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李准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李准
李准[公元1871年-1936年,清朝广东水师提督]+像 四川广安市邻水县人物
李准(1871年3月26日-1936年12月22日),原名继武,派名新业,亦名木,字直绳,号任庵 。四川省邻水县太安乡太安里柑子铺李家坝人(今柑子乡活水沟桅子湾人)。清末民初军事将领。
李准出身于显宦之家,在广东历任候补道员、总兵、广东水师提督,后兼任巡防营统领。参与镇压黄冈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等。屡次遭革命党人刺杀,逐渐倾向革命。武昌起义后,李准遣使联系同盟会南方支部长胡汉民,同意其所提条件,兵谏两广总督张鸣岐响应革命,劝说陆军统制龙济光反正,促成惠州开城,迎胡汉民为广东军政府都督。 民国元年(1912年)被袁世凯召往北京,历任高等军事顾问、直威将军、混成模范团副官等职。民国五年(1916年)借赴粤和解各独立军矛盾之机,离袁去港,次年定居天津。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22日去世。
李准在担任广东水师提督期间,分别乘坐兵舰巡视南海的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对群岛进行深入调查,堪称中国百年来维护南海诸岛主权最有力的海军高级将领。今南海诸岛中的一块岛礁被命名为“李准滩”,以做纪念 。
李准:动荡时代的多面人生
李准,这位生于清末、历经时代巨变的人物,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与复杂争议。他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留下深刻印记,同时在文化艺术方面也颇有造诣,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研究价值的多面性人物。

捐官入仕:初入仕途的起步
1871年3月26日(清同治十年二月初六日子时),李准出生于四川省邻水县。他的父亲李征庸曾官至南海县令,后任钦差督办四川矿务商务大臣,良好的家教为李准的成长奠定基础。17岁时,李准追随父亲前往广东,然而两次科举应试均未成功。此后,他通过捐官的方式踏入仕途。1898年,李准任广东钱局提调,次年又兼任广东海防善后提调和厘金局总办,由此开启了他跌宕起伏的政治生涯。

任职水师:捍卫海疆的功绩
1902年(一说1901年),李准受到两广总督岑春煊赏识,从文官转为武官,担任广东巡防营统领,并兼管各江水师。任职期间,他凭借剿灭西江、高丽及沿海多股海盗的战功,尤其是活捉匪首李北海、林瓜四,获清政府赏赐“头品顶戴”,并被授予“果勇巴图鲁”名号。

1905年5月,李准升任广东水师提督,6月兼任闽粤南澳镇总兵。当时,英国侵略者多次非法窜入南海进行测量、掠夺资源,清政府的抗议遭到无视。1907年,李准亲自率领船舰巡视西沙群岛,抵达永兴岛(时称林岛)后,鸣炮升旗,刻石立碑,宣示中国主权。同年,在巡视东沙群岛时,他发现日本人私自侵入开采鸟粪、捕捞海产并建设设施,随后通过与日本领事的交涉,成功迫使日人退出东沙岛。

1909年,李准率170余名官兵,乘坐“伏波”“琛航”二舰再次前往西沙查勘,探明15座岛屿并逐一命名,勒石为证,再次宣告西沙群岛为中国领土。返回广州后,他撰写《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奏请朝廷开发西沙。1910年,清政府决定“招徕华商承办岛务”;1911年,广东省政府将西沙、南沙群岛划归海南岛崖县管辖。李准的这些行动,为中国南海主权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在国际社会上也得到广泛认可,成为解决领土争端的关键证据。

镇压起义:与革命对抗的岁月
在广东任职期间,李准曾多次奉命镇压起义。1902年,他率部镇压广州洪全福起义;1907年,参与镇压潮州黄冈起义和惠州七女湖起义;1910年,诱杀广州新军起义领袖倪映典,导致起义失败;1911年4月27日,在黄花岗起义中,与起义军发生遭遇战,致使起义失败。这些经历使他成为革命党人眼中的敌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他与革命势力之间的矛盾。

革命反正:顺应历史潮流的转变
然而,在多次镇压革命的过程中,李准逐渐意识到清政府统治摇摇欲坠,同时也被革命党人的精神所触动。他接连遭遇刘思复、温生才、陈敬岳和林冠慈等革命志士的刺杀,这些事件促使他软化了对革命的强硬态度。此外,他与两广总督张鸣岐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张鸣岐调来龙济光部压制李准,并削减其兵力、收缴虎门炮台大炮撞针,这进一步坚定了李准与革命党人合作的决心。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李准派幕僚谢义谦赴香港,通过革命党人谢良牧向同盟会南方支部长胡汉民表达反正诚意,并接受胡汉民提出的四项条件。他在省河集中舰队,说服龙济光反正,劝告胁迫张鸣岐反正。11月9日,李准宣布反正,广东全省兵不血刃宣告独立。此后,他全力支持广东军政府工作,但不久后悄然离职前往香港。

北京去就:在政治漩涡中的徘徊
1913年,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签订“善后大借款”协议,李准曾“规劝”胡汉民服从“中央”,遭胡拒绝。“二次革命”失败后,李准被袁世凯任命为广东宣慰使,但未有所作为。1915年,他任混成模范团副官;1916年,借调解粤省独立军矛盾之机离开袁世凯前往香港,次年定居天津。

晚年生活:回归艺术的宁静
晚年的李准远离政治纷争,专注于研习书法、撰写剧本,并在书法领域取得颇高造诣。他擅长篆书、隶书、甲骨钟鼎等多种字体,作品兼具圆润流畅与古朴韵味,在天津一带备受推崇,所书《大公报》刊头及碑文等作品,展现出深厚的书法功底。1936年12月22日,李准在天津去世,享年66岁,其出生地柑子修建的李准公墓,成为当地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历史影响与评价:功过交织的一生
李准在广东水师提督任上,整顿水师、购置军舰、编练军队,使广东水师战斗力显著提升。他巡视南海诸岛,捍卫中国领土主权,其相关行动和著作成为中国维护南海主权的重要历史依据。在辛亥革命中,他促成广东和平光复,避免了大规模流血冲突,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

胡汉民曾指出“粤东省城九月反正,以李直绳君之功为最” ;骆永寿认为李准虽曾镇压革命,但在捍卫领土主权和促成广东光复方面的功绩值得肯定;张广厦也强调,尽管李准前期镇压过革命,但他最终顺应历史潮流,为革命事业和维护国家主权作出积极贡献 。李准的一生,在时代的浪潮中几经沉浮,其复杂的经历和多面的形象,为后人研究中国近代历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思考空间。 
人物争议
关于李准离粤去港的原因,一种说法认为是“惧怕革命党人” ,而当时郭孝成著文分析说:“李准去粤原因颇多”,但他认为首要的原因是民军豪无纪律,四处掠取枪支以换取现洋,造成局势混乱,李准想采取行动维持秩序,又怕激化矛盾,“故决然合去以避之”。事实上,当时的民军的确被认为“毫无纪律”,“观音山及军械局,皆被民军前往挑衅,意在夺械”。军政府虽多次明令制止,但收效甚微。李准在临行前留给军政府的信中说:“数日以来,凡足以痛哭流涕之事,层见迭出。揆之始愿,实不及此,即欲勉为其难,徐图补救,无如权力不及,徒唤奈何。若再坐误事机,恐即粉弟一人之身,亦无以谢全粤,再四思之,只有毅然舍去,不敢复留。”最后,他恳切希望:“粤东父老,外师泰西组织政党之法,以补建新政府;内筹永久安治之方,以保全性命财产,使民国之基,安于磐石,则弟身虽去粤,心亦安慰矣。”并表示:“异日民国用我,我犹不敢辞也。”骆永寿认为:“李准离粤赴港,并不是惧怕革命党人,而是为顾全大局,避免激化矛盾,求得军政府治下的政局稳定,才以走为上策。因为他面对胜利后忘乎所以,不受约束,甚至想大捞一把的部份民军,进退两难,不如出走,让军政府去治理,这实在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后世纪念
南海诸岛中有一块岛礁被命名为“李准滩”,以纪念李准为维护南海诸岛主权做出的贡献。
上一篇:陈绍堂下一篇:甘远志
道光帝第八子
清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之堂弟
已革端郡王载漪第五子
惇勤亲王爱新觉罗·奕誴第五子
清代商人,世博会中国第一人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晚清明将
道光皇帝之孙
贝勒爱新觉罗·载瀛长子
清末小刀会首领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爱新觉罗·常宁第四子
山西省委原书记
2000年悉尼奥运会冠军
唐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道士
脱口秀演员
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
国务院总理
西夏政权的奠基者
晚清时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将领
原国务委员
台湾地区前领导人
唐宪宗时期殿中侍御史
无产阶级革命家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中华民国军事将领
著名华侨实业家
民国初年著名武术家
清朝第十一位皇帝
海口市商会第一任会长
民国时期直系军阀、河南督理
孙中山的妹妹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革命烈士
革命英雄
中国工程院院士
清朝广东水师提督
革命烈士
红岩英烈,革命烈士
抗日战争牺牲高级将领
政论家,新华社原社长

最新评论

2024全球富豪榜

百岁老人榜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明家

企业家

2024年各省首富榜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百岁老人

Archiver

手机版

小黑屋

520笔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