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君宇:用生命点亮革命星火的先驱
在风云激荡的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后继,高君宇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1896年,高君宇原名尚德,字锡三,号君宇,出生于山西省静乐县(今属娄烦县)。他的一生虽如流星般短暂,却以炽热的革命热情和坚定的信仰,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少年立志,初露锋芒
1912年,年仅16岁的高君宇考入山西省第一中学。在校期间,他才华出众,凭借卓越的学识与能力,以“十八学士登瀛州”的美誉闻名省城。少年高君宇心怀天下,对社会政治问题尤为关注。他订阅《晨报》《申报》《康梁文钞》等进步书刊,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新思想。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来,举国愤慨。高君宇积极投身反对斗争,不仅慷慨捐款翻印“二十一条”全文,在街头巷尾广为散发,还组织游行、开展街头演讲,声援蔡锷等人的护国反袁斗争。此时的他,已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与勇于抗争的精神,成为同龄人中的先锋。
北大求学,投身革命浪潮
1916年,高君宇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彼时的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与进步思想的摇篮。在这里,他参加各种进步社团,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具有先进思想的老师密切接触,结识众多志同道合的同学。在浓厚的进步氛围熏陶下,高君宇迅速成长,很快在学生群体中崭露头角,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
1918年5月,高君宇参与反对北洋政府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活动,这是近代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第一次公开的游行请愿,他以实际行动表达对卖国行径的抗议,展现出无畏的勇气。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高君宇作为运动的组织和骨干成员,带领学生上街游行。他冲在队伍前列,与许德珩等十几名学生一同冲进赵家楼,痛打签订卖国条约的官员章宗祥,并火烧赵家楼,以激烈的方式表达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愤怒。此后,他代表北大学生参与学联领导工作,组织各校罢课,发表革命文章,积极推动运动发展,成为五四运动的重要领导者之一。
同年10月,高君宇担任邓中夏主持的平民教育讲演团骨干和领导,与邓中夏一起深入城市、农村,通过演讲向民众宣传进步思想,启迪民智,扩大革命思想的影响力。
信仰确立,播撒革命火种
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高君宇参与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与会员们共同努力,筹办附属研究会的图书馆,并命名为“亢慕尼斋”(共产主义的译音),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搭建重要平台。
这一年,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维经斯基来华协助中国先进分子建党,高君宇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之一。10月,李大钊在北京建立共产主义小组,高君宇作为首批成员加入,成为山西省的第一个共产党人,自此坚定地走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道路。
1920年冬,高君宇加入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11月,他在北京大学当选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1921年3月,任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随后,他回到家乡山西,于5月发起成立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将革命火种播撒在三晋大地。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高君宇作为全国50余名党员之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成为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2年1月,高君宇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受到列宁接见,还当选为大会执委会委员。同年5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7月,在中共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此后,他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编辑,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同时发起成立民权运动大同盟,推动革命事业发展。
1923年10月,高君宇任中共中央教育宣传委员会委员,致力于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革命人才。
革命征程,鞠躬尽瘁
1924年夏,高君宇回到山西,积极筹建共产党组织,为山西党组织的发展奠定基础。同年下半年,他南下广州,担任孙中山先生秘书,协助孙中山开展革命工作。在广州商团叛乱时,高君宇临危不惧,尽管指挥车被叛军子弹击穿,他仍裹伤再战,协助孙中山迅速平定叛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与坚定的革命意志。
1924年底,高君宇陪同孙中山北上,协助进行国民会议促成会的筹备工作。12月起,他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员,在北方地区积极开展革命活动,推动革命形势发展。
然而,长期高强度的革命工作严重损害了高君宇的健康。1925年3月5日,他因猝发急性阑尾炎,医治无效,在北京病逝,年仅29岁。
爱情与友情:革命岁月中的温暖篇章
在革命生涯中,高君宇收获了真挚的爱情与深厚的友情。在北京陶然亭,他与“五四”时期著名青年女作家石评梅相识相知。共同的进步追求与兴趣,让二人相互吸引。尽管高君宇曾有过不幸的包办婚姻,心灵受过创伤,但他仍对石评梅怀着火一般的恋情。然而,石评梅因初恋失败抱定独身主义,固守着“冰雪友谊”。高君宇尊重她的选择,深情地写道:“你的所愿,我愿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愿赴汤蹈火以阻之。不能这样,我怎能说是爱你!” 为表爱意,他从广州购买两枚象牙戒指,一枚连同平定商团叛乱时用过的子弹壳寄给石评梅作为生日礼物,一枚自己佩戴。石评梅被这份深情打动,戴上戒指。
高君宇的突然离世,让石评梅悲痛欲绝,她后悔未能接受这份爱情,在高君宇墓碑上题写他生前的诗句:“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并作《墓畔哀歌》寄托刻骨思念。1928年9月,石评梅也因病离世,人们将她葬于高君宇墓旁,成就一段“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动人佳话。
高君宇为人热情,广交朋友,与同时代革命家情谊深厚。他促成了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结合。1925年年初,得知周恩来暗恋邓颖超,高君宇在返京探望石评梅途中,特意在天津看望邓颖超,并转交周恩来的求爱信,成就了一对革命伴侣。周恩来和邓颖超对这段情谊铭记于心,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到陶然亭凭吊高君宇与石评梅之墓。1965年6月,周恩来在审批北京城市规划总图时,强调保留“高石之墓”,称“革命与恋爱没有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 ;邓颖超也撰文缅怀,表达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后世纪念:精神丰碑永立
高君宇故居位于其诞生地,是他16岁以前生活和学习的地方。这座建于清末同治年间的院落,依山而筑,坐北朝南,由东上院、东下院、中院、西院和西园子5座院落组成,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当地人称为“高家大院”。其中,中院二层平台从西往东的第三孔窑洞是高君宇生活和学习的住所,他曾在此撰写部分重要书信和文稿。
1995年,为迎接高君宇诞辰100周年,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正式立项修复高君宇故居。1996年10月22日,故居修复完成并对外开放。修复后的故居为原高家大院的中院,院门上悬挂着彭真同志题写的“高君宇故居纪念馆”木质牌匾。下院中央矗立着高君宇全身铜像,东侧立有修复记事石碑。下院东起第二孔窑洞是高君宇的出生地,洞内展示着彭真、薄一波、许德珩等同志的题词,其余窑洞内通过100余幅照片镜框和20余个文物展柜,全面介绍高君宇的生平事迹与革命活动,涵盖英雄少年、五四运动、播撒火种、党的建设等11个部分。
2012年,高君宇纪念馆建成,2013年7月正式启用开放。纪念馆以窑洞与党旗为造型,顶部呈三角形,党徽角为最高点,寓意同心力与凝聚力。847平方米的展厅与235平方米的前厅相连,前厅内摆放着高君宇汉白玉胸像,侧面墙上展示着各界人士的题词。
高君宇故居纪念馆先后被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山西省党史教育基地,成为人们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 。
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理论家,中共北方党团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始人。他在党的建设、武装斗争、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诸多独到见解,积极倡导加强党组织建设,主张武装革命与建立统一战线,明确无产阶级领导权,为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发展提供重要理论支持。李大钊赞誉他“建党初期理论家,高公健笔人人夸” 。高君宇用短暂而辉煌的一生,践行了“生如闪电之耀亮,死如彗星之迅忽”的誓言,他的革命精神与崇高品格,永远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