病防治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同年,他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会议,主持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病与环境图集》。该图集为中国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为深化病因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加强了中国医学地理制图在国际交流中的地位。1984年,于维汉倡导和主持的云南楚雄克山病综合性科学考察,吸引了7个省、市的16个防治研究单位的293名专家参与,涉及地学、农学、医学等多学科协作。这次考察采用新思维、新手段,在以往克山病研究工作基础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从分子水平进一步揭示了克山病发病机制,把克山病防治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1997年,于维汉凭借在克山病防治领域的卓越贡献,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此时,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依然心系克山病防治事业。他提出要到甘肃、四川及世界各地的克山病病区再走一遍,整理更完整的资料,研究全世界克山病的防治与治疗,为全球克山病防治贡献中国智慧。2003年,他主持编写了100多万字的专著《中国克山病》,这部专著凝聚了他一生的研究成果和心血,为后人深入研究克山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2004年,于维汉因脑溢血进入哈尔滨医大二院治疗。即便在病床上,他依然牵挂着克山病防治工作,时常向来看望他的同事询问最新进展。

2010年11月17日零时10分,于维汉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享年88岁。他的一生,是为克山病防治事业无私奉献的一生。在近半个世纪的科研工作中,他安于清贫、甘于寂寞,不畏艰险,治病救人,协作攻关、不断创新。他提出的克山病营养性生物地球化学病因学说,为克山病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在他的努力下,克山病发病率明显降低,治愈率显著提高,昔日肆虐猖獗的克山病魔终于得到有效控制。自1991年以来,黑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再也没有急性克山病发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拯救了无数家庭。

于维汉不仅在科研和临床工作中成绩斐然,在人才培养方面也成果丰硕。从1978年任职哈尔滨医科大学副校长以来,他积极推动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哈医大共派往日、美、加、英等国家和地区著名医科大学研修、攻读研究生和参加学术会议人数多达2560多人次,有效提高了学校师资水平及学术研究和医疗技术。1978年起,他开始培养心血管疾病和地方病(克山病)的研究生,20多年间共培养硕士生38名,博士生32人。他的学生们如今已成为我国医学领域的中坚力量,在各自的岗位上传承着他的精神,继续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他还在2000年设立“于维汉院士贫困大学生奖学金”,资助贫困优秀大学生,帮助他们实现医学梦想。

于维汉的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四届和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医学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为了人民的健康和幸福,不懈努力,勇攀科学高峰。他的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上一篇:刘萌萌下一篇:冯恩鹤
中国作家
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原中央政治局委员
广东省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
解放军将领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中国作曲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开国大校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重庆市委书记
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党组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内地女演员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
国家一级作家
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
中国男排运动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省委原书记
原重庆市委书记
中国作家
原中共西藏江孜分工委书记
毛泽东的秘书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秘书长
原福州军区顾问,解放军少将
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解放军将领之一
中国内地女演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