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菊,一位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留下深刻印记,为国家发展奉献心血的重要领导人物,曾任中共十六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原副总理 。他以务实勤勉的工作态度、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 黄菊于1938年9月28日出生在上海市,原籍浙江省嘉善县魏塘镇。嘉善,这片江南水乡,以其温婉灵秀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滋养着黄菊的成长,赋予他细腻敏锐的思维与坚韧不拔的性格 。 学生时代的黄菊,便展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与强烈的求知欲。1944年至1950年9月,他在浙江嘉善益善小学、启东小学读书 ,后于1950年9月至1956年9月,在浙江嘉善一中、嘉兴一中求学 。在学校里,他勤奋刻苦,成绩优异,对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同时,他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活动,培养了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1953年5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彼时的他,内心怀揣着对祖国未来的美好憧憬,以及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的坚定信念 。 1956年9月,黄菊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电机制造专业 。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他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刻苦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与各类实践课程和科研项目,为日后投身工业领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63年5月,黄菊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开启了他的职业生涯,在上海人造板机器厂参加工作 。初入职场,他从基层岗位做起,先后在动力车间、铸钢车间担任技术员,后成为厂长秘书 。在工作中,他脚踏实地,积极向经验丰富的前辈请教,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他踏实工作、刻苦钻研的精神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曾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工人和先进工作者 。同时,他潜心钻研技术,积极参与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几年时间里共完成十余个革新项目 。他通过刻苦自学,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可控硅电炉自动配电装置,这一成果有效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缩短了熔炼时间,显著提高了钢水质量 。此外,他还从理论上总结了小容量电炉变压器大电流超功率运行的经验,并编写了《小电炉变压器超功率运行》一书 ,使得这方面的技术革新成果在行业内得到了普遍推广和应用 。 1967年3月,黄菊转至上海中华冶金厂,担任动力车间技术员,后成为车间党支部副书记 。在中华冶金厂工作期间,尽管遭遇了“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但他始终坚守岗位,没有动摇对党和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他一边克服外部环境带来的困难,一边继续在技术领域深耕细作,为企业的稳定生产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77年12月,黄菊担任上海中华冶金厂革委会副主任、副厂长,并被评为工程师 。他衷心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积极投身到拨乱反正的工作中 。1978年,他主持上海中华冶金厂工作时,狠抓企业整顿,组织制定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10项管理制度 ,使全厂各项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工厂面貌焕然一新 。 1980年5月,黄菊担任上海市石化通用机械制造公司副经理、党委委员 。在此期间,他受组织委派到国外学习企业管理 。面对语言、文化等诸多挑战,他毫不退缩,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勤奋好学的精神,刻苦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经验,最终取得了优异成绩,圆满完成了学习任务 。这次学习经历,让他开阔了视野,为日后在工业管理领域施展才华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82年4月,黄菊出任上海市第一机电工业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他思想解放,大胆改革,勇于开拓创新 。针对机械工业系统的实际情况,他积极推动企业改革和整顿,狠抓企业经营管理,致力于提高企业人员素质 。他深入基层,对整顿中的重点企业进行检查指导,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使企业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 。 1983年3月,黄菊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兼市工业工作党委书记 。他凭借敏锐的思维和开阔的思路,从上海工业战线的实际出发,扎实细致地开展工作 。他积极稳妥地推进所属局、公司领导班子的调整和委办机关的内部建设 ,以高效的工作能力和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迅速打开了工作局面,为上海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 。1984年11月,他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兼市委秘书长 。在这一岗位上,他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制度,致力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他有条不紊地处理着繁重的日常事务,加强对各部门的工作协调,确保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能够得到有效贯彻落实 。 1985年6月,黄菊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分管宣传文化工作 。他始终坚持党对宣传文化工作的领导,积极推动宣传文化部门的建设,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他建立健全议事制度,理顺了各方面的关系,为上海宣传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斗争中,他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有效维护了意识形态领域的稳定 。1986年10月,黄菊兼任上海市常务副市长 。面对当时上海经济结构调整遇到的困难,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他一方面加强生产调度指挥,保障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另一方面深化企业改革和城市管理改革,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了企业活力,促进了上海经济的快速发展 。 1991年4月,黄菊担任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市长 。在市委的领导下,他紧密结合上海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 。在深化企业改革方面,他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如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推动企业上市和兼并、发展企业集团、进一步落实企业自主权和减轻企业负担等 ,帮助国有企业逐步走出困境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后,黄菊深刻领会谈话精神,积极贯彻市委的部署 。他以浦东新区开发开放为契机,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注重搞好东西联动,积极推进上海对内对外开放 。同时,他扎实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努力实现邓小平同志对上海提出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要求 。在他的努力下,上海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 1994年9月,黄菊担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并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 。在担任市委书记期间,他团结带领市委一班人,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 。他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大力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他注重从政治上观察和处理问题,善于统筹协调,把握大局 。他教育干部增强全局意识,立足上海,胸怀全国,使上海更好地为全国服务 。他积极探索整体搞好国有经济的新模式,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社区管理新机制 。他强调正确处理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城市建设与发展生产的关系、各项改革与社会稳定的关系,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 。在抓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他高度重视党的建设,注重发挥市委的领导核心作用 。他贯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积极探索健全改进党的领导方式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府、政协以及人民团体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形成了共同推进全市工作的强大合力 。他积极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上海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在上海工作的40年里,特别是担任上海市主要领导期间,黄菊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了符合上海实际的改革发展思路 。他为推动上海在经济实力、文化影响、城市环境、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为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中心、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付出了大量心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因其经常实地考察城市建设情况,关心民生环境改善,他还被亲切地称为“马路市长”“环境书记” 。 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届一中全会上,黄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作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他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他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殚精竭虑,贡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 。2003年3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黄菊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负责国务院常务工作,协助负责金融方面的工作,负责工业、交通和企业改革方面工作 。在新的岗位上,他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 。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等方面,他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十分注重工业经济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加强经济运行调度,重视提高综合运输能力,努力缓解煤电油运紧张状况 。他积极推进电力体制、邮政体制、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等各项改革 。作为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主任,他在安全生产工作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致力于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他狠抓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经常深入基层调研,及时研究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 。在金融改革方面,他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 2007年6月2日2时3分,黄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9岁 。他的离去,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损失 。黄菊同志共产主义信念坚定,对党、对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限忠诚 。他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善于统揽全局,处事严谨稳妥,具有很强的宏观决策能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 。他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恪尽职守,忘我工作,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高度的政治责任感 。他讲党性、顾大局,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政治生活准则,模范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 。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公道正派、光明磊落,保持了共产党人优良的政治本色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他生前还留下遗愿,要把遗体捐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充分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和高级领导干部为党、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 。黄菊同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斗的一生,将永远被党和人民铭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