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济(1933年5月一2016年5月8日),女,汉族,广东梅县人,中共党员,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一级演员、京剧旦角、工青衣,宗程派,京剧程派艺术私淑传人中的杰出代表、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获得者。
李世济出生在书香门第,祖父曾是清朝官员。1938年开始学戏,工青衣。曾得到赵桐珊、陶玉芝、朱传茗、王幼卿、李金鸿等先生的传授指点。 [20]1945年,11岁的李世济被程砚秋认为干女儿,并从此得到程砚秋的艺术亲授。其间,程砚秋还为了她请了诸多名师教授身段、表演、武功和昆曲。12岁时,李世济的第一出戏《贺后骂殿》学成演出时,就博得了“小程砚秋”的美名。
1952年,原本念医科的李世济为了京剧放弃了学业,并被介绍给梅兰芳大师学戏。此后,梅兰芳又把李世济介绍到了马连良剧团。青年时代的李世济曾经与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等京剧大师同台演出。
1957年,程砚秋终于同意收李世济为徒,但次年春程砚秋离世,李世济则再无机会遂拜师之愿。
2016年5月8日晚11时许,李世济因病在京去世,享年83岁。
李世济:粤籍京剧传奇
李世济,一位在中国京剧史上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杰出人物,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成为广东梅州市梅县区的骄傲。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更是程派艺术传承与发展历程中的中流砥柱。
1933 年 5 月 4 日,李世济出生于苏州,祖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她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庭环境优越。其祖父李维源,号菘圃,是松口镇郊人,清末民国年间长期在安徽为官,官至代理安徽省政府主席,抗战时期获授中将。李世济的父亲李乙尊,系上海名流,是李济深的幕僚,且与京剧大师程砚秋私交甚密。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李世济自幼便接触到了丰富多元的文化艺术,为她日后的艺术之路奠定了基础。
李世济自幼便展现出对戏曲的浓厚兴趣和天赋。5 岁时,她便凭借着自己的聪慧和对京剧的热爱,自学了经典剧目《女起解》,初次登台表演便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沉稳与自信,其清脆甜美的嗓音和灵动的表演,赢得了不少掌声,也让人们看到了她在京剧表演方面的巨大潜力。此后,她对京剧的热爱愈发浓烈,常常沉浸在京剧的世界里,模仿着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
1945 年,12 岁的李世济有幸结识了程派京剧大师程砚秋。程砚秋先生对她的天赋和努力十分赏识,不久后便收她为义女,从此开启了她系统学习程派艺术的旅程。在程砚秋先生的悉心指导下,李世济如饥似渴地学习程派的唱腔、身段、表演等技艺。程先生的教导细致入微,从每一个音符的处理,到每一个眼神的运用,都耐心地传授给李世济。李世济也不负所望,日夜苦练,进步飞速,逐渐掌握了程派艺术的精髓,“小程砚秋” 的名号也开始在戏迷中流传开来。
除了跟随程砚秋先生学习程派艺术,李世济还在程先生的安排下,广泛涉猎其他京剧领域。她向梅兰芳、赵桐珊、王幼卿等京剧名师学习花旦、武戏、昆曲等技艺,博采众长。梅兰芳先生的雍容华贵、赵桐珊先生的活泼俏皮、王幼卿先生的细腻婉约,都在李世济的艺术风格中留下了痕迹,使她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元,为她日后在京剧舞台上的大放异彩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就在李世济决心全身心投入京剧艺术之时,却遭遇了来自程砚秋先生的反对。程先生深知京剧演员的艰辛,出于对她的爱护,希望她能选择一条更为安稳的道路。但李世济拜师学艺之心坚定不移,她毅然决然地弃医从艺,全身心投入到京剧的怀抱。此后,她又与梅兰芳、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等京剧大师交流学戏,在与这些大师的合作与切磋中,不断汲取艺术养分,提升自身的京剧艺术水平。
1952 年,李世济组织剧团到各地演出,凭借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表演风格,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1953 年,她成立了 “李世济剧团”,开启了独立的艺术征程。在剧团中,她既是主演,又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带领剧团不断发展壮大,在各地留下了精彩的演出。1956 年,李世济参加北京京剧团,与马连良、裘盛戎等京剧大家合作,共同演绎了《杜鹃山》等经典剧目。在《杜鹃山》中,她的表演细腻动人,与其他艺术家配合默契,将角色塑造得栩栩如生,展现出了卓越的舞台表现力。同年,她主演了《刘三姐》,在低回婉转的程腔基础上,巧妙地增添了山歌的风格,使这部作品独具特色,深受观众喜爱。此外,她还编演了新戏《则天武后》和现代戏《刑场上的婚礼》,不断挑战不同类型的角色,拓展自己的艺术边界。
“文革” 期间,京剧艺术遭受重创,李世济也被迫停止唱戏。但她对京剧的热爱从未熄灭,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她每日依旧坚持练功,保持着对京剧艺术的执着追求。她深知,京剧艺术总有重见天日的一天,而她要做的就是时刻准备着。1976 年,随着时代的变革,京剧艺术迎来了复苏的曙光,李世济也再次重登舞台。此时的她,怀着对京剧艺术的深厚情感和强烈责任感,决心改革程派京剧艺术,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学习京剧。
重返舞台后,李世济致力于整理、恢复、改编和创新程派剧目。她邀请名剧作家汪曾祺修改《英台抗婚》、范钧宏修改《文姬归汉》《碧玉簪》,又请杨毓珉修改《梅妃》,其丈夫唐在炘则为之再创新曲。在这个过程中,她对程派艺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突出人物的性格和感情变化,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例如在《文姬归汉》中,她删去了拖沓琐碎的场次,保留了原有的三大慢板精彩唱段,加强了别子、送子的情节,使全剧更加扣人心弦,让观众更能深刻感受到剧中人物的情感波澜。在《英台抗婚》中,她保留了各式 “哭头”,加用 “二黄慢板”“二黄中板” 替代过多的 “散板”,弥补了原剧的某些不足,使剧情的发展更加流畅,人物情感的表达更加细腻。经过十多年不懈的努力,她的这些改编剧目以全新的姿态重现舞台,获得了巨大成功,为程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艺术生涯中,李世济收获了诸多荣誉。1957 年,她获得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银质奖章;1980 年,荣获文化部表演二等奖;1991 年,她获得第一届中国金唱片奖;1993 年,获首届文华大奖;1997 年,获第 3 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2011 年,获第五届中国戏曲表演学会 “终身成就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艺术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她为京剧艺术发展所做贡献的充分肯定。
然而,生活并非总是一帆风顺。2001 年,她唯一的爱子在一场车祸中不幸离世,年仅 27 岁,这给李世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而老伴唐在炘先生也因经受不住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从此一病不起。面对如此巨大的生活磨难,李世济曾一度陷入痛苦与迷茫之中。但最终,是京剧艺术支撑着她重新站了起来。她怀着对京剧的热爱和对传承程派艺术的使命感,继续在京剧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在教学育人方面,李世济同样不遗余力。她的弟子有王学勤、刘桂娟、李海燕、吕洋、卢杨、隋晓庆、张巨平、杨磊、张丽丽、李佩红、王耀星等。她认真传授自己的技艺和对京剧艺术的理解,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表演能力,希望能将程派艺术的火种传递下去。她还经常与票友交流,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爱京剧,为京剧艺术的普及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6 年 5 月 8 日晚 11 时许,李世济因病在京去世,享年 83 岁。她的离去,是中国京剧界的巨大损失。但她留下的众多经典剧目、创新的艺术理念以及培养的大批优秀人才,将永远传承下去。李世济的一生,是为京剧艺术奉献的一生,她用自己的坚持和热爱,书写了一段粤籍京剧人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京剧人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如今,当人们走进京剧剧场,欣赏着程派艺术的独特魅力时,不应忘记李世济为这门艺术所付出的心血与努力,她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京剧的史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