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英伯[公元1882年-1939年]+像 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物 谢英伯(1882—1939),广东嘉应州(今梅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广州南武中学创办人、民国广州报业名人、劳工运动领袖之一。1907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任中国同盟会香港支部主盟人。1910年2月,参加广州新军起义的筹划工作。1911年4月参加黄花岗起义,是年8月,黄兴派遣东方暗杀团成员林冠慈、陈敬岳在广州用炸弹暗杀满清广东水师提督李准。谢英伯因参加组建东方暗杀团,已难以在香港立足,只得潜往檀香山,向华侨筹款,支援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谢英伯回国晋谒孙中山,任中国同盟会粤支部部长。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谢英伯在广州主办《讨袁日报》,抨击袁世凯。1917年7月,追随孙中山南下护法。1925年,任上海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26年春,曾任广东省博物馆馆长。1932年主办《三民日报》。1936年出任国民政府广东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1939年逝世,终年57岁。
谢英伯(1882年5月29日—1939年)是广东梅县区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报业先驱、劳工运动领袖。他一生跨越晚清至民国,身兼革命实践者、教育革新者、新闻评论家等多重身份,早年投身反清革命,参与黄花岗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年致力于教育革新与劳工权益推动;晚年投身司法领域,是近代广东社会变革的重要见证者与推动者。 早年求学与思想启蒙谢英伯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五月二十九日,梅县一户书香家庭。7岁入本村私塾,接受传统儒学教育,16岁始习英语,展现语言天赋。翌年考入香港皇仁书院,系统学习西学,广泛接触西方政治思想与科学文化。其父崇尚自然与历史,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对旅行、新闻事业的兴趣。1901年,谢英伯与黄晦闻等人在广州河南龙溪首约创办群学书社,搜集书籍报刊设公共阅览处,并设辩论、体育、教育三部,成为传播新思想的早期文化阵地。 教育革新与新闻事业1902年,谢英伯投身报界,任《日报》总编,以笔为剑倡导女权、针砭时政。此后二十年间,他先后任职于《中国日报》《少年中国报》《拒约报》等二十余家报刊,以犀利文风成为舆论先锋。同时,他深耕教育领域:1905年与同仁创办南武两等学堂(后更名南武中学),任首任校长,开广州男女同校之先河,聘社会名流任教,注重体育教育,培养出广东首批体育人才,该校后发展为广州河南规模最大的中学。1906年后,他辗转中华学堂、安怀女校等多校任教,将革命思想融入教学。 革命生涯与流亡岁月1907年,谢英伯在香港加入同盟会,任支部主盟人,发展会员,许多经他引荐者后来成为民国要员。1910年参与筹划广州新军起义,次年投身黄花岗起义。起义失败后,他参与组建东方暗杀团,策划刺杀清廷广东水师提督李准,行动中林冠慈牺牲、陈敬岳被捕,谢英伯遭港英当局追捕,被迫流亡檀香山。在美期间,他执教华文学堂,创办《自由报》抨击保皇势力,同时入加州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习政法社会学,深入研究劳工运动。 护国讨袁与护法运动1915年云南护国军起义后,谢英伯经日本返国,1916年夏抵上海,频繁与孙中山商讨时局。1917年随孙南下护法,任大元帅府秘书,期间组织电灯公司、自来水厂工人罢工抗议桂系军阀,遭通缉后避走香港。1920年陈炯明粤军回师驱桂,谢英伯返穗组织互助社,主办《广州日报》《互助日报》,成为劳工运动隐形领袖。1922年陈炯明叛变,他揭露其利用客家身份分裂革命阵营的阴谋,坚定维护孙中山权威。 晚年司法生涯与历史评价1932年,谢英伯创办《三民日报》,持续宣扬三民主义。1936年出任广东省高等法院首席检察官,以司法实践践行法治理想。1939年病逝,终年57岁。其一生贯穿从反清革命到抗战初期的历史洪流,既是辛亥革命的急先锋,又是教育近代化的拓荒者,更是早期劳工权益的倡导者。他创办的南武中学成为广州近代教育标杆,新闻评论犀利推动社会启蒙,革命活动屡败屡战彰显坚韧品格,晚年司法任职则体现从激进革命到制度建设的转型,折射出近代知识分子探索民族出路的复杂轨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