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九:从新疆迪化走出的热血革命者
张凤九,1882 年生于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出身经商大户,家境优渥。然而,他并未安于继承家业,而是投身革命,以热血与气节书写了不平凡的一生,于 1947 年在南京病逝。
张凤九早年在新疆省法政学校求学时,便对清政府的腐败深恶痛绝。他组织反清秘密团体,毅然剪掉辫子,这在当时无疑是惊天之举,也因此被学校勒令退学。1911 年,武昌起义爆发,张凤九与志同道合的友人计划在迪化响应起义,却遭到满清政府在新疆巡抚袁大化的追捕。他被迫徒步入关,逃至开封,后在同盟会主办的《自由报》担任主笔。怀着对孙中山先生的敬仰之情,张凤九辗转京津沪穗等地,追随孙中山投身护法运动。1917 年的非常国会以及 1924 年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国民党一大会议,他都是唯一的新疆代表。1925 年,孙中山患肝癌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张凤九悉心照料直至孙中山逝世,足见其对孙中山的忠诚与敬重 。
1927 年,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张凤九被任命为新疆省政府驻京办事处处长。彼时,新疆处于军阀盛世才控制之下,表面服从南京政府,实则独断专行。张凤九在新疆与南京之间频繁奔波,积极斡旋。他推动新疆人朱醇与经营长途汽车公司的山东人杨少农联合,在天津组建新疆长途汽车公司,极大改善了新疆与内地的交通状况,让“丝绸之路”上的往来时间从半年三次缩短至半个月一次。此外,他还在南京举办新疆物产展,和田羊脂玉、珍贵毛皮、地毯等特产惊艳亮相,促进了新疆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1931 年“九一八”事变、1932 年“一二八”事变相继爆发,抗日救国成为当务之急。身为国民政府立法委员的张凤九,与众多主张抗日的将领、爱国人士结交,积极呼吁抗日。他对汪精卫的对日妥协行径极为痛恨。当汪精卫以立法院副院长之职利诱他投降日本时,张凤九怒不可遏,挥起拐杖砸向汪精卫肩膀,怒斥其汉奸行径。当夜,汪精卫便指使周佛海派人暗杀张凤九。幸得友人通风报信,张凤九连夜化装逃至汉口,就此与妻子和四个孩子分离长达 8 年之久 。
1945 年日本投降,1946 年 5 月,张凤九随国民政府还都南京。此前在上海出生、年仅两岁时就与父亲分离的张玉麃,在母亲的带领下前往南京与父亲团聚。在下关火车站,凭借着血脉相连的天性,年幼的张玉麃一眼就认出了久未谋面的父亲。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张凤九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并担任立法院宪法法规委员会委员,负责制定宪法等法规。然而,1947 年 3 月 22 日,他在开会发言时,因情绪激动突然晕厥,经鼓楼医院抢救无效,因脑溢血不幸离世。
张凤九的追悼会原计划在南京中山南路的中国殡仪馆举行,当时政府考虑到蒋介石的安全问题,建议改在司法部举行,这样蒋介石便可出席。但张凤九的家人考虑到若更改地点,许多普通平民朋友将无法前来吊唁,坚持不换地方,最终蒋介石未能出席。张凤九一生清廉,去世后未留下任何家产,丧事费用皆由友人凑齐 。但他正直勇敢、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成为留给后人最为宝贵的财富。