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步云[清][公元1774年-1842年]+像 四川广安市广安区人物 余步云(1774年-1843年),原名余世蝉,号紫松,四川广安人。嘉庆时以乡勇参与镇压起义,因表现英勇,一路升迁至游击。随后又因平叛有功,擢升为总兵。历任乾清门侍卫、提督等要职。因广东剿匪表现优异,被赏戴双眼花翎,封世袭一等轻车都尉。道光十八年(1838年),加太子太保衔。道光二十年(1840年)任浙江提督,先后镇守定海、镇海。道光二十年(1840年)八月二十六日凌晨,英国侵略军舰队分两路,同时进犯金鸡山和招宝山,两江总督裕谦投水、总兵谢朝恩战死 ,镇守招宝山的余步云临阵溃逃。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被捕入狱,拟斩监候。次年,依律处斩,年六十九。 余步云:跌宕起伏的人生与争议性历史角色 余步云,字紫松,四川广安人,其一生经历充满了跌宕起伏,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复杂而又充满争议的印记。 早期崛起:于征战中积累功名 嘉庆三年(1798年),余步云以乡勇身份投身到镇压川、楚白莲教起义的行动中。凭借在战事中的表现,他获得晋升,逐步担任把总、千总、游击等职务,后又升任总兵。道光七年(1827年),余步云跟随陕甘总督杨遇春,参与征讨新疆张格尔叛乱,成功收复和阗,因战功卓著,被提拔为贵州提督。道光十三年(1833年),他带领贵州军队,参与镇压湖南、广东苗民和瑶民起义,因表现出色,获赐双眼花翎,并被授予一等轻车都尉世职。道光十八年(1838年),余步云生擒仁怀匪首谢法真,因此获加太子太保衔,随后调任福建提督 。在这一阶段,余步云凭借在多次军事行动中的表现,不断积累功名,在清朝官场中稳步上升。 保卫定海:短暂的军事贡献 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军首次占领定海,余步云率领五百士兵前往支援,并成功收复定海。次年,他调任浙江提督,驻守镇海,同时兼管定海防务。这一时期,余步云在保卫定海的行动中展现出一定的军事能力,为维护清朝海防做出了贡献。 消极应战:动摇与退缩的开端 然而,驻守镇海后,余步云面对侵略者的态度发生转变,不再采取积极的抵御措施。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两江总督裕谦前来督师。在此期间,英军对余步云进行利诱,试图从内部瓦解清军防线,而余步云也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暗中对裕谦的军事行动进行牵制。裕谦向来轻视余步云,认为其办事难以依靠,但却未能及时将他撤换。同年八月十二日,英国侵略军3万余人乘坐29艘军舰,大举进攻定海。裕谦亲自指挥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三位总兵,率领5000兵勇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浴血奋战6昼夜,歼敌一千数百人,有力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但余步云却拒不执行裕谦“相机援应”的命令,甚至还建议裕谦向英军求和,遭到严词拒绝。作为兼管定海防务的提督,余步云的消极应战、坐观不援,使得定海三镇总兵先后战死,定海再度沦陷。 临阵脱逃:彻底的溃败与背叛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八月二十六日凌晨,英国侵略军舰队兵分两路,数千人同时进犯金鸡山和招宝山。裕谦登上招宝山亲自督战,决心与镇海共存亡。而余步云作为镇守招宝山的重要将领,不仅不许士兵开炮,还再次要求裕谦向英军乞和。在遭到拒绝后,余步云竟然直接丢弃炮台逃走,导致官兵瞬间溃散。尽管裕谦在城上鸣炮制止,但已无法挽回局面,众多官兵纷纷跟随余步云逃跑,英军不费吹灰之力便占领了招宝山,随后镇海也宣告失守。余步云逃至宁波后,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过错,反而将镇海失守的责任推卸给裕谦。宁波失守后,他继续退往上虞。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初,余步云跟随扬威将军奕经出兵,试图收复浙东三城。然而,在二月初二日,英军准备与余步云决战之际,他在前一天晚上便弃军逃跑,带兵逃入慈溪城。当英军进攻时,他又狼狈溃逃,致使友军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最终壮烈牺牲。 悲惨结局:为错误付出代价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五月,余步云被押解至京城,最初被判斩监候。到了次年,道光帝作出批复,严厉斥责余步云在战事中未能擒获敌军一兵一卒,却临阵退缩、弃城而逃,完全是畏死贪生之举。最终,余步云被处斩弃市,结束了其充满争议的一生,终年六十九岁。 余步云的弟弟是余翼云,其子余长锡官至县丞。《清史稿》对余步云评价道:“余步云庸懦巧猾,卒膺显戮。宣宗於偾事诸人,皆从宽典,伸军律者,仅步云一人耳。”他早期凭借征战积累功名,却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因动摇、退缩和背叛,导致一系列军事失利,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成为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