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于润沧

中国工程院院士
于润沧
于润沧[中国工程院院士·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像 山西大同市浑源人物
于润沧,男,汉族,1930年3月20日出生于河北张家口,祖籍是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中国共产党党员,金属采矿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专家、名誉专家委员会主任。
于润沧:矿业征途的卓越领航者
于润沧,1930年3月20日出生于河北张家口,祖籍山西大同市浑源县,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更是采矿领域的杰出专家,在我国有色金属矿山开采工程设计新领域的开拓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始终以卓越的智慧与不懈的努力,为我国矿业发展贡献力量,如今担任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高级顾问专家、名誉专家委员会主任。

立志报国,投身矿业学习路
于润沧成长于动荡年代,少年时便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心中早早立下为国为民的壮志。1942年,他考入山西进山中学,彼时,在地下党的影响下,抗日战争后期,年少的他便和同学们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解放战争时期,于润沧更是投身到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独裁统治,争取和平、民主的运动中。1949年4月,在华北财政部部长戎子和的亲自安排下,他从北平(今北京)冒险穿过火线前往大同,向担任国民党大同守军最高指挥官的父亲宣传党的政策,为促成大同和平解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

同年9月,于润沧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班学习俄语,次年进入本科,起初被分配到土木工程系。但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对采矿专业人才需求极为迫切。怀着满腔热忱,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请求改学矿床开采专业,立志投身祖国的采矿事业,自此,开启了与有色金属紧密相连的职业生涯 。1952年,因院系调整,于润沧转入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采矿系。在大学期间,在前苏联专家的悉心指导下,他系统地学习了基础理论和采矿专业知识,并于195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 。

科研攻坚,矿业设计展锋芒
初入职场崭露头角
1954年,于润沧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前身),成为一名技术员。当时正值中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被列为国家重点工程的6个有色金属矿山项目,初步设计由前苏联承担,总院负责辅助设计及施工图。于润沧参与了杨家杖子钼矿、白银厂铜矿的矿山设计。工作中,他如饥似渴地向专家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善于独立思考,迅速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成长为院采矿专业技术骨干 。

创新方法攻克难题
20世纪60年代初,于润沧在湖南冷水江市锡矿山锑矿开采项目中担任试验组副组长,彼时,原有开采方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他大胆突破传统,摒弃过去保留1米厚矿石作为护顶的采矿方法,成功组织试验“杆柱房柱法”并应用于生产,开创了我国地下矿山“杆柱房柱法”的先河,使得矿石损失率大幅降低40%,该成果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

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期,于润沧以崩落采矿法和充填采矿法为重点研究课题,对国内外众多著名矿山展开系统考察,积累了海量的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感性认识,为后续我国大型矿山的设计工作进行了深厚的技术储备 。

助力金川镍矿崛起
70年代到80年代,于润沧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重大挑战——负责中国第一大镍矿甘肃金川镍矿的采矿工程。金川镍矿位于西部戈壁滩,二矿区矿床赋存呈现富、大、深、碎的复杂特点。面对难题,他大胆采用机械化盘区下向充填采矿法,主持开发高浓度胶结充填新技术,成功实现“采富保贫”,满足了国家对镍资源的大量急需。同时,他借鉴“新奥法”理论,采用曲墙圆弧拱巷道断面和两次喷锚网联合支护,有效控制了不良岩层的巷道坍塌,大大加快了矿山建设进度。于润沧还在“富、大、深、碎”的矿体中开创了世界上大面积(超过10万平方米)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法的先河。在断面为5m×4m进路式采矿中,通过采用6立方米铲运机、全液压双机凿岩台车等大型设备,将盘区生产能力提升至每天800吨至1000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成果为金川二矿区实现每天8000吨的生产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使金川镍矿每年增加利税1亿元,金属损失减少15% 。

推动铜矿变革发展
在中条山铜矿峪铜矿的设计中,于润沧担任专家顾问组组长。当时该矿采用“有底柱分段崩落法”,平均每年亏损800万元至1000万元。他积极倡导引进“矿块崩落采矿法”并参与科技攻关,成功使矿山扭亏为盈,为铜矿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

1996 - 2000年,于润沧主持国内第一座有色金属矿山千米深井——冬瓜山铜矿开采的设计工作。他首次提出“探建结合”的新理念和技术方案,提前掘进主井和措施井,有效完成了资源储量的升级,加快施工进度,缩短建设周期,增加了经济效益,为深井开采积累了珍贵经验 。

持续探索,引领行业新发展
首提生态矿业工程理念
有色金属工业是国家的基础性和支柱型产业,但同时也是高污染行业。于润沧在长期的采矿设计工作中,深刻认识到开采必须与生态保护并重。早在1983年,在江苏南京市郊栖霞山矿山开发项目中,国家提出不能有废石场、不能有尾矿库、废水必须全部回用的严苛要求。于润沧带领设计研究团队经过多次规划设计,圆满完成任务,打造了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废矿山。基于此实践,他首提“生态矿业工程”概念,强调一个矿业项目从规划、立项、设计、施工建设、生产到闭坑的全过程,都要将保护生态环境与环境治理、生态修复融入矿产资源开发,组成有机整体。他积极呼吁出台矿业法规,强化矿山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法治保障,为我国矿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

推动膏体充填技术发展
20世纪90年代,于润沧在国内率先试验成功并在生产中采用膏体充填技术,建成了几座具有示范作用的现代化矿山,同时培养了我国硬岩矿山工程领域应用和发展全尾砂高浓度、膏体胶结充填技术的专业团队。2001年,他承担的膏体充填新技术研究项目实现工业化,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聚焦智能矿山建设
进入新时代,于润沧敏锐地意识到信息化、智能化对矿业发展的重要性。2017年,由他发起,中国恩菲牵头成立了中国矿业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通过两化融合推动传统采矿业转型升级,引领中国智能矿山建设发展进入新阶段。他专门给采矿同仁写信,指出信息化建设特别是实现远程遥控和自动化采矿,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既可以极大地改善矿山生产的安全状况,降低能耗,提高设备工时利用率,又能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在金属价格不景气的情况下仍保持竞争优势 。2016年12月5日,86岁高龄的于润沧应邀进入山东招远黄金院士工作站,深入研究实践我国首座大型直接海下开采深井黄金矿山,该项目集成无人值守、远程遥控、井下运输无人驾驶、按需通风等多项领先技术,建成后成为国家智能矿山示范工程 。

荣誉等身,培育后学传薪火
于润沧在长期的矿山设计和科研实践中,收获了众多荣誉。1986年,他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我国有色勘察设计行业第一位工程院院士 。他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等诸多奖项 。

于润沧不仅在科研和工程领域成就斐然,还十分注重人才培养。他先后培养出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6名,在站博士后2名。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学术成果传授给年轻的矿山工程设计人员。对于海外归来的留学生,他会贴心地送上装有各种国际科技前沿资讯的U盘,激励他们刻苦钻研 。

于润沧,这位从山西浑源走出的矿业巨擘,以坚定的信念、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在我国矿业发展史上书写了壮丽篇章。即便如今已鲐背之年,他依然心系矿业,为我国从矿业大国迈向矿业强国的宏伟目标持续奉献着力量,他的精神和成就,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矿业人奋勇前行 。 
上一篇:朱日祥下一篇:李建成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贵州省委原书记
文化传承的践行者
落马官员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辽宁省委原书记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
原江西省省委书记
抗美援朝老军医
国务院原副总理
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原重庆市委书记
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
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党组书记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内地女演员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
国家一级作家
中国内地影视男演员
中国男排运动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代后期治河的名臣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