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堂(1897年—1944年5月21日),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王家镇人,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第一〇四师副师长兼步兵指挥官,抗日英烈将。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第四十七军出川抗战。参加过太原会战、同蒲路战役、中条山战役等重要战役。1944年4月,参加豫中会战。随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率部西撤,行至陕县秦家坡,突然遭遇日军伏击,陈绍堂与李家钰等诸位将军当场牺牲,壮烈殉国。
2014年9月1日,入选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陈绍堂:铁血丹心铸抗战忠魂
陈绍堂,1897年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王家镇。他出身贫寒,却天性耿直,见不得恃强凌弱之事,这份正直果敢的品性,赢得了乡绅“九老爷”的赏识,并获赠枪支,由此开启了他的闯荡之路。面对动荡不安的时局,陈绍堂深感世事维艰,毅然投身邓锡侯麾下李家钰部,自此踏上充满传奇色彩的军旅征程。在四川军阀混战的岁月里,他凭借作战时勇猛无畏、总是冲锋在前的果敢表现,迅速崭露头角,脱颖而出。
1936年2月27日,陈绍堂获国民政府正式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37年,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重建,他出任第一〇四师第三一〇旅旅长。同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第四十七军开赴山西潞城、黎城、长子、长治等地,阻击日军进犯。在此期间,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受李家钰邀请,到部队讲授抗日游击战术。陈绍堂亲自带领所属军官聆听学习,此后还多次被派往八路军游击训练班深造,这些宝贵的学习经历,为他日后开展抗日游击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8年1月,陈绍堂亲率两团兵力北上,将从八路军所学的游击战术灵活运用于实战,频繁对日军发起袭扰和打击。他的军事行动不仅让太原日军如芒在背,更有效牵制了敌军,成功遏制其南下步伐。不久后,他率部开赴晋南,与八路军并肩作战,继续游击日军。2月,在长治保卫战中,他率领部队坚守城池长达两天两夜。面对日军飞机大炮的狂轰滥炸,长治城损毁严重,但陈绍堂带领将士与日军展开逐街逐屋的激烈巷战。最终,因伤亡过重,全旅无奈撤出。随后,他奉命前往中条山布防,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密切配合,成功收复平陆县城及张村等多处失地,并在“六六战役”中给予日军沉重打击。
1939年2月,陈绍堂升任第一〇四师副师长兼步兵指挥官。尽管孤军奋战于山西,但他积极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开展联防。在朱德、刘伯承等将领的指导与帮助下,他多次成功粉碎日军的“扫荡”计划。后来,陈绍堂因作战负伤前往重庆治疗,伤愈回到邻水时,受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他还留下“还我山河”的石刻,以表抗战决心。1940年4月,他奉命率部自晋南南渡黄河,布防于河南渑池以西地区。1941年,第一〇四师移防至黄河以南小浪底水库东段,期间多次组织小股部队北渡黄河,奇袭日军三蒲中次郎第六十九旅团,搅得日军惶恐不安。
1944年4月,豫中会战爆发。18日夜,日军在中牟强渡黄河,迅速攻占郑州,直逼洛阳。5月9日,两个旅团的日军在渑池渡河,致使驻守洛阳的中国军队陷入三面受敌的困境。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见势不妙,匆忙先行撤退,一时间,中国军队群龙无首,陷入混乱并纷纷西撤。5月17日,第三十六集团军夜宿翟涯,与刘戡、谢辅三、张际鹏、胡伯翰等部相遇。为确保各部有序撤退,李家钰主动请缨担任殿后任务,掩护部队西撤。当时,第三十六集团军仅有第四十七军两个师四个团的兵力(回川招募新兵以重组另外两个团的人员尚在四川) 。
5月21日,李家钰率部向南撤退,以第一七八师为前卫,集团军总部居中,陈绍堂率领第一〇四师殿后阻击追兵。撤退途中,因遭敌军炮火阻拦,部队转而西进。行至陕县秦家坡时,发现高树勋的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九集团军正被日军追击,枪声大作。李家钰本打算继续攀山西行,陈绍堂意识到危险,急忙向张震中提议:“先派两个排占领山顶,确保安全后再行进发。”张震中向李家钰请示,却未获同意,仅被允许派一个班前去侦察。很快,侦察兵崔英匆忙回报:“山上全是伪装埋伏的日军!”然而此时,已来不及做出有效应对。日军从山上居高临下疯狂扫射,并冲下山来,总部官兵大多不幸中弹牺牲。陈绍堂在战斗中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陈绍堂以热血和生命诠释了抗战英雄的伟大气节。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陈绍堂作为12位川籍抗日英烈之一赫然在列,他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抗战历史的丰碑之上,激励着后世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