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必卿(1917年12月23日—2007年11月17日),原名池长胜,山西省平定县上庄村人。1917年12月23日生于山西平定。高中时即参加“一二·九运动”,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回到平定县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1949年后曾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1978年6月调贵州省委第二书记,1980年7月任中共贵州省委第一书记。1985年离休。2007年11月17日,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池必卿同志在北京逝世。
曾当选为党的第八次、十一次、十二次、十三次、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和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池必卿:奋斗一生的卓越革命者
池必卿(1918 - 2007),山西阳泉市平定县人 ,1917年12月23日出生于平定县上庄村。青少年时期,他先后就读于上庄村小学、平定县立中学附属高小、平定县立中学。1935年8月,考入太原市友仁中学。同年,“一二·九运动”爆发,他积极投身学校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在进步同学的引导下,加入读书会,阅读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通俗读物,深受新思潮影响。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池必卿加入牺牲救国同盟会、抗敌救亡先锋队(“抗先”)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等进步组织,担任本校抗先队队长和民先队小队长,积极宣传“国共合作,一致抗日”主张。在抗日救亡运动中,他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抗日救国和革命胜利的核心力量,从而树立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坚定信念。
1937年7月,池必卿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党组织派他回到家乡平定县组织游击队,任中队党支部委员,开展抗日游击斗争。不久,他率部转入晋冀豫交界的太行山区,参与开辟抗日根据地工作,先后担任北方局晋冀豫边区和顺县委委员兼二区委书记、平(定)东县委组织部部长、赞皇县委书记、井(陉)获(鹿)县委书记、中心县委书记等职务。任职期间,他积极发动群众,组建游击武装,发展党员,建立基层党组织,不断扩大党的影响力。
1938年5月,为加强赞皇党的工作,中共冀豫晋省委调池必卿任中共赞皇县委书记,领导了著名的“红五月”运动;10月,他前往晋冀豫边区党校学习。1939年2月,任晋东南农民救国总会主席兼党组书记。1943年2月,晋冀豫边区改称太行分局后,他任太行分局五地委委员兼农会主席,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将贯彻减租减息政策、确定农民永佃权和清理旧债作为农救总会工作纲领,巩固了抗日根据地。同年12月,他到太行分局党校参加整风,通过学习,深刻认识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掌握了群众路线工作方法,也更加明确了正确领会和运用党的指示决定的关键意义。
1945年5月,池必卿调往太行分局二地委工作,先后任地委宣传部部长、副书记、书记,领导新解放区开展反奸反特、清算匪霸斗争,摧毁旧政权,建立民主政权及农会、工会等群众团体。1947年7 - 9月,他参加全国土地会议,坚决贯彻中央指示,在解放区将减租减息政策转变为“耕者有其田”政策,激发农民生产建设积极性;同时开展整党运动,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得到显著提升,密切了党群联系。
1948年8月,池必卿调任晋冀鲁豫中央局晋中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广泛动员翻身农民参军参战,组织群众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支援前线,为解放晋中地区作出重要贡献。1949年4月,太原解放后,他担任太原市委办公室主任兼农村工委副书记,与市委其他领导共同致力于恢复城市秩序和发展生产。同年9月,调任榆次地委书记、行署专员兼军分区政委,深入基层调研,有效开展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制定农、林、牧全面发展政策,推进工业生产民主改革。
1952年3月,池必卿调任山西省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兼省委党校校长,坚持宣传教育服务中心工作、结合工农业生产实际的原则,积极宣传贯彻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1954年9月,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大同六一六厂(今山西柴油机厂)筹备组组长、主任,负责筹备我国第一个坦克发动机生产基地。1955年8月,担任山西省委副书记兼太原市委第一书记,稳步推进太原市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 - 1963年,任省委书记、华北局书记 。在山西省委书记处书记任上,分管工业生产时,他抵制急躁冒进倾向,克服“大跃进”对工业生产的破坏,坚决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助力克服经济困难。
1961年11月,池必卿调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与华北局领导共同聚焦工农业生产,在制定年度计划时突出农业和市场问题,在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纠正“左”倾思想和错误做法。1966年8月,任北京市委书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受到冲击。1967年7月,在北京军区支农支工小组协助工作。1970年4月,任天津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1年6月,再次遭受“四人帮”诬陷迫害。1975年5月恢复工作后,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二书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按照中央指示在全区开展治理整顿;粉碎“四人帮”后,积极领导全区揭批“四人帮”罪行的斗争。
1978年6月,池必卿调往贵州省工作,先后任省委第二书记兼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1月,兼任省政协主席;10月,任省委代理第一书记。1980年6月,担任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兼省军区第一政委 。在贵州任职期间,他坚决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方针政策,进行政治思想拨乱反正,落实干部政策,平反冤假错案,消除派性;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制定富民强黔发展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尊重农民意愿,冲破阻力在全省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坚持实事求是,重视调研,深入基层听取意见;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党内民主;注重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支持地方史志编修,发展旅游事业,加强省际交流合作。在他的领导下,贵州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987年11月,池必卿当选为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积极参与中顾委活动,为中央决策建言献策,完成中央交办任务。党的十四大后,他退休仍心系党和国家发展,不顾年老体弱深入基层调研,尤其关注革命老区建设。他积极参加老干部党支部学习,以普通党员身份参与讨论,展现出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他坚持学习写作,整理近六十年革命经历,撰写几十万字的《功在桑梓,情留大地》,留下宝贵精神财富。生前,他立下后事从简、不搞遗体告别和追悼会的遗嘱,并与中顾委其他26位老同志向中央提交《关于取消向遗体告别仪式的建议》,获中央肯定。池必卿是中共八大、十三大、十四大代表,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还受邀列席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
2007年11月17日,池必卿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