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若璩(1636年-1704年),字百诗,自号潜丘,祖籍山西太原西寨村人,其五世祖时迁居山阳(今属江苏淮安市)。中国清代著名学者、经学家、考据学家。
阎若璩少年时资质平平,口吃且多病。好在勤奋苦读、坚持不懈,崇祯十三年(1640年),成为山阳县学生员。与李太虚、方尔止、梁狄、王于一、李小有、杜于皇等人都“折辈行”与之交往。康熙元年(1662年),始入京城,结识了著名学者龚鼎孳,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龚氏称道,由此知名。后在太原与傅山探讨学术,还结识了顾炎武,并为其所著《日知录》勘误,“改定数条,炎武虚心从之。”康熙十七年(1678年),参加朝廷举办的博学宏词科考试,名落孙山。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被徐乾学请到北京,成为座上宾,后徐乾学归里,奉命修《一统志》,历迁洞庭湖东山、嘉善、昆山等地,阎若璩都参与其中。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帝南巡,阎若璩被召见驾,不果。翌年,被皇四子胤禛以“书币”礼请来京,不顾病体,欣然前往,受到胤禛的隆遇,同年,因病去世。
阎若璩性好骂人,书法宗颜真卿,极古朴。其长于考据,潜心研究《古文尚书》30余年,写成《尚书古文疏证》,还精于地理学研究,凡山川形势、州郡沿革,都了如指掌。所著《四书释地》等书,对古代地名多有考释,著有《古文尚书疏证》《孟子生卒年月考》《困学纪闻注》《潜丘札记》《四书释地》等。
阎若璩:清代学术巨擘的传奇人生
阎若璩,这位生于明清鼎革之际的学术大家,以其毕生的钻研与探索,在清代学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崇祯九年(1636 年)十月十四日(11 月 11 日),他诞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优越的家庭文化环境,如同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自他幼年起便给予其深厚的文化熏陶。
然而,幼年的阎若璩体弱多病,还患有口吃,秉性也较为迟钝。读书时,即便将书诵读千百遍,每个字都仔细琢磨,却仍难以熟练掌握。但他并未因此自暴自弃,反而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自强不息,勤勉苦读。他潜心钻研学问,立志要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每当夜幕降临,同学们纷纷抱书归家,他却独自吟诵不止,直至能够流利背诵,甚至达到“发愤将书拆散,读一页辄用面糊粘几背,既熟即焚去”的程度。日复一日的坚持,终于在他 15 岁的一个冬夜,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那一夜,他“心忽开朗,如门牖顿辟,屏障壁落”,自此之后,变得颖悟绝人,读书过目不忘。
顺治八年(1651 年),15 岁的阎若璩凭借商籍补为山阳县学生员。此后,他更加全身心地投入到经史研究之中,不断深入学习,自我提升。他立志博览群书,还将陶宏景、皇甫谧的名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激励自己奋发学习。经过多年的潜心研读,他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成为才学出众的青年士子,为日后在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当时,海内名流路过淮安,都争相与他结交,当地的学者如李明睿、方文、阎尔梅等,也都与他交往密切,他们一起讨考古今学问,相互切磋交流,让阎若璩受益匪浅。
康熙元年(1662 年),阎若璩改归太原故籍。此后,他多次返回故里参加乡试,可惜都未能中举。不过,这些经历并非毫无意义。康熙二年和十一年(1672 年),他两次前往太原松庄拜会傅山。二人在学问上相互切磋,共同考辨金石遗文,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康熙十一年,他第四次回到家乡时,恰逢顾炎武游历太原。他们一同考察晋祠古迹,探讨晋水源流以及太原的历史沿革、唐晋分封等问题。顾炎武还将自己所撰的《日知录》拿出来与他探讨,阎若璩为其改定数条,顾炎武也虚心接受。
康熙十七年(1678 年),朝廷诏征博学鸿儒科,阎若璩应荐赴试,然而未能中选。之后,他寓居京师,每日以研讨学问为乐。当时,国内众多名流学者汇聚北京,阎若璩凭借其渊博的学识、精于考据经史的能力,备受众人推崇,前来向他请教的人络绎不绝。内阁大学士徐乾学对他的学问极为叹服,特意将他邀请至家中,待为上宾,每当有诗文完成,必定请他加以裁定。这一年,徐乾学奉敕修纂《清一统志》,阎若璩应邀参与,并跟随书局前往洞庭东山、嘉善、昆山等地。在此期间,他与精于地理学的顾祖禹、黄仪等人朝夕相处,受其影响,对地理学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在古今地理沿革的研究上不遗余力,常常能得出令人意外的见解,令参与撰书的学者们赞叹不已。在修纂《大清一统志》的同时,阎若璩还与万斯同、顾祖禹、胡渭等学者共同讨论,排比正史,参考各种书籍,协助徐乾学完成了《资治通鉴后编》184 卷。
康熙三十三年(1694 年),徐乾学去世,一统志局的学者们纷纷散去,年近 60 岁的阎若璩也回到了淮安府山阳县。此后,他常常在数百里内访友,往来于苏杭之间,乘坐轻舟,载着书册、酒茗,悠然徜徉于湖山烟水之中。此时的他,虽已“名动九重”,但遗憾的是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绩学穷年,未获一遇”。
康熙三十八年(1699 年)和四十二年(1703 年),康熙皇帝南巡江浙时,阎若璩先后两次进献颂诗,渴望得到皇帝召见,却未能如愿。后来,皇四子亲王胤禛(即日后的雍正皇帝)久闻其名,亲手写信邀请他。69 岁的阎若璩深感荣幸,不顾年老体衰,日夜兼程赶赴京师。康熙四十三年(1704 年)正月,他抵达京城,三月便被胤禛请至府邸,尊为上宾,胤禛对他以礼相待,“呼先生而不名”,还时常与他执手赐坐,索要观看他所著之书,每读一篇,都称赞不已。然而,不久后阎若璩病情加重,胤禛赶忙延请御医为他医治。可惜,六月八日(7 月 9 日),阎若璩因医治无效,在京师与世长辞。胤禛派遣官员料理他的丧事,并亲自撰写挽诗及祭文,称赞他“读书等身,一字无假;积轴盈箱,日程月课;孔思周情,皆大言深”。
学术成就:开清代考据学先河
阎若璩在学术领域成就斐然,尤其在经史研究和考据学方面贡献卓著。他不仅精通经史,对地理研究也极为精深,“于地理尤精审,凡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若指掌” 。其所著的《四书释地》《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余论》等书,深入研究古代地理,对前人在古地名上的诸多错误附会进行了精准校正,同时还涉及四书中的人名、物类、训诂、典制等内容,堪称历史地理学的佳作。此外,他还著有《潜丘札记》《重校困学纪闻》《朱子尚书古文疑》《孟子生卒年月考》《眷西堂古文百篇》等,充分展现了他在经学和史学方面的深厚造诣。
在清初学术史上,阎若璩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上承顾炎武、黄宗羲,下启惠栋、戴震,是清代汉学(考据学)的直接先驱。他 20 岁研读《尚书》时,便对《古文尚书》产生怀疑,随后耗费三十年时间深入考证,最终写成《尚书古文疏证》八卷。他通过对篇数、篇名、典章制度、历法、文字句读、地理沿革和古今行文异同等多方面的细致考证,并引用《孟子》《史记》《说文》等众多典籍作为旁证,确凿地证明东晋梅颐所献的《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是后世伪作,成功破解了经学史上一千多年的悬案,奠定了他在清初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所运用的本证、旁证、实证、虚证、理证等考据方法,也为考据辨伪学创立了通用范例。
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意义重大,它与顾炎武等人的学术成果一同,有力地冲击了当时流行的空疏无本的心学,开创了清代朴实的学风,为乾嘉考据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伪《古文尚书》长期被视为神圣经典,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依据,阎若璩的考证使其伪迹暴露,沉重打击了宋明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儒家经典,产生了深远的思想影响。
学术思想:疑古考证,求实创新
阎若璩的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他继承了明末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反理学的思想倾向,批判“道学寡陋”,认为“训诂之学至宋而亡,朱子尤其著者”。他推崇汉代经师马融、郑康成,赞赏他们对群经的纂释,明确秉持“主汉不主宋”的学术立场 。
其次,他继承了清初思想家博古通今的学风,但与前人经世致用的目的有所不同。阎若璩博闻强识,精于考证,对汉唐诸儒注疏能够深入理解、融会贯通。他的著述虽丰富,却大多集中于对古文的诠释、整理和考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相对较少。
最后,他主张对古书大胆怀疑,考证务必力求准确。阎若璩以怀疑精神审视历史上流传的经籍、经注、经说,认为其中存在诸多错误。他致力于探寻经籍的真实面貌,辨明真伪。为此,他读书时注重理解文意,一旦有疑惑之处,便反复思考,废寝忘食,直至得出确切结论。每论述一个观点,都要详细考证,力求精确,有时甚至“手一书,至检数十书相证”,真正做到“大抵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旁参互证,多所贯通” 。
文学创作:偶有佳作,别具特色
阎若璩虽以学术研究闻名,但也喜爱作诗,只是诗歌并非其专长。邓汉仪在《诗观三集》中称他“久为骚坛劲敌”,实则有过誉之嫌。不过,他仍有一些较为出色的作品,如《过渔庄》一诗,以清丽的语言描绘出水边人家幽静美丽的环境,营造出独特的氛围;《送周道士之清江》则以奇崛恣肆的文辞抒发内心的牢骚,别具特点。
人物评价:学界泰斗,影响深远
阎若璩逝世后,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高度评价。黄宗羲称赞他“一生疑团,见此尽破矣!”纪昀对他在考据学上的贡献给予极高评价,认为“百年以来,自顾炎武以外,罕能与之抗衡者”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价道:“阎百诗的《尚书古文疏证》,不能不认为是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江藩在《汉学师承记》中将阎若璩推为清代汉学家之首。
人物争议:学术公案,众说纷纭
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问世后,引发了一场学术公案。当时,学者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对其观点进行反驳,极力为《古文尚书》辩护。此后,虽然经过四库馆臣及后世一些疑古派学者的推崇,阎氏判定传世本《古文尚书》为伪书的观点在清代与近现代学术界几乎成为定论,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部分学者认为,阎若璩论证传世本《古文尚书》为伪书的方法和结论在学理和逻辑上存在漏洞,其结论仍有待进一步探讨。甚至有学者批评该书证伪所运用的八种手法,指出绝大部分证据似是而非、难以成立 。
后世纪念:故里遗风,祠堂长存
阎若璩逝世后,淮安人对他满怀崇敬与怀念之情,在新城文昌宫内为他修建了“阎先生祠”,以供人们凭吊祭祀。清末光绪初年,段朝端、徐嘉等人因“阎先生祠”地处偏僻,倡议将其改迁至城内奎文书院(遗址在今淮安市中学),并附祀已故淮安地方文人李铠、张弨、顾諟、杨开源、任瑗、吴玉搢,建成后由路伾(峡)题额,名为“阎征君暨六先生祠” 。光绪二十二年(1896 年),山阳县知县卢维雍捐银七十两给阎征君祠,将银存入典铺,以每年的利息作为祭祀费用。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河下王全熙邀集文人募集经费,打算在河下竹巷状元里阎若璩故里另建“阎征君祠”,可惜他未竟其功便不幸病逝,后来他的儿子王朝征继续操办,终于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 年)建成。
在阎若璩的故乡,其故居位于储库营胡同(皮库营胡同)15 号,阎祠原在山西太原会馆内,历经岁月变迁,如今已成为民居,难觅昔日风貌。作为太原县西寨阎氏第 12 世孙,今晋源区西寨村“阎氏宗祠”正殿南面靠墙处,设有阎若璩的半身仿铜像和装裱入镜框的文字介绍;西寨村口还立有“阎潜丘故里碑”,这些都承载着后人对这位学术巨擘的缅怀与敬仰 。阎若璩的一生,是不懈追求学问、勇于探索真理的一生,他的学术成就和精神品质,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人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