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中建,1933年5月5日出生于江苏南京,原籍四川广安,石油地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
邱中建于1953年从重庆大学石油地质专业毕业,分配到燃料工业部西安地质局工作;1953年至1964年担任西北野外队、松辽平原综合研究队队长,松辽石油勘探局、石油部勘探司地质师;1964年至1967年担任胜利油田地质师、室主任、四川气田副总地质师;1973年至1979年担任北京石油规划院副室主任、石油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1979年至1987年担任南海西部油田总地质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1987年至1989年担任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司长、总公司勘探局局长、总公司副总地质师;1989年担任副指挥;1990年担任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指挥和工委书记;1990年至1996年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中期兼任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院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主任。
邱中建:中国石油工业的卓越开拓者
邱中建的一生,是为中国石油工业不懈奋斗、勇攀高峰的一生。他以卓越的专业才能、坚定的探索精神和无私的奉献情怀,在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为国家能源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成长与职业发展之路
1933年5月5日,邱中建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原籍四川省广安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沦陷,年幼的邱中建随父母逃难至四川重庆。此后,1938 - 1945年,他在重庆市及附近农村小学、重庆市求精中学初中求学;1946 - 1948年,在江苏省南京市市二中完成初中学业,后就读于南京市一中高中一年级。1948年,解放战争期间,他再次随父母返回重庆,先后在重庆市求精中学高中及重庆市巴县中学高中学习。1950年,邱中建考入重庆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1953年,因国家建设急需人才,他提前一年毕业,被分配到燃料工业部西安地质局工作,自此开启了在石油领域的奋斗征程。
在随后的工作中,邱中建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领导能力不断成长。1953 - 1964年,他先后担任西北野外队、松辽平原综合研究队队长,松辽石油勘探局、石油部勘探司地质师;1957年,担任石油工业部西安地质调查处松辽平原地质专题研究队(116队)队长;1958年6月,任松辽石油勘探局地质室地质师兼综合研究队队长。1964年,受石油工业部委派,他赴山东东营参加胜利油田会战,开展地质综合研究工作,被任命为地质指挥所综合室副主任,后又担任胜利油田地质师、室主任、四川气田副总地质师。1968 - 1972年,邱中建在湖北省潜江“干校”学习。1973 - 1979年,他先后担任北京石油规划院副室主任、石油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1979 - 1987年,担任南海西部油田总地质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1987 - 1989年,担任石油工业部勘探司司长、总公司勘探局局长、总公司副总地质师;1989年担任副指挥;1990年,担任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指挥和工委书记;1990 - 1996年,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副总经理,中期兼任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院长;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同年担任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咨询中心主任。
卓越的科研成就与贡献
在科研领域,邱中建成果斐然,取得了多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成就。20世纪70年代,他与同事合作,首次提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概念,该理论极大地推动了油气勘探进程,相关实践成果显著。20世纪80年代,担任海洋石油总公司总地质师期间,他组织并参与海洋石油对外合作,率先运用国外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及流程,对珠江口盆地、辽东湾进行评价,成功发现流花、惠州、绥中、锦州等一批大、中型油气田。20世纪90年代,他领导并组织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工作,探明塔中、牙哈等大型油气田,发现克拉2等大型气田,为“西气东输”项目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此外,邱中建领导并组织了塔里木“八五”油气资源攻关项目(85 - 101),成功推动修建“死亡之海”沙漠公路,该成果被评为国家“八五”科技攻关十大成果之一。2000年以来,他积极参与并组织一系列国家能源战略咨询项目,为国家能源发展提供众多重要建议,被相关部门重视和采纳。
在学术著作方面,邱中建主编多部重要书籍,如1999年9月出版的《中国油气勘探》系列丛书(共4卷),以及2004年10月主编的《21世纪石油工业与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等。他的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包括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及实践)、198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辽东湾海域油气资源评价及含油气区的重大发现)、200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塔里木克拉2大气田的发现和山地超高压气藏勘探技术) 。
广泛的社会认可与荣誉
邱中建在社会任职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98 - 2003年)、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1999 - 2003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名誉院长(2011年6月起),以及中油天然气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矿业协会副会长等职务。
他先后荣获多项荣誉,1989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4月,获得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AAPG)颁发的哈里森·施密特奖(Harrison Schmitt),颁奖词高度赞扬他60多年来在中国大量油气藏发现工作中的重要贡献及杰出领导能力,称其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工作的先驱。
崇高的精神与深远影响
邱中建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父母均为20世纪初期的留日学生,父亲在多地高校任教并从事编辑工作,母亲则在教育领域担任中学校长等职,家庭氛围培养了他对知识的追求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在职业生涯中,邱中建展现出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以及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他是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杰出践行者,作为大庆油田发现者之一,为中国油气勘探事业开辟了新道路;在渤海湾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理论、海洋石油工业起步、石油工业对外合作等方面均作出关键贡献,更是“西气东输”工程的直接推动者和国家油气领域战略科学家,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了智慧和力量。邱中建的成就和精神,激励着无数石油工作者继续为国家能源事业奋勇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