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田家英

毛泽东的秘书
田家英
田家英[公元1922年-1966年]+像 四川省成都市人物
 田家英同志生平与历史评价

一、革命生涯与历史贡献
田家英(1922-1966),原名曾正昌,四川成都人,出身小资产阶级家庭。少年时期因家境贫寒辍学药铺学徒,却以笔名“田家英”在报刊发表文学作品,投身进步思想传播。1937年奔赴延安,先后在陕北公学、马列学院深造,1938年入党。
抗战期间,他参与《毛泽东选集》编注工作,编辑《毛主席诗词》,抢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手稿,为毛泽东思想的传播作出重要贡献。建国后,他长期担任毛泽东秘书,主持中央办公厅秘书室工作,提出“分别处理,综合反映”的信访原则,推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1959-1962年间,多次深入农村调查,揭露“浮夸风”“共产风”问题,起草《六十条》《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等文件,为调整农村政策、恢复农业生产发挥关键作用。

二、正直品格与斗争精神
田家英以“不被压扁”的革命气节著称。庐山会议期间,他保护坚持正确意见的同志;北戴河会议及八届十中全会上,面对党内错误批判,始终未泄露刘少奇委托提建议一事,亦不推诿责任。1965年整理毛泽东关于《海瑞罢官》的谈话时,他删改涉及彭德怀的不实内容,成为林彪、江青集团诬陷其“篡改最高指示”的借口。
他生活朴素,深入基层,曾与农民同吃公共食堂,揭露公社浮夸现象。三年困难时期,目睹群众疾苦,常悲痛落泪,仍坚持夜以继日工作,力求改善民生。邓力群评价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虽性格刚直、稍显脆弱,但勇于改正错误,始终与劳动人民保持思想感情一致。

三、迫害与平反
“文化大革命”中,田家英被诬为“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1966年5月含冤逝世,年仅44岁。1980年3月,中共中央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党籍并举行追悼会。
悼词指出,田家英是“从少年时代即投身革命、忘我工作”的优秀党员,其一生践行毛泽东思想,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不息。尽管受林彪、“四人帮”迫害,但他维护党的团结、保护同志的品质,以及“不妥协斗争”的精神,成为党内清流的象征。

四、历史定位与启示
田家英的悲剧是“文革”十年浩劫的缩影,凸显党内斗争对优秀干部的摧残。他的一生印证了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重要性,其“实事求是”的作风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至今仍具现实意义。正如追悼词所言:“他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一定会得到成功。”

悼念田家英同志
——邓力群同志在田家英同志追悼会上致的悼词 

我们的老战友田家英同志,由于受林彪、江青、陈伯达一伙的诬陷和迫害,于一九六六年五月二十三日含冤逝世。他离开我们的时候,年仅四十四岁。多年以来,对于家英同志不幸逝世的哀悼和怀念,一直深深埋在我们的心里。

田家英同志是四川省成都市人,出生在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由于贫困,曾在中药店当学徒。他在少年时代就接受了进步思想和我党地下组织的领导,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一九三七年,不满十六岁的家英同志,冒着生命危险,从大后方的四川,经历了艰难险阻,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并于一九三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后在延安陕北公学、马列学院、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中共中央宣传部等单位工作。从一九四八年起,担任毛泽东同志的秘书。解放后,又担任中央办公厅秘书室主任、中央政治局主席秘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办公厅副主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等职务。一九五六年被选为“八大”代表;一九六四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家英同志是一位经过长期革命锻炼,忠于党、忠于人民,有才能的优秀共产党员。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奋斗,做了大量的工作。

家英同志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许多年中几乎用全部精力,参加《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及毛泽东同志其他著作的编辑、注释和出版工作,为党做出了贡献。他发表的文章,绝大部分是宣传和介绍毛泽东著作的。他认真领会毛泽东思想;他为在人民群众中普及毛泽东思想,倾注了大量心血。

家英同志遵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抱着为广大劳动人民谋福利的崇高目的,许多次深入农村,进行系统的周密的调查研究。他即使身在城市,也时刻关心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他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反映了许多重要情况,提出过不少正确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中央有关农村政策的许多文件,如《农业生产合作社章程》《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问题的指示》等等,他都参加了起草工作。

家英同志在主持中央办公厅秘书室的工作期间,正确执行党的政策,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及时向党中央、毛泽东同志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人民群众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他十分注意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条件下,使党和人民群众继续保持密切的联系,支持和保护来信来访群众应有的民主权利。

家英同志出身比较贫寒,自小生活在社会下层,习惯于体察民间疾苦,对劳动人民具有深厚的感情。不但在战争年代和土地改革中,即使进城以后,条件变了,他仍然自觉地同劳动人民在思想感情上保持联系,保持一致。他进行农村调查,常常到最艰苦的地方,住在贫苦农民家里,细致地了解农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和他们的要求。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为国为民,忧心如焚。当他亲眼看到一些农民生活极端困难时,常常忍不住流下眼泪,难过得吃不下饭。为了早日恢复国民经济,尽快改善群众生活,他常常不辞劳苦,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在我们党的民主生活一度受到损害时,他也不顾个人安危,真实地、负责地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反映群众疾苦,指出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

几十年的实际行动证明,家英同志确实是一个诚实的人,正派的人,有革命骨气的人。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他很少随声附和,很少讲违心的话。一九六五年,家英同志参加整理一个谈话记录。他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反对把《海瑞罢官》一剧说成是为彭德怀同志翻案。事后不久,就被一个混进党内的坏人告发,从此对他定下一条篡改毛泽东著作的大罪。尤其值得提到的是,当着党内斗争出现错误偏向的时候,在最关键的时刻,家英同志为了维护党的团结,保护同志,不惜牺牲自己,把责任全部承担下来。家英同志也犯过错误,向党组织提过错误的意见,但他绝不躲闪推诿,更不牵连别人。家英同志的这些好品质,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更加显得难能可贵,更加使每个同他一起工作过或者受过他保护的同志,感到他的可亲可敬。

家英同志对于混进党内并身居高位的坏分子,象陈伯达、江青之流,很早就看出这伙人的恶劣品质,曾长期同他们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并被他们恨入骨髓。

家英同志对待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有时甚至废寝忘食,奋不顾身。一九五四年他参加我国第一个宪法的起草工作,有一段时间经常通宵不眠,累得吐血,但仍坚持不懈,直到按时完成任务。

家英同志的好学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从小主要靠勤学自修,达到了相当的文化程度。参加革命后,几十年如一日,用功读书,认真学习马、恩、列、斯著作和毛泽东著作,并努力用马列主义原理指导自己的工作,逐步成为党的一个比较博学能文的干部。

就是这样一位从少年时代参加革命、几十年来忘我工作、为党和人民做出了一份贡献、并且具有许多共产主义优良品质的同志,就是这样一位在毛泽东同志身边工作了十八年、忠实地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同志,在文化大革命的前夕,却被林彪、江青、陈伯达及追随他们的居心不良的人,诬陷为反党、反毛主席、反毛泽东思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被置之于死地。当我们今天悼念家英同志的时候,想到林彪、“四人帮”一伙残害大批革命同志的罪行,怎么能不感到悲愤难平!

如同任何一个忠诚的革命者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弱点和错误一样,家英同志当然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家英同志刚直不阿,但比较脆弱。在顺利的环境里,他往往锋芒太甚;而在受挫折的情况下,又缺乏韧性。他胸怀坦荡,但有时会犯点自由主义的毛病。家英同志虽然有这些弱点,但他勇于接受批评,当他认识了自己的错误的时候,总是力求改正,避免重犯。不管林彪、“四人帮”一伙对他怎样诬蔑,家英同志不愧是我们党的一位好党员。

林彪、“四人帮”横行十年,使我们党损失了一大批优秀的干部,家英同志是其中的一个。时光如驶,家英同志离开我们已经快十四年了。作为同他一起战斗过的老战友,作为他的同志、朋友,今天大家聚集在这里悼念他,心情是十分悲痛的。他的真诚、坦率、亲切、鲠直的生动形象,好象还在眼前。对于所有他的老战友来说,对于同他接触较多的同志来说,这一形象是不会消失的。

现在,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艰巨任务,摆在大家的面前。如果家英同志还在人间,他是一定会更加发奋工作,发挥他的才干和智慧,做出更多贡献的。但这是不可能的了。我们应该以共产党人对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百倍努力地进行工作,以弥补家英同志和其他革命前辈、战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幸去世对党造成的沉重损失。

让我们假定家英同志还有知觉吧,让我们告诉他:家英同志,你曾经为之奋斗终生的我们的共同事业,一定会得到成功。

(原载1980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上一篇:颜楷下一篇:王子文
贝勒爱新觉罗·载瀛长子
革命烈士
湖南省委原书记
毛泽东的秘书
革命烈士赵一曼丈夫
国民党原国防部少将高参
贝勒载瀛第五子
李大钊的次女
著名的教育家、电机专家
志大才疏的扩张主义者
革命英雄
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齐国的复国之君、艰难时局下的守成者
毛泽东的秘书
善于纳谏的开明之君
战略决策失策的执政者
李大钊的儿媳
北洋军阀二十四位上将
审时度势的政治谋略家
齐国末代君主、见证齐国覆灭的悲剧人物
中国内地女演员
浙江省委原书记
原重庆市委书记
中国作家
原中共西藏江孜分工委书记
毛泽东的秘书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秘书长
原福州军区顾问,解放军少将
解放军将领之一
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