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于振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振文
于振文[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学部]+像 辽宁大连市旅顺口区人物
于振文,男,汉族,1944年6月22日出生于北京市,辽宁省旅顺口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栽培学专家,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于振文:为小麦高产优质 “把脉” 的耕耘者
于振文,1944 年 6 月 22 日出生于北京,籍贯辽宁大连旅顺口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作物栽培学领域的杰出专家,现任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投身于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实践,在小麦栽培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果,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求学之路:与小麦研究结缘
于振文的求学历程为他日后在小麦栽培领域的深耕奠定了坚实基础。1979 年,他成功考取著名小麦专家、山东农业大学余松烈教授的硕士研究生。在跟随余松烈教授学习期间,他系统且深入地钻研小麦高产栽培理论,从此开启了与小麦长达数十年的不解之缘。这段学习经历不仅让他积累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让他深受余松烈教授治学精神的影响,培养了对农业科研的深厚情感和责任感。
1985 - 1987 年,于振文获得赴美国肯塔基大学进修的机会,进修期间他专注于小麦产量生理研究。当时的美国在作物生理学研究方面处于世界前沿,拥有先进的研究设备和理念。于振文充分利用这一宝贵机遇,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他深入研究小麦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生理机制,尤其关注产量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这些研究经历为他回国后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2000 年 12 月至 2001 年 5 月,他又前往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担任访问教授,进一步加强了国际学术交流,深入了解国际小麦研究的最新动态,为他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启发和借鉴。
科研探索:高产与优质并重
于振文在科研上的贡献是多方面且极具开创性的,在小麦产量生理研究领域成绩斐然。他深入系统地研究了高产条件下小麦旗叶与根系衰老的生理机制以及与环境条件的关系。通过大量的田间试验和实验室分析,他发现深层根系对小麦衰老调控起着主导作用,同时明确了氮素、水分、群体等因素调控衰老进程的机理。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他提出了小麦衰老具有阶段性的观点,并详细阐述了每个阶段的生理特点以及与粒重形成的关系。他创新性地提出通过延长缓衰期、缩短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期,进而提高此期籽粒灌浆速率,最终实现提高粒重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他探索出同步提高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的方法,增加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并促进其向穗部的分配,这一理论为获得小麦超高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理论,他带领团队创建了以氮肥后移等为关键技术的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通过调整氮肥的施用时期和比例,使小麦在生长后期能够获得充足的养分,从而有效提高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利用该技术,2005 年和 2006 年分别在兖州小孟镇王海村和陈王村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高产纪录:1.81 亩 “泰山 23” 小麦实打验收亩产达到 735.66 公斤,4.21 亩 “济麦 22” 小麦亩产达到 727.43 公斤,为我国小麦高产树立了优秀样板。1997 - 2001 年,该技术在鲁、豫、冀、皖北、苏北等地累计推广 1.5 亿亩,成功指导不同层次高产田(400 - 600 公斤 / 亩)小麦单产的显著提高,累计增产 69 亿公斤,产生了极为显著的经济效益。这一技术成果于 2001 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在 2005 年被农业部定为全国小麦生产主推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
上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农业发展对小麦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于振文敏锐地意识到小麦品质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研究重点转向小麦品质生理领域。他针对我国小麦生产中存在的过量施氮、氮肥全部底施或底施比例过大、灌溉量与灌溉时期不当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导致小麦品质不稳定、产量不高,同时氮素淋溶过多,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他和课题组系统研究了强筋和中筋小麦蛋白质品质、淀粉品质、粒重形成的生理机制,发现上述不合理的施肥和灌溉方式是导致问题的主要因素。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们提出了品质和产量同步提高的关键技术。该技术包括减少底肥氮数量、增加追肥氮比例,生育前中期低定额后期控制灌溉,精量施用氮、硫、磷、钾肥等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实现了小麦的优质高产,还显著减少了土壤氮素淋溶,提高了水肥利用率。2002 - 2005 年,该技术在黄淮海麦区累计推广 1.4 亿亩,增产小麦 39 亿公斤,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的品质稳定性,显著增强了国产优质小麦的市场竞争力。凭借这一成果,于振文主持的 “小麦品质生理和优质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 课题荣获 2006 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田间实践:理论与实际结合
于振文始终坚信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在理论上创新,更要善于把技术成果用于实践,为生产发展作贡献,要把论文‘写’在田野间”。1992 年,他担任农业部小麦专家组成员,2003 年起担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同时还是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小麦分团团长。在这些岗位上,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我国小麦生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决策建议。
每年秋种前,他都会组织专家组精心研究并提出我国小麦生产技术方案。在农业部及各地召开的秋种会和麦田管理现场会上,他不辞辛劳地讲授小麦高产技术,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气候、种植习惯等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技术,为各地的小麦种植提供了科学指导。在小麦生长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寒风凛冽的冬季,还是烈日炎炎的夏季,他总是带领专家组奔波于我国小麦主产区。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仔细查看苗情、墒情、病(虫)情。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他们能够及时发现各种灾害的迹象,并准确提出切实可行的补救措施。例如,2004 年 1 月,于振文带领专家组在河南、安徽考察时,敏锐地发现小麦冻害比较严重的问题。回到泰安后,当得知湖北小麦也发生冻害,他不顾旅途劳累,马上又赶到湖北的襄樊实地查看苗情。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他提出立即采取增施氮肥、促进分蘖的管理措施,有效减轻了冻害造成的损失。
连续几年小麦都发生冻害的情况引起了于振文的高度关注。他意识到这可能与气候变暖导致小麦冬前生长过旺有关。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他通过对山东龙口、济宁两地常年气候变化及小麦适宜播期的数据分析,发现随着年份的推移,气候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原有的播种时间不再适宜。基于此,他在 2007 年 5 月农业部小麦专家组太原会议上,郑重提出主产区播种期延迟 5 天左右的建议。这一建议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实践可行性,2007 年秋种在黄淮海主产区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增产效果,有效解决了多年来影响小麦生产的这一难题。
2008 年 12 月至 2009 年 1 月初,我国部分地区遭遇严重干旱,小麦生产面临巨大威胁。于振文带领专家组迅速行动,前往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地深入调查旱情。他们不畏艰难,在干旱的田野中仔细查看每一块麦田的情况,详细了解旱情对小麦生长的影响程度。经过认真研究和分析,他们及时向农业部报告旱情的严重性,并提出了黄淮海麦区打破常规提前一个月浇春季第一水的科学抗旱方案。这一方案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土壤水分状况、小麦生长阶段以及气候预测等因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积极组织下,这一方案得到有效实施,抗旱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 2009 年的夏粮增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荣誉加身:激励与鞭策并行
于振文的卓越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荣获众多荣誉和奖项。1998 年 2 月,他获得政府特殊津贴,这是国家对他在农业科研领域杰出贡献的肯定;同年 4 月,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这一荣誉体现了他为我国农业事业辛勤付出的奉献精神;9 月,他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彰显了他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突出成就。2000 年,他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这是对他在科研、教学和服务社会等多方面工作的高度赞誉。2004 年,他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以表彰他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2006 年,他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这一奖项是对他在科学研究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和推动科技进步方面的重要肯定。2007 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我国工程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标志着他在作物栽培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认可。2009 年,他荣获中华农业英才奖,进一步证明了他在农业领域的杰出贡献和引领地位。2013 年,他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科技兴农功勋科学家称号,为他的荣誉簿又增添了光辉的一笔。
面对诸多荣誉,于振文始终保持谦逊的态度。他深知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个人之功,而是教学科研团队和小麦专家指导组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这些荣誉对他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激励和鞭策,促使他更加努力地投身于农业科研事业。他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小麦生产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和使命。他表示要不断努力,创造出更加丰硕的科研成果,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贡献。
于振文在教学和科研中,大力倡导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他深知农业科研的特殊性,只有深入田间地头,才能真正了解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才能使研究成果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他经常带领助手和研究生一起播种试验田,从土地的翻耕、播种的深度和密度,到后期的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亲自参与指导。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要求研究生吃住在农村,亲身感受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他常说:“农业科研一定要在生产第一线进行设点,这样研究出的成果才能在生产中发挥作用。” 在他的悉心培养下,截至 2014 年 6 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 28 名、硕士研究生 36 名。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大多投身于农业科研、教学和生产一线,成为我国农业领域的中坚力量,继续传承和发扬他的科研精神和治学理念。2018 年 1 月,于振文领衔的山东农业大学小麦遗传育种与栽培技术创新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不仅是对他个人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整个团队的肯定,激励着更多的农业教育工作者为培养高素质农业人才、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而努力奋斗。
于振文,这位从辽宁大连旅顺口区走出来的农业科学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小麦栽培事业。他在科研上的卓越成就、对农业生产的悉心指导以及对人才培养的倾心付出,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国小麦产业发展的道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广袤的田野上继续书写着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的壮丽篇章。

上一篇:唐启升下一篇:韩德民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重庆市委书记
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党组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内地女演员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
国家一级作家
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
中国男排运动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务院原副总理
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
香港特别行政区原行政长官
原黑龙江省委书记
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前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雪域文坛的耕耘者
港永隆银行董事长
原辽宁省委书记
内蒙古自治区原党委书记
前印度总理
经济与教育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人物
中国工程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