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棣昌[公元1918年-1990年] 广东梅州市梅江区人物 张棣昌:奏响时代旋律的音乐巨匠 张棣昌,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杰出人物,以其卓越的音乐创作才华、对音乐事业的执着追求和深厚的家国情怀,成为广东梅州市梅江区的骄傲。他是才华横溢的作曲家,是音乐领域的开拓者,其创作的众多经典音乐作品,不仅陪伴了几代人的成长,更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1918 年,张棣昌出生于广东梅州市梅江区。梅州,素有 “文化之乡” 的美誉,浓郁的文化氛围滋养着张棣昌的成长。他自幼便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家乡的客家山歌、传统戏曲等民间音乐形式,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他幼小的心灵,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家庭的支持下,张棣昌开始学习各种乐器,展现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 学生时代的张棣昌,积极参与学校的文艺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他对音乐的热爱愈发炽热,渴望能够接受更专业的音乐教育。1935 年,张棣昌怀揣着音乐梦想,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音乐系。在上海这座充满活力与多元文化的城市里,他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和创作技巧,同时也深受国内进步音乐思潮的影响。在学校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音乐知识,师从多位知名音乐家,系统地学习作曲、和声、配器等专业课程。他勤奋刻苦,经常在琴房里一待就是一整天,不断磨练自己的创作技能。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家和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张棣昌毅然投身到抗日救亡的音乐创作中,用音乐作为武器,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他创作了一系列充满激情与力量的抗战歌曲,如《松花江上》《流亡三部曲》等,这些歌曲以其激昂的旋律和悲愤的歌词,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和对祖国的热爱,迅速在全国范围内传唱开来,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的士气。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张棣昌跟随抗日宣传队,深入前线、农村和工厂,为战士们和广大民众演唱抗战歌曲,宣传抗日思想。他的音乐,成为了抗战时期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精神支柱。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棣昌继续致力于音乐创作。1946 年,他来到东北电影制片厂(今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从此开启了他在电影音乐创作领域的辉煌篇章。在长影,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电影音乐的创作中,为多部经典电影谱写了动人的旋律。1950 年,他为电影《赵一曼》创作的配乐,生动地展现了抗日女英雄赵一曼的英勇形象和坚定信念。影片中的主题曲《五月的鲜花》,以其深情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观众的心,成为了中国电影音乐的经典之作。这首歌曲不仅在国内广泛传唱,还在国际上获得了高度评价,为中国电影音乐赢得了荣誉。 此后,张棣昌又相继为《甲午风云》《兵临城下》《自有后来人》等多部优秀电影创作了配乐。在为电影《甲午风云》创作音乐时,他深入研究了甲午战争的历史背景和人物情感,运用了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如激昂的唢呐、雄浑的锣鼓等,营造出了紧张激烈的战争氛围,成功地塑造了邓世昌等爱国将领的英雄形象。影片中的主题曲《谁见过天边的彩云》,以其豪迈的旋律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电影音乐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唱。在电影《自有后来人》的配乐创作中,张棣昌巧妙地将东北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手法相结合,创作出了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音乐作品。影片中的主题曲《革命人永远是年轻》,以其欢快的节奏和积极向上的歌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革命事业而奋斗,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 除了电影音乐创作,张棣昌还积极参与其他音乐领域的工作。他担任过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为推动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关心音乐人才的培养,经常深入基层,举办音乐讲座和培训班,传授自己的创作经验和音乐知识,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他注重音乐的民族化和大众化,提倡音乐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他的音乐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意义。 1990 年,张棣昌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 72 岁。他的离去,是中国音乐界的巨大损失。然而,他留下的众多经典音乐作品,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中国音乐的天空。他的音乐,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传递着民族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如今,当我们欣赏着《五月的鲜花》《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经典歌曲时,不应忘记张棣昌这位音乐巨匠为中国音乐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音乐的史册上,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