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立骏,男,1957年7月出生于辽宁大连,日本归侨,物理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
万立骏是一位在物理化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科学家,同时在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有着突出贡献。以下是他的详细生平介绍:
成长与教育背景
早年经历:1957年7月,万立骏出生于辽宁大连。尽管没有明确资料表明他来自大连中山区,但大连是他成长的地方,这座城市的文化和教育氛围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他在学生时代就展现出了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卓越的学习能力。
本科学习:1978年,万立骏考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机械系。在大学期间,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于1982年1月获得工学学士学位。这段本科学习经历为他打下了坚实的理工科基础,培养了他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硕士深造:本科毕业后,万立骏没有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而是继续在大连理工大学深造,攻读硕士学位。1987年6月,他获得大连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在硕士阶段,他开始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为日后的科研之路积累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博士留学:1990年,万立骏前往日本东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师从著名学者,接受了国际前沿的学术训练,接触到了最先进的科研设备和技术。1996年3月,他获得日本东北大学博士学位。在博士研究期间,他的研究成果就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为他回国后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职业生涯
国内早期工作:1982年2月,万立骏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担任吉林省邮电工业总厂助理工程师,后在吉林省邮电局政治部担任干事。1987年7月,他成为大连海事大学讲师,在教学工作之余,也开始了自己的科研探索之路。
国外研究经历:1996年4月,万立骏在获得博士学位后,担任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研究员。1997年10月,任日本北海道大学客座教授。1998年10月,担任日本东北大学助理教授。在日本的这些研究经历,让他深入了解了国际前沿的科研动态和技术,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也为他后来回国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先进的研究方法。
回国发展:1998年,万立骏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毅然回国到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工作。1999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回国后,他迅速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工作。2000年,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这为他的科研项目提供了更充足的资金和资源。2004年2月,万立骏担任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分子科学中心主任,在领导和管理科研机构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带领化学研究所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高校任职:2015年3月,万立骏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副部长级),在高校管理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注重学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不断进步。2017年5月,他调任中国侨联党组书记,开始在侨联领域为归侨侨眷服务,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2017年6月,担任中国侨联党组书记、主席,积极组织和参与侨联的各项工作,为团结凝聚海外侨胞、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科研成就
扫描探针显微学研究:万立骏长期从事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ECSTM)等研究,发展了ECSTM的高分辨稳定成像技术,使科学家能够更清晰地观察到电极表面的微观结构和化学反应过程。他还提出了基于不同相互作用的表面分子吸附和组装规律,为表面分子组装、组装结构转化和原子分子迁移等基本物理化学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例如,他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揭示了特定分子在电极表面的吸附模式和组装机制,为设计和制备具有特定功能的表面纳米结构提供了指导。
纳米材料科学研究:在纳米材料科学领域,万立骏致力于设计制备高性能纳米金属材料、金属氧化物材料和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等。他所发展的微纳复合结构和碳网络技术显著提高了纳米材料的电催化性能和电荷传输速率。以锂离子电池为例,他通过改进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提高了电池的充放电效率和循环稳定性,为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学术成果丰硕:万立骏在包括*Nature Commnication*、*Acc. Chem. Res.*、*PNAS*、*Angew. Chem.*、*JACS*等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多次入选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高被引科学家(Highly Cited Researchers)名录。他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在国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此外,他还出版了《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术及其应用》《固体表面分子组装》等专著,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社会兼职与荣誉
社会兼职:万立骏担任了众多重要的社会职务。他是英国皇家化学会“Fellow”,中国电化学委员会主任,中国化学会第三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SPM系列国际会议组委会委员等。同时,他还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化学》主编,*J. Am. Chem. Soc.*副主编等职务,在学术期刊编辑和学位教育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他受聘为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大学、日本东北大学、东京大学等多所大学的兼职教授和访问教授,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
所获荣誉:万立骏获得了众多荣誉和奖项。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9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0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9年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化学奖等。他还获得过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以及中国化学会 - 巴斯夫青年知识创新奖等奖项。此外,他获得了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万立骏在物理化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为我国相关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在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也展现了一位杰出科学家的担当和奉献精神,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