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毓美[清][公元1778年-1840年]+像 山西大同市浑源人物 栗毓美(1778年-1840年),字含辉,又字友梅、朴园。山西省浑源县人,清代后期治河的名臣。 栗毓美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以拔贡考授河南知县。以后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任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持豫鲁两省河务。嘉庆中曾历署河南温县、孟县等县知县,道光时任武陟知县,后为开归陈许道及河南布政使、护理巡抚,多次参与了黄河的修防堵决工程。道光十五年(1835年),其任东河总督,主持河南、山东境内黄河的治理。栗毓美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病逝。 栗毓美使清代堤坝工程,抢险、堵口等河工技术都有改进提高,如黄河上建长挑水坝,大量修减水坝,滩地塞支河串沟,开引河,放淤固堤等。又如埽工改用软厢,堵口增筑二坝、三坝等。栗毓美发明了用砖工。用砖坝或抛砖护险工来代替埽工的主要优点是:比埽工经久耐用,沿河群众均可烧窑制砖,成本低,贮存保管安全简便。其任东河总督5年,河南黄河5年无大灾。后人为了纪念栗毓美,为其修建了祠庙,拜其为“河神”,称为“栗大王”。著有《栗恭勤公砖坝成案》一书,详细记载了创用砖工的经过及具体办法。 栗毓美:黄河治水的卓越先驱 栗毓美,字含辉,又字友梅,1778年出生于山西省浑源县。嘉庆七年(1802年),他以拔贡身份考授河南知县,此后仕途顺遂,历任知州、知府、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道光十五年(1835年),栗毓美被任命为河南山东河道总督,主理豫鲁两省河务,由此开启了他在黄河治理领域的辉煌篇章。 黄河下游河道两岸滩地众多,河南河段尤为显著,河宽滩广。每逢伏秋大汛,洪水漫滩,便会在滩面冲蚀出众多串沟。这些串沟首尾与大河相连,常常分流成河,冲刷大堤,成为决口隐患。栗毓美上任后,深入调研,将整治滩面串沟隐患视为治水关键。 道光十五年秋,北岸原武、阳武(今原阳县境)两汛出现串沟分溜,冲刷形成支河,沿堤上下40余里险情不断。栗毓美亲临工地指挥抢险。此地堤防原本不靠河,平时未储备抢险工料,若采用传统秸埽抢护,因堤段过长难以全线施工。当时滩地民房被淹坍塌,遗留下大量房砖。栗毓美认为砖与石性质相近,决定收购民砖,尝试抛砖筑坝抢险。在阳武板张庄至孙家堤30多里的堤段,经过40个昼夜奋战,共筑起长短砖坝60余道。这些砖坝成功挑溜外移,化解了险情。此次抢险所筑的老砖坝,一直留存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次年二月,阳武三堡再次出现串沟过溜,逼近堤根,串沟宽达一百二十余丈,深一至二丈,栗毓美依旧采用砖坝截堵,不久串沟便淤为平地,成效显著。 栗毓美试用砖坝成功后,向皇帝上书建议推广这一创新方法,却遭到朝中部分官员反对,他们认为抛砖不如修埽,购砖不如购料。栗毓美据理力争,他指出每年黄河两岸用石料护埽,然而石料采运艰难、价格高昂,一方石的费用可购两方砖;而且碎石虚方大,砖料虚方小,一方砖能当两方石使用,而秸料埽抗洪能力弱且易腐烂。他建议利用备防石料、秸料的经费,在沿堤多设砖窑烧制大砖。经过不懈争取,道光十九年,皇帝终于批准制砖修堤的建议并进行推广。河工所用大砖为椭圆形,每块重约20斤,中间有圆孔,便于穿绳抛修,也可用于砌筑坝体,这是黄河御水工程的一次重大革新。直至1949年,黄河开封段仍设有砖料厂烧制河砖,以补充石料不足。 栗毓美在任河督的五年间,治绩斐然。他心中装着治水全局,对河道曲直高低、河水宽窄深浅、流速快慢等情况了如指掌。每遇风雨,他必赶赴险地;水患发生时,总能亲自指挥抢险。任职期间,河东地区水患大幅减少。然而,他因清正廉明、勇于执法,触犯权贵而遭陷害,最终积郁成疾,于道光二十年病逝任上,享年63岁。 栗毓美逝世后,道光皇帝惋惜道:“栗毓美办事实心,连年节省帑金数十万,一旦病故,诚为可惜。”为表彰其功绩,皇帝晋赠他为太子太保,谥号恭勤,并御赐祭文,还为他在浑源州城东南二里处修建陵墓。著名爱国大臣林则徐与栗毓美志同道合,为其撰写墓志铭,寄托哀思。 在河南,百姓为纪念栗毓美,修建祠庙,尊他为“河神”,称“栗大王”;浑源百姓则亲切地称他为栗大人。每逢清明,前往祭祀者众多。栗毓美的灵柩从河南运往山西时,沿途百姓挥泪相送,绵延千里,众多官吏也为之流涕。 栗毓美陵墓位于浑源城东北隅,面对恒山,北依浑河,总面积约7740平方米。陵园建筑肃穆,布局对称,汉白玉石刻精美绝伦。南启门砖券拱门上“栗氏佳域”四字苍劲有力。门前东西碑亭内,汉白玉巨碑雕工精湛,左碑刻神道,右碑勒圣旨,书法与刀工俱佳。延泽桥汉白玉雕栏精美,桥畔松柏苍翠、百花争艳。汉白玉牌坊巍峨壮观,麒麟栩栩如生,石敦鼓雕花逼真,坊上文字彰显对栗公的尊崇。牌坊南北,华表、碑亭、配房错落有致。前院与后园以墙相隔,二门过殿威严,甬道两侧石羊、石虎、石马、文武人像雕刻精细。永怀亭全由汉白玉砌筑,庄严肃穆。墓丘高大,汉白玉围砌,墓顶青草萋萋,墓前松柏森森,墓内林则徐所撰志铭详述其生平业绩。墓旁石碑记载陵墓建设等信息,是研究清代墓葬与建筑的珍贵资料。护陵小院位于陵园一角,为守茔者提供住所。 栗毓美一生勤奋,事必躬亲,廉洁奉公,他所创造的“以砖代埽”治黄经验,对我国古代水利事业贡献巨大。其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形象,如同北岳恒山般屹立在人民心中,他的治水功绩和高尚品德,至今仍为后人传颂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