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郭承基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承基
郭承基[公元1917年-199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山西太原市清徐县人物
郭承基(1917年1月21日—1997年2月13日),山西清徐人,地球化学家,矿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郭承基194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44年—1947年就读于日本京都大学地质矿物系;1947年—1952年就读于日本京都大学研究院;1952年—1954年任地质部副研究员;1954年—1966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66年—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7年2月13日在贵阳逝世,享年80岁。
郭承基是我国著名的地球化学家和矿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为中国稀有元素矿物、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以下是他的生平介绍:

早年经历
1917年1月21日,郭承基出生于山西清徐。他家祖辈从事小本生意,家道小康。郭承基自幼好学,在私塾时就表现出色,每天能按时完成功课,深得先生喜爱。之后他先后在刘村小学、徐沟县高级小学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1931年秋,14岁的郭承基考入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是刘村有史以来考上省城中学的第一人。在中学时,他接触到化学,被化学元素的奥妙所吸引。初中毕业后,他考入山西太谷铭贤高级中学,一年后又转入太原并州高中。然而,“七七事变”后,时局动荡,郭承基不得已辍学回家。但他并未放弃学习,在家中坚持自学。

1939年9月,郭承基考上北京大学理学院地质系。起初他对地质学有所抵触,但后来逐渐被这一学科吸引。1943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并留校担任助教。

日本留学
1943年10月,郭承基考取赴日本公派留学生。他先在东京东亚日本语学校学习三个月语言,之后进入京都大学理学部地质矿物学系,师从著名的稀有元素矿物学专家田久保实太郎教授,从事铜和铅锌矿物、矿床研究。

当时,稀有稀土矿物学研究是新兴的尖端科学,与国防战略关系重大,日本军国主义政府对参与研究的人员严格控制,郭承基起初无法进入稀有稀土元素实验室工作。二战结束后,日本无条件投降,稀有稀土实验室人员星散,郭承基再次请求,终于得到教授同意,进入实验室工作,从此开启了他在稀有稀土领域的深入研究之旅。

1947年,郭承基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理学部地质矿物学教研室。之后他继续在京都大学研究院深造,直至1952年。

回国发展
1952年,在新中国崛起之时,郭承基冲破国民政府“使馆”的百般刁难与阻挠,携妻子及四个子女经香港、广州,回到北京。时任国家地质部副部长宋应亲切会见了他,并为他安排了实验室,郭承基由此开启了科研生涯的新篇章。

回国后,中国正大力开展铬铁矿资源勘探工作,郭承基接到了铬铁矿矿物分析中测定亚铁的难题。经过努力,他发现了磷酸溶解铬铁矿测定亚铁的方法,保证了难溶的稀有稀土矿物的全溶,成为矿物学和分析化学有机结合的成功典范。

1954年初春,郭承基转入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副研究员,并出版《稀有元素矿物及其化学分析法概论》一书,为中国稀有元素的研究指明了方向。1955年,他率先在山西、内蒙古发现了黑稀金矿、震旦矿、铌钽铀矿、绿柱石、金绿宝石、褐帘石、独居石等稀有、稀土元素矿物,使我国在这一领域开始跻身世界前沿。

1957年,郭承基与司幼东一起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稀有、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室,并写出了数十篇科研报告、论文及《元素地球化学》专册初稿。同时,他还应邀到中国科技大学授课,先后招收并亲自培养了10多名研究生,对学生的化学功底要求很高,告诫学生科学研究不能拘泥于传统,要有预见性,要有新观点和新见解。

1960年,郭承基在广西富钟、贺县调研证实褐钇钶矿存在于花岗岩中,并在后续几年证实了花岗岩中锂、铍、铌、钽、铷、铯、锆、铪及稀土金属等元素高度富集,形成多种稀有金属矿物。这一成果促成了他的7部专著及数十篇学术论文的诞生,总计300万余字。1965年,他出版了80万字的代表性著作《稀有元素矿物化学》(修订本),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白云鄂博矿床研究
1963年4月,地质部、冶金部和科委将白云鄂博矿床物质成分研究列为重大项目,郭承基受命主持这一国家级重大科研课题。他带领着自己培养的研究人员前往内蒙古包头以北的白云村调研。在艰苦的环境中,郭承基证实了白云鄂博为超大型稀土、铌(钽)矿床,为包钢的采矿、选矿及冶炼提供了基本依据,使包钢顺利进入规模生产。

举家迁往贵阳与后续研究
1966年春,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在贵阳成立,郭承基服从工作需要,举家迁往贵阳。然而,不久后“文革”爆发,郭承基遭到“批斗”,被关进“牛棚”,还被禁止研究涉密的、尖端的稀有稀土元素。但他在痛苦挣扎中挺了过来,1972年,他的实验室重新开启。1976年“四人帮”倒台后,郭承基得以重新全心投入研究。

1977年,郭承基再次受命到内蒙古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进行调研。此次调研明确指出,白云鄂博矿床是一个由不同类型矿床和矿段形成的组合群矿床,为白云鄂博矿床稀土和铌的来源提供了新依据。这项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多项奖励: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6年获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学术成就与荣誉
郭承基在科研领域成果丰硕。他建立和拟定了稀有元素矿物化学全分析系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他提出用云母类矿物划分花岗岩及花岗伟晶岩类型、地球化学作用的继承发展关系、离子分异与氧的作用、成矿作用的三多性(多来源、多阶段、多成因)、类质同像置换的有限性及分类多型演化等理论,受到地质、地球化学界的重视。

他的代表论著有《白云鄂博矿床地球化学》《内蒙矿物志》《富钟贺矿物志》《稀土地球化学演化》《稀土矿物化学》《稀有元素矿物化学》等。其中,《稀土地球化学演化》全书共570余万字,囊括了他多年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1980年,郭承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此外,他还担任过中国稀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名誉理事等职务,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晚年生活与逝世
郭承基治学严谨,长年深居简出,与他人交往甚少。到贵阳工作后,他更是两点一线地工作、生活。不过,他穿着讲究,总是西装革履,头发整洁。

1979年12月,郭承基在成都参加学术研讨会时,因长年积劳成疾猝发冠心病晕倒,后经保养得以恢复。1997年2月,郭承基因心力衰竭住进医院,一个月后,即2月13日,不幸逝世,享年80岁。

郭承基为中国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的矿物化学学科,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矿物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为中国地球化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忠于科学事业、敢于创新、严谨治学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科研工作者。
上一篇:张杰下一篇:关桥
国务院原副总理
中共中央组织部原部长
原河北省委组织部代部长
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
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西省委原书记
蜚声国际的国学大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青海省原省长
原云南省委第一书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少将
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党组书记
风水师鼻祖
中央政治局委员
新鸿基地产的创办人之一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
奥运会跳水运动冠军
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金平区人物
善谋贤才,助力燕国崛起的关键人物
义和团重要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晶体物理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教育部原党组副书记
原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共福建省委原书记
陕西省委原第一书记
柳直荀烈士的夫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中央顾问委员会原委员
开国少将
中国科学院院士
美锦能源集团董事长
明清小说四大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