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斌:五代宋初的传奇将领
王全斌(908 - 976年),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是中国五代至宋初时期极具影响力的将领。他一生历经数朝,在军事舞台上留下诸多浓墨重彩的印记,其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至今仍引人深思。
年少不凡,初露锋芒
王全斌出身将门,父亲担任后唐岢岚军使。年少时的他便胆识过人,当时父亲因私下蓄养勇士,遭后唐庄宗李存勖怀疑并下召。年仅十二岁的王全斌主动提议,让自己前往作人质以消除庄宗疑虑。父亲依计行事,果然得以保全。自此,李存勖将王全斌收入军中。
李存勖进入洛阳后,王全斌历任宫内职务。同光末年,魏州兵变,洛阳又发生兴教门之变,乱兵攻入宫城,众多近臣宿将纷纷弃甲而逃,唯有王全斌与符彦卿等十几人坚守抵抗。李存勖中流箭后,王全斌等人扶他到绛霄殿,而后痛哭离去,其忠诚与勇敢令人赞叹。
历仕多朝,战功赫赫
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王全斌补任禁军列校。后晋初年,他跟随侯益在汜水大败张从宾的军队,因战功升任护圣指挥使。后周广顺初年,护圣军改为龙捷军,王全斌任右厢都指挥使,在兖州讨伐慕容彦超时,担任行营马步都校。
显德二年(955年),王全斌跟随镇安节度使向训攻打秦州、凤州,被授予恩州团练使,不久又升任泗州防御使。显德六年(959年),他随周世宗攻打辽国,成功攻克瓦桥关,改任相州留后。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五月,昭义军节度使李筠在潞州叛乱,王全斌与殿前都点检慕容延钊率部从东路进讨,凭借战功升任安国军节度使。之后,他奉诏令修葺西山堡塞,提前完成任务。建隆四年(963年),王全斌与洺州防御使郭进等人率军进攻北汉,攻克乐平,俘获数千敌军。
攻灭后蜀,辉煌与争议并存
乾德二年(964年)十月,王全斌改任忠武军节度使。十一月,他被任命为西川行营凤州路都部署,率领三万大军进攻后蜀。赵匡胤亲自召见,向他展示川陕地图并制定战略方针。
十二月,王全斌率军迅速攻克兴州,击败后蜀军七千人,接连夺取二十余寨。随后,他攻克利州,缴获大量军粮。乾德三年(965年)正月,王全斌率主力逼近剑门。面对剑门天险,他听取部将建议,一方面派军迂回敌后,一方面与正面部队夹击,成功攻取剑门,歼灭后蜀军万余人,擒获统帅王昭远等人。大军进至魏城时,后蜀主孟昶见大势已去,遣使投降,王全斌进入成都。
然而,进入成都后,王全斌的行为引发诸多问题。他纵兵掳掠,残杀降兵及平民,致使后蜀军民奋起反抗。原本朝廷诏令征发蜀军前往京城,并给予相应钱财和廪食,但王全斌等人未及时执行,引发蜀军愤恨。蜀军在绵州叛乱,推举全师雄为主帅,号称“兴国军”。王全斌派米光绪招抚,却因米光绪的暴行激化矛盾。全师雄势力迅速壮大,邛、蜀等十七州纷纷响应,邮传一度中断。为防止城中两万降卒响应叛军,王全斌与诸将商议后,将降卒诱至夹城全部杀害。此后,虽历经多次战斗,逐渐平息叛乱,但王全斌的行为已造成严重后果。
获罪遭贬,终得宽宥
成都平定后,朝廷命参知政事吕馀庆管理府事,王全斌专管军务。王全斌曾想称病告归,但因盗寇未平而犹豫。此时,有人告发他及崔彦进在破蜀时抢夺民家子女、玉帛等违法之事。赵匡胤考虑到他们初立战功,未让狱吏审讯,仅令中书省问清罪状。王全斌等人供认不讳,经百官商议,本应处斩,但赵匡胤予以宽赦,将王全斌贬为崇义军节度观察留后,崔彦进、王仁赡等人也相继被贬。
晚年重用,寿终正寝
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在洛阳举行郊祀大礼,召王全斌陪祀,并任命他为武宁军节度使。赵匡胤表示,此前压抑他是为给征南诸将立个纪律典范,如今南唐已灭,恢复其官职,还赏赐大量财物。王全斌到任数月后去世,终年六十九岁,赵匡胤追赠他为中书令。天禧二年(1018年),宋真宗赵恒录用王全斌的孙子王永昌为三班奉职。
王全斌的一生,在军事上展现出卓越的才能,为北宋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但因在蜀地的不当行为引发争议。他的经历,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征战史,也是一个充满警示意义的人生故事,在五代宋初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
王全斌:功过交织的传奇将领
人物总评
王全斌一生颇具争议,他生性轻财重士,从不刻意追求个人声誉,为人宽厚,能容他人之过,因此深受士卒爱戴,部下皆愿为其效命。即便被贬谪至偏远山郡长达十余年,他依然能保持怡然自得的心境,这份豁达从容的气度,备受当时有识之士的称赞。然而,在攻打成都的战役中,他纵容士兵肆意掳掠,残忍杀害后蜀降兵和平民,这一系列暴行引发大规模叛乱,也让他饱受后世诟病,成为其人生中难以磨灭的污点。
历代评价
赵匡胤:忠武军节度使王全斌、武信军节度使崔彦进率领精锐之师,遵循既定战略谋划出征。在成功取得平定后蜀的重大功绩后,本应领会朝廷安抚百姓、怀柔地方的深意。原本期望蜀地能迅速安定,大军即刻凯旋,朝廷也将依照惯例论功行赏。但他们却不知敬畏,很快就招致灾祸。王全斌贪婪残暴、贪得无厌,滥杀无辜,延误了战后休养生息的时机,这完全是他治军无方、玩忽职守所致。
脱脱:王全斌贪图财货、残杀降兵,很快就引发祸乱。宋太祖虽对其治罪,却依据八议之法予以赦免,这才是驾驭功臣的正确之道。
黄道周:王全斌归降宋朝后,领军讨伐后蜀。他下令重新修建阁道,大军一路推进至剑门关。后蜀君主孟昶投降后,朝廷下令将蜀军遣返回乡屯驻,王全斌却未执行命令,致使蜀军怨恨丛生。朝廷后来虽允许蜀军归乡,却未妥善安排护送事宜,蜀军行至绵州便发动叛乱,胁迫全师雄为首领。此事震惊朝廷,天子下令出兵平叛,历经一番征战才得以平定。这场祸乱的根源在于王全斌,更何况他还强占民女,罪加一等。但念及他此前的功劳,朝廷予以宽大处理,王全斌也因此对圣上的恩德感激不尽。
轶事典故
王全斌率军入蜀之时,正值深冬。京城大雪纷飞,宋太祖赵匡胤身着紫貂裘皮衣帽,于讲武殿内处理政务。他忽然感慨道:“我穿着如此厚实的衣物,仍觉寒冷,西征的将士们顶风冒雪,该如何是好?”言罢,当即解下身上的衣帽,派宫中宦官快马加鞭送给王全斌,并传谕众将,解释此次赏赐无法惠及所有人。王全斌跪拜接受赏赐,感动得涕泪横流。
亲属成员
天祖:王翃(732 - 802),字宏肱,官至东都留守,去世后追赠右仆射,谥号为索。
高祖:王正雅,字光谦,曾任汝州刺史,后追赠左散骑常侍 。
儿子**
- 王审钧,担任永兴军驻泊都监。
- 王审锐,任供奉官、閤门祗候。
孙子:王永昌,在宋真宗时期被录用为三班奉职。
曾孙:王凯,官至武胜军留后、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去世后追赠彰武军节度使,谥号“庄恪”。
史料记载
《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 对王全斌的生平事迹有着详细记载,为后人研究其人生轨迹与历史贡献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