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联诗(1900年~1960年7月22日),女,又名陈玉屏,四川广安岳池县人,川东华蓥山游击纵队的主要创建者与领导者之一,多次参与并领导华蓥山武装起义,为中国近代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陈联诗善使双枪,故被世人称为“双枪老太婆”。据著名小说《红岩》的作者之一杨益言 [8]先生讲述,陈联诗为《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主要原型之一。
陈联诗:华蓥山上的传奇革命者
陈联诗,1900年出生于川北道顺庆府岳池县资马乡罗渡溪场(今四川省岳池县罗渡镇)的书香世家,其父母皆出身明清时期出过翰林的大家族。五岁时父亲因病离世,此后她被母亲送往岳池县城的舅舅家,与表姐妹们一同读书。尽管接受正统教育,年少的陈联诗却已显露出叛逆、独立的个性。
1923年,陈联诗冲破封建思想的桎梏,与出身贫苦、曾为放牛娃的革命青年廖玉璧自由恋爱,并自主决定婚事。婚后,夫妇二人一同考入南京东南大学。求学期间,他们积极参与五卅运动。因遭特务追捕,陈联诗随丈夫回到家乡岳池县,自此投身于华蓥山区从1926年至1948年的多次武装斗争,其传奇经历在华蓥山地区和重庆地下党中广为流传。然而,20世纪50年代初期,陈联诗遭受不公正对待,被强行劝退脱离中国共产党。即便如此,她依然执着地写下42份入党申请书,直至因病离世,未能亲眼见证自己恢复党员身份,留下终身遗憾。1982年,党组织为她平反,并恢复其共产党员身份。
1921年,陈联诗从岳池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并留校任教。1926年,接受马列主义思想熏陶的廖玉璧,受党组织派遣,与妻子陈联诗回到岳池县。他们利用自身条件掌握民团武装大权,参与以抗丁抗粮、地方自治为号召的“川北民军”,使其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坚持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游击战争。
1932年,依照中共“八七”会议精神,中共岳池特支委派廖玉璧、陈联诗夫妇在魏家沟组建游击纵队,后改称“川北赤卫军”,长期在华蓥山和资马乡一带组织农民斗争。同年10月,四川军阀混战,廖玉璧夫妇计划趁杨森后方空虚发动暴动夺取岳池县城,却因泄密,陈联诗被捕入狱,次年经党组织营救获释,随即又投入新的战斗。1935年2月,廖玉璧被四川军阀杨森诱捕杀害,陈联诗强忍悲痛,回到华蓥山安抚士气低落的游击队员,发誓继承丈夫遗志,继续革命。
1936年,陈联诗接受上级(车耀先)指示,准备前往苏联学习军事,却在万县以“涉嫌贩卖鸦片”的莫须有罪名被捕。15个月后,因无证据支持指控,她被无罪释放。出狱后的陈联诗化悲愤为力量,担任川东北临工委赤卫队三支队支队长,带领四十余人的双枪队转战岳池、武胜等八县深山老林。她左右开弓、作战神勇,令敌人闻风丧胆,“双枪老太婆”的威名也由此传遍西南各省。抗战爆发,国共第二次合作,她被调往统战岗位工作。
重庆解放后,陈联诗一家在临江门的公寓设立脱险同志联络处,专门接待从渣滓洞、白公馆大屠杀中逃生的同志以及牺牲烈士的家属。工作结束后,她被分配到重庆市妇联,任生产部副部长。任职期间,她积极为烈属和工人解决实际困难,赢得广泛尊敬,但也因此招来一些人的嫉妒。一次,有人提出将农场捐献给妇联,陈联诗因早年对苏联集体农庄充满向往,便开始策划此事。然而,在当时开展的减租、退押和反恶霸斗争背景下,此事被曲解,陈联诗被错误指责“帮助地主逃避减租退押” 。经过多次会议“批评帮助”,1952年,她被迫退党。此后,她先后被调往民政局、重庆市郊小南海金戒山第二妇女教养院。1954年,陈联诗当选白沙沱区人民代表,后经邵子南奔走呼吁,进入重庆市文联美术家协会工作。1960年7月21日,陈联诗让人代笔写下第42份入党申请书,次日与世长辞。
陈联诗不仅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还在文学艺术领域颇有造诣。她起草的《快邮代电》义正词严,所作国画情景交融,擅长花鸟、仕女题材,尤以蝴蝶画作见长。其遗作《百蝶图》长6米、宽0.6米,画中百余只蝴蝶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艺术珍品。
陈联诗一生历经多次被捕入狱,即便面对丈夫牺牲、婆婆受刑等接连打击,她始终坚定革命信念,辗转多地开展地下工作。解放前夕,她积极参与上川东地下党组织的武装起义,为动摇国民党反动派后方统治、配合人民解放军反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的革命精神与传奇事迹,成为华蓥山革命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永远值得后人铭记与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