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傅山

明末清初书法家,画家,医学家
傅山
傅山[清][公元1607年-1684年, 明末清初书法家,画家,医学家]+像 山西太原市阳曲人物
傅山:明末清初的文化奇人
傅山,这位生于明末、长于清初的杰出人物,以其卓越的学识、高尚的气节和多元的艺术成就,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607年六月十九日,傅山出生于山西阳曲(今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的官宦书香之家。其先祖连续七八代皆有在诸子研究、《左传》《汉书》等领域卓然成家者,深厚的家学渊源为他的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曾祖父傅朝宣官至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政绩显著,父亲傅子谟虽终生不仕,却精于治学。

在这样的家庭环境熏陶下,傅山自幼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博闻强记,读书数遍便能背诵。六岁时,他开始食用黄精,逐渐减少对五谷杂粮的摄取,家人再三强迫,他才偶尔进食少量米饭。15岁那年,傅山参加山西提学副使文翔凤主持的童生考试,凭借出色的表现被录为博士弟子员;20岁时,他在考试中成绩优异,成为廪生;23岁,儿子傅眉出生;27岁,妻子张氏不幸离世,此后傅山誓不再娶。

31岁时,提学袁继咸修复三立书院并恢复讲学制度,选拔300余名才士入学,傅山深受袁继咸器重。然而,袁继咸遭到阉党成员巡按张孙振的诬陷。傅山义愤填膺,约集同学曹良直等人,三次前往通政使处上书,为袁继咸申冤。在巡抚吴甡的支持下,袁继咸最终沉冤得雪,傅山也因此声名远扬。袁案结束后,傅山回到太原,他对官场仕途心灰意冷,选择在城西北的寺庙辟为书斋,潜心钻研各类书籍。他的阅读范围极为广泛,不仅涵盖经、子、史、集,还包括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经典,逐渐积累起渊博的学识。

明朝末年,局势动荡不安,许多士大夫迂腐无能,傅山对此深感愤慨,从此坚守气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崇祯十六年(1643年),傅山受聘于三立书院讲学。不久,李自成起义军逼近太原,傅山为保护老母,辗转于平定嘉山。随后,起义军、清军相继攻占北京,明朝灭亡,傅山悲痛万分,写下“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诗句。为表达对清廷剃发令的反抗,他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身着红色道袍,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这一时期,他多在平定、寿阳、盂县等地寓居。

40岁时,袁继咸在九江被清兵俘虏,北上途中从铁城寄诗札给傅山,以志节相互勉励;41岁,袁继咸宁死不降,英勇就义,傅山秘密潜入京城,收集其遗稿;44岁,山西全省爆发反清大起义,傅山的好友薛宗周、王如金投身抗清义军,不幸在晋祠堡战役中牺牲,傅山撰写《汾二子传》,表达对他们的赞扬。

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傅山因南明总兵宋谦在晋豫边界起事反清失败而受牵连入狱,成为“谋逆钦犯”,其子傅眉、其弟傅止也一同被捕。面对审讯,傅山与家人预先编好假供,加之宋谦已死,死无对证,最终得以获释,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朱衣道人案”。

顺治十四年(1657年),顾炎武因在江南难以立足,应傅山之邀来到太原。此后,大约在顺治十四至十六年间,傅山南下江淮,察看反清形势。当他意识到复明无望后,返回太原,隐居于城郊,自号“侨公”,“松乔”“侨黄”等别号也源于此,寓意明亡后自己无国无家,只能四处漂泊。

54岁时,郑成功、张煌言大举进攻江南,傅山南下游历;55岁,傅山的母亲在松庄去世,享年84岁;57岁,他登上北岳。康熙二年(1663年),顾炎武为寻访英雄豪杰来到太原,与傅山因抗清志趣相投结为同志,二人商定组织票号,作为反清的经济机构。此后,傅山又与申涵光、孙奇逢、李因笃、屈大均以及王显祚、阎若璩等坚持反清立场的名人和学者多有交往。曾在山东领导起义的阎尔梅也来到太原与傅山会晤,二人结为“岁寒之盟”。王显祚见傅山长期居住土窑,特意为他购置了一所房院,即如今太原傅家巷四号院。

60岁时,傅山带病游览关中并登上华山;67岁,戴廷栻为傅山撰写《石道人别传》;69岁,傅山游历山东,登上泰山。

73岁时,清初统治者为笼络人心,康熙帝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下诏,令三品以上官员推荐“学行兼优、文词卓越之人”,傅山被给事中李宗孔、刘沛先推荐参加博学宏词试。傅山称病推辞,阳曲知县戴梦熊强行将他送往北京。抵达京城后,傅山拒不入城,住在崇文门外园教寺。次年三月殿试,傅山七日不食,卧床不起。清廷宰相冯溥等众多满汉大员多次拜望劝说,傅山始终淡然处之。即便皇帝恩准免试并授予“内阁中书”之职,他仍不叩头谢恩。康熙皇帝并未恼怒,反而诏令“傅山文学素著,念其年迈,特授内阁中书,着地方官存问”。

傅山回到太原后,地方官员纷纷前来拜望,并以“内阁中书”相称,傅山低头闭目,不予回应。阳曲知县戴氏奉命在他家门首悬挂“凤阁蒲轮”的额匾,傅山坚决拒绝,始终以平民自居,避居乡间,与官府保持距离,充分展现出“尚志高风,介然如石”的品格和气节。

76岁时,傅山正月三日途中遇虎,还曾作诗记录此事。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月初九,傅山的爱子傅眉突然离世,年仅五十七岁。傅山悲痛欲绝,难以承受如此沉重的打击,于六月十二日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八岁。

傅山一生“博极群书,时称学海”,在儒学、佛学、经史子集、文学诗词、书法绘画、金石考据、医学医术等领域均有极高造诣,知识之广博、成就之巨大,在清初诸儒中无人能及。他的书法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作为著名的道家学者,他深入研究和阐发老庄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命题,发展了道家传统思想;他更是明末清初保持民族气节的典范人物,其事迹和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此外,他所著的《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医学著作流传后世,在当时就享有“医圣”之名。傅山以其传奇的一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傅山:明末清初的多元文化巨擘
傅山,字青主,初名鼎臣,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1607年出生于山西阳曲(今太原市尖草坪区向阳镇西村)的官宦书香世家 。作为明末清初道家思想家、书画家、诗人与医学家,他以“博极群书,时称学海”的卓越成就,在多个领域留下浓墨重彩的印记,被梁启超列为“清初六大师”之一,其事迹与精神至今仍为人传颂。

家学渊源与早年经历
傅山出身名门,先祖连续七八代在诸子研究、《左传》《汉书》等学术领域卓有建树。曾祖父傅朝宣官至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历任山东参议、辽海兵备,政绩斐然,父亲傅子谟虽终身不仕,却潜心治学。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傅山自幼接受严格的家庭教育,展现出非凡的学习天赋,读书过目成诵。六岁起,他开始食用黄精,逐渐减少对五谷杂粮的依赖。15岁时,傅山在童生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博士弟子员;20岁时,凭借优异成绩成为廪生;23岁,儿子傅眉出生;27岁时,妻子张氏离世,此后他坚守誓言,终身未再娶。

学术思想:冲破理学桎梏,开创子学新风
傅山身处明末清初的历史转折期,目睹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社会变革,以及宋明理学在思想界的僵化态势。他秉持强烈的进步倾向,拒绝追随当时重理学的学术潮流,转而赞扬李贽等具有革新精神的思想家,以及刘辰翁、杨慎、钟惺等人的文风。清军入关后,傅山独辟蹊径,将学术研究重心转向子学,成为清代研治诸子的开山鼻祖。他提出“经子不分”“经子平等”的理念,打破传统学术格局,极大地拓展了学术研究的边界。

在众多诸子著作中,傅山对《庄子》尤为倾心,将其思想视为精神引领与心灵归宿。他一生遍注诸子,在《庄子》研究上投入大量心血,留下《庄子翼批注》《老庄二书》等诸多研究成果。他对《庄子》中“情”的推崇、以“游”应对是非的态度,以及主张“变”“异”的政治倾向,深刻体现了其独特的个人特质与思想风貌。同时,傅山对老子的著作同样推崇备至,自称“老夫学老庄者也”,三日不读老子著作便觉“舌本软”,五十岁后仍坚持“细注”,并以承绪老庄之学的弟子自居。

傅山以老庄思想为武器,对当时作为统治思想的宋明理学展开猛烈批判。他认为“今所行五经四书注,一代之王制,非千古之道统也”,指责“奴儒”的教条主义与“奴性”。其思想深受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理念影响,追求真性真情与自由,反对权威束缚,展现出强烈的反叛精神与独立人格。

艺术成就:诗书画皆精,彰显气节风骨
傅山在诗、文、书、画领域均造诣深厚。其诗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继承屈原、杜甫的传统,主张“生于气节”,以家国情怀作为创作的衡量标准。文风不拘一格,任性直率,充满奇思逸趣,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书法上,傅山被尊为“清初第一写家”。早年受董赵书风影响,明亡后专攻颜真卿,进而追溯魏晋,形成独特风貌。他提出“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的艺术主张,强调自然天趣,反对矫揉造作。其小楷直追钟王,朴实古拙;行草纵逸奇宕,笔意连绵,代表作《草书孟浩然诗》《右军大醉诗轴》等,充分展现其高超的书法技艺与博大胸怀。

绘画方面,傅山所绘山水、梅、兰、竹等精妙绝伦,被列入逸品。他的画作皴擦简练,丘壑磊落,以骨力取胜,渗透着孤高的品格与崇高的气节,在古典书画艺术中备受赞誉。

医学贡献:医道圣手,惠及苍生
傅山在医学领域成就斐然,堪称“医学大师”。他精通内、妇、儿、外诸科,尤以妇科最为擅长,所著《傅氏女科》《青囊秘诀》等医书流传至今,成为中医临床的重要典籍。其综合性临床著作《辩证录》《大小诸症方论》《石室秘录》,理法方药完备,体现了“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辩证思想;外科著作《青囊秘诀》构建起以消、托、补为核心的外科医疗体系;《傅青主女科》更是当代中医妇科的必备之书。

傅山不仅医术精湛,更具高尚医德。他对待患者一视同仁,优先救治贫病之人,对名声不佳的官吏则婉言谢绝。他曾言:“好人害好病,自有好医与好药,高爽者不能治;胡人害胡病,自有胡医与胡药,正经者不能治”,彰显其医者仁心与鲜明的价值取向。

气节风骨:坚守民族大义,不屈抗争
傅山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始终坚守民族气节,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抗争精神。早年,他作为山西学生领袖,为袁继咸冤案奔走呼号,组织全省诸生进京请愿,历时半年,成为中国近代早期学生运动的先驱。

明亡后,傅山投身反清斗争二十余年,49岁时因牵涉反清事件入狱,面对严刑拷打,他抗词不屈,绝食九日,最终获释。康熙年间,清廷开设博学鸿词科笼络汉族知识分子,73岁的傅山坚决拒绝应试。即便被强行带到北京,他仍拒不入城,以绝食七日表达抗议。获赐“内阁中书”之职后,他既不谢恩,也不接受,展现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

1684年,傅山在经历爱子傅眉离世的沉重打击后,与世长辞,享年78岁。他的一生,是对道家思想的践行,是对民族气节的坚守,更是对多元文化的卓越贡献。作为明清之际的文化奇人,傅山以其渊博的学识、独特的思想、杰出的艺术成就和崇高的气节,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傅山:传奇人生与后世追思
傅山,这位明末清初的传奇人物,以其非凡的气节、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一生充满了故事,其轶事典故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而他身后所受的纪念,更彰显了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力。

热血青年:为师请愿名震天下
袁继咸是明末刚正不阿的直臣,在山西提学任上,他秉持“立法严而用意宽”的宗旨整顿三立书院学风,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尤其重视文章与气节教育,这对傅山产生了深远影响,傅山也因学业优异、气节高尚,成为袁继咸门下的得意弟子。然而,袁继咸因清廉耿直、敢于直言,得罪了阉党张孙振,被贬为山西提学。崇祯九年(1636年),张孙振捏造罪名诬告袁继咸,将其陷害入狱。

傅山得知后义愤填膺,与薛宗周等百余名生员联名上疏,毅然步行赴京为袁继咸诉冤请愿。他们在京城四处印发揭贴,揭露真相,傅山还两次出庭作证。经过长达七八个月的不懈斗争,终于为袁继咸昭雪,使其官复武昌道,而张孙振也因诬陷罪被贬谪。这场斗争的胜利轰动全国,傅山也因此声名远扬,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隐秘抗争:以宗教为掩护的反清之路
明朝灭亡后,傅山投身于长期的秘密反清活动。他深知宗教蕴含着庞大的力量,为了更好地联络反清志士,他身着朱衣道士服装,却常居于佛教寺庙,广泛结交儒、道、释各界人士,甚至在伊斯兰教中也有朋友。

傅山虽为道士装扮,但他并不追求道教的超世间目标,从理论上认为人不可能成仙,世上并无“百岁不死之人”。他批注过《金刚经》《楞严经》《五灯会元》等佛教经典,还为二十三位僧人撰写传略《二十三僧纪略》。在思想上,他与许多出家为僧的同道志节相投,意气相合,却在著述中极少谈及道教经文。由此可见,他结交方外之士,实则是为反清复明积蓄力量,他还借助佛门道门的宗教力量,参与策划了“遇仙传书案”“朱衣道人案”等多次反清运动 。

文人雅趣:丰富署名与隐居生活
傅山在著作和书面题款上署名极为丰富,公之它、公他、石头、石道人等众多名号令人目不暇接,堪称世界上“笔名”最多的作家之一。这些署名不仅是他创作风格的体现,也从侧面反映出他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个性。

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攻克镇江、张煌言进攻安徽,江南反清形势看似出现转机,傅山闻讯后急忙南下。然而抵达南京时,郑、张二人已兵败退走,他只好失望地返回太原,此后一直隐居于晋祠云陶洞。

在隐居期间,傅山吟诗作画、潜心著述,与顾炎武、阎若璩等文人学者一同考证晋祠、感怀晋史。他待客必煮茶,云陶洞也因此被称为茶烟洞,“石室茶烟”成为晋祠内八景之一。景宜园距云陶洞不远,园内树木繁茂,是傅山饮茶品茗的好去处。

傅山在晋祠留下了众多书法作品,其中嵌于朝阳洞石阶下周柏旁壁间的“晋源之柏第一章”,行楷中融入魏碑笔法,遒劲有力、洒脱自如,被阎若璩誉为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亭内的“难老”匾、圣母殿廊下的“永锡难老”匾,以及文昌宫墙壁上的《文昌帝阴骘文》小楷,均出自他的手笔。景宜园、同乐亭的多副楹联也为傅山所书,云陶洞楹联“日上山红,赤县灵真三剑动;月来水白,真人心印一珠明”,更是巧妙地将“日”“月”合璧为“明”字,暗含对朱明王朝的怀念 。

酒中真意:美酒与竹叶青的不解之缘
傅山是一位好酒的性情中人,年轻时便嗜好饮酒,自号“孽禅”。明亡后,内心的悲愤使他对酒愈发痴迷,除夕夜他曾写下“无情今夜贪除酒,有约明朝不拜年”的诗句,以酒抒发心中的痛苦。

在长期的流寓生活中,酒成为傅山不可或缺的伴侣。他与同道认为酒是“真淳之液”,酒后更能吐露真言,酒也成为他发泄愤懑、交流思想的媒介。傅山常往来于汾阳,行医之余品尝美酒,凭借深厚的中医学知识,他对竹叶青的配方进行研究,指导酒工改进浸泡药材的方法,将竹叶青的配制用药从四五种增加到十二种,不仅提升了酒的口感,还增强了其保健养生功效 。

后世缅怀:从墓地到文化纪念地
傅山逝世后,人们以多种方式纪念他。其墓地位置在历史记载中有迹可循,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衡水县志》记载“明傅山墓在治西四十里” ,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也有“国朝征君傅山墓在西山”的记录。在太原市尖草坪区柴村镇呼延村西的崛围山,南峰脚下通往山顶的石阶旁,有一座现代砖砌墓碑,正中刻有“供奉傅山先生之神位”。

傅山祠堂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最初由百姓在傅山故里自发建造,虽简陋且多次遭毁,但在一户老夫妇的努力下不断修缮。九十年代末,祠堂改为水泥与木料混合结构,后又重新泥塑傅山塑像,并在2006年傅山诞辰400周年纪念日,悬挂了邵学军先生题写的“傅山祠堂”牌匾。

傅山纪念馆位于山西太原晋祠博物馆内,其前身为清乾隆二年(1737年)创建的同乐亭。1964年,在原址扩建后更名为“山西历代书画馆”,郭沫若题写馆名,此后又历经“傅山书画展览馆”等名称变更,最终定为“傅山纪念馆”。该馆为清代四合院建筑,占地面积553.5平方米,是展示傅山书画精品、文献资料以及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场所。

中华傅山园则坐落于太原市西北的西村,为纪念傅山诞辰400周年而建。园内古朴端庄的仿古祠庙式园林建筑群,全方位展示了傅山在文学、艺术、医学等领域的巨大成就,成为人们缅怀傅山、了解其文化贡献的重要文化地标。

傅山的一生,是坚守气节、追求真理的一生,他的轶事典故和身后所受的纪念,共同构成了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让后人得以触摸这位文化巨匠的精神脉络,感受其跨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上一篇:常惠下一篇:王全斌
道光帝第八子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已革端郡王载漪第五子
惇勤亲王爱新觉罗·奕誴第五子
清代商人,世博会中国第一人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晚清明将
道光皇帝之孙
贝勒爱新觉罗·载瀛长子
爱新觉罗·常宁第四子
清末小刀会首领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明末清初名将、清朝开国功臣
明末清初书法家,画家,医学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奥运会冠军
中国内地女演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明末清初书法家,画家,医学家
国民党抗日十大名将
明末清初书法家,画家,医学家
开国少将
明末清初书法家,画家,医学家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